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二年级专业基础课《内容与图解》课程总结

发布时间:2024年4月22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205

{ 课程运行图  Course Running Diagram }

 

{ 课程现场  Course Process }

 

课程作品展示

Course Work Showcase

 

 

星空5500年-科普/历史/人物/图文

5,500 Years of Starry Nights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History/Personage/Image-text

2023.10.9/2023.12.20

"当我循着浩瀚群星的轨道前进时,我的双脚便再也触不到地面了。" — 托勒密

关于宇宙的起源,不同人有不同答案。现代宇宙学家可能支持比利时神父乔治·爱德华·勒梅特于1927年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即现宇宙源于一个密度和温度无限大的“奇点”爆炸,膨胀成目前直径930亿光年的宇宙。

从文明起源之初,人类就开始仰望星空,以期从无尽的时间空间之中,映照地球的运转,探察繁衍的轨迹,找寻自己的位置,推演未来的图景。

年表收录了近四百余次全世界中西方的关于天文的发现,以天文学分支与天文学大事年表为基础分类的天文层级以及平行时间的观测技术、设备、理论、猜想等作为参考建立的观测尺度,周围的圆从左上顺时针分别是简要概述、阶段时间的天文学大背景、关于星图本身的分类与收录星座的信息、观测天文学的分类与世界上部分著名的天文台、关于天文学的分支以及本图设置的天文发现层级;而正中间的相交的两个圆统计了世界上中西方的天文发现与设备;正中心部分位置概述了人类天文学未来的发展图景以及宇宙本身的未来。整体展现了人类从公元前八千年至二十世纪的星空探索上的发展与进步。

 

{ 天文学未来展望板块&问题与反思 }

 

{ 星座摘录 }

 

{ 年表节选 }

 

{ 星座摘录 }

 

 

湖山志-校史/人物/建筑

Centennial School Anniversary

School History/Personage/Building

2023.10.9/2023.12.20

中国美术学院与西湖羁绊已久,虽旧址不在,却根基未动。自建校之初,国美便置身于时间的长河中,经历了深刻的人文演化及地理空间的转型。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从杭州到江西、湖南、云南、重庆的漫漫西迁之路,从孤山钟声的悠远、南山湖畔的绵长、到象山之麓的宏阔,其间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时光荏苒,历史从未被遗忘。

本图解主要分四大板块,围绕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以来的人、事、物的发展,追溯国美所经历的历史风云,探究其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与湖山景观的情感共鸣。图解以西湖为主体,与国美初期蓬勃发展的木刻版画相结合,营造湖山意境。首先是分布在山上的校园建筑以及根据老照片绘制的同一时期承载过国美风云的相关建筑。图解中间通过西湖的桥梁架起的是国美自建校之日起的历年大事件的整理。穿插在其间的西湖游船、景观等对应社团研究、学科介绍。最下方的卷轴承载着100位重要人物,并通过学科系统性分成四组。

 

{ 事件年轴&杂志介绍梳理&学科介绍 }

 

{ 建校以来的各种社团研究 }

 

{ 校园建筑 }

 

{ 建校以来重要人物100位,划分四门学科 }

 

{ 内容调研 }

 

{ 建筑&部分景物 }

 

 

延安文艺-历史/人物/事件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History/Personage/Event

2023.10.9/2023.12.20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些铿锵的诗句、动人的旋律、鲜活的画面,都是延安文艺不可磨灭的记忆。延安时期的文艺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激励着人民群众为最终的胜利而不懈斗争。

图解以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服务于人民大众和革命”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延安时期的文艺活动和历史文献,挖掘延安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艺作品,探究文艺运动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最终结合现代化的色彩构图和延安风格的木刻版画,使图解富有时代感的同时兼具现代审美。通过现代艺术的手法表达出对历史的传承和对传统红色文化的尊重,我们希望为观者呈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激发观者对历史文化的兴趣的同时传递革命的精神和艺术的力量。

 

{ 延安文艺的时间轴线 }

 

{ 主题介绍&社会群像 }

 

{ 文艺工作者专题群像与模范&地点 }

 

{ 内容调研 }

 

{ 人像&景观&图标 }

 

 

卡夫卡140周年-叙事/意象/图文

140th  Anniversary Of Kafka

Architecture/Personage/Narrate

2023.10.9/2023.12.20

弗兰兹·卡夫卡,奥匈帝国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因此,我们选取了已知作品的有趣片段来组成主体内容,用解构主义的角度编织一个“作品迷宫”,通过碎片阅读逐渐进入卡夫卡的文字世界。内容形式上多次选用书籍相关的设计表达,增加书籍阅读感,希望通过片段阅读和象征图形浓缩和表现我们对卡夫卡的理解。

图解的时间线展现了卡夫卡人生中的各个重大事件以及他曾经的居住地建筑。背景与环境部分,简单化布拉格旧时期的地图,并使用场景矢量图标,直观感受卡夫卡过去的生活轨迹。右下是以书籍方式构建的人物介绍,他们是影响卡夫卡以及受卡夫卡影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从过去到现在,从作品到现实,通过多角度呈现卡夫卡文字的迷人之处。

 

{ 文字主体内容 }

 

{ 卡夫卡生平时间轴 }

 

{ 检索目录 }

 

{ 文字影响&背景环境 }

 

 

唐诗之路-边塞曲/历史/地理/叙事/意象

The way toward

poetry/History/Geography/Narrative/Image

2023.10.9/2023.12.20

 

 

西域唐诗之路,是立足影响深远的唐朝记忆,以《全唐诗》中的边塞诗为基础,探索西域边塞诗路中,众多且分布密集的诗人行迹、地理景观、人文意象、历史物像,串联起岑参、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人生路径,寻找边塞唐诗的时代内涵。最终呈现以地图为主体,共30个地点、对应26首诗歌。全图在展示诗歌的同时,还列举了当地唐时概况和地方童谣,体现了唐诗中不同地域人文历史与当地政策文化贸易间的联系,刻画出西域唐诗之路的发展脉络。对诗人、意象的分析阐释中融入了藻井纹样,探究了历史大事记、诗人流派,以时间顺序串联诗人简介;并将意象分为自然、动物、植物、乐器、兵器五类、摘录相关联的50句诗进行讨论,总结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图解详细描绘了西域风貌,8组情景画将诗歌生动地记入图中,直观地展现了这条充满历史和情感的西行之路。

 

{ 发展路线(部分)&地点地标&相关诗歌、民谣 }

 

{ 诗人简介、行迹、流派&历史大事记 }

 

{ 内容调研 }

 

{ 部分地标&人物&意象 }

 

 

万用之盐-工艺/工具/用途

A Versatile Salt

Technology/Tools/Use

2023.10.9/2023.12.20

中国的制盐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最初的煮海水制盐方法演变为多种多样的制盐工艺,反映了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盐无处不在,本张图解将目光聚焦于四种盐即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的生产工艺,从流程、工具、最终用途等方面以手绘插画的方式将文字信息以图像形式展现,参考漫画中人物对话的叙事形式,将重要的制盐步骤信息放置对话框内,加以层级划分,使观者能够轻松理解。在风格上将较为传统古老的制盐方式以现代年轻化的绘画手法和清新活泼的色彩呈现,使古法制盐焕发新生。同时将用途、工具与重要节气、时令对照,形成四周的卡牌,更具有趣味性。

{ 海盐制作工艺局部 }

 

{ 井盐制作工艺局部 }

 

{ 海盐、湖盐、井盐、岩盐产区分布 }

 

{ 盐的用途及生产工具展现(部分) }

 

{ 内容调研 }

 

 

蒙太奇实验场-历史/人物/作品/叙事

The Experimental Field of Montage

History/Personage/Image/Narrative

2023.10.9/2023.12.20

剧本视作蓝本,画面化作墙面,镜头成分界线,思维建立桥梁,蒙太奇构筑起了一座座影史丰碑,且融汇在其他领域中。

此图解从多种领域内容中融汇而诞生,并与人类的认知思维结合,思维与实践相生相伴。图解在形式上向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的作品《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场景致敬,内容上分别在阶梯的三个轴向上附以蒙太奇发展的时间线、蒙太奇作品呈现以及相关作者与艺术家三个方向的信息,以五个高台和丰碑作为作品呈现的类别划分。左右两侧为主阶梯上蒙太奇作品的影响形成机制与相关技术发展调研。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呈现蒙太奇及其相关的人与场。向读者展现关于蒙太奇的发散性,创造性和联动性。

 

{ 蒙太奇发展轴(局部) }

 

{ 影视部分及文学部分 }

 

{ 物像细节及人物技术部分 }

 

 

蕨类植物-地理/博物/脉络

Pteridophyta

Geography/Natural Science/Vein

2023.10.9/2023.12.20

蕨类植物旧时被称为羊齿植物,是植物界中历史悠久的自然类群,它在大约四亿年前便出现,一直存活至今。

我们以蕨类植物这一古老的植物群述说地球故事,以秦仁昌《中国植物志》为主要参考,将蕨类植物大类演化作为主体,用根系的形式展示蕨类种群的演化历史。此外,图解还展示了蕨类种群分类、研究历史以及分布特点等信息,运用绘画的形式呈现蕨类形态和其生活环境,希望能让观者深入了解到这一古老而隐蔽的群体。

 

{ 形态和定义&海拔与温度带分布&药用价值 }

 

{ 科、属、种的分类和部分濒危蕨&生境&植株、叶片大小 }

 

{ 内容调研 }

 

{ 部分蕨类绘图 }

 

 

寻访爱森斯坦-历史/人物/影像/叙事

Find and Visit Eisensten

History/Personage/Image/Narrative

2023.10.9/2023.12.20

我们从爱森斯坦其个人出发,寻迹访询他的生平和事迹、学说和思想、文章与作品以及他所身处的时代和电影艺术,在管中窥豹的思路引导下,在图解中将电影甚至视觉艺术浩然长河中的相关片段放映呈现。从左至右呈现一定的客观的时间顺序,并且展示苏联电影学派从当下性向超越当下性的跨越;从下至上(左下至右上)呈现一定的艺术基本创作顺序,即从时代和思想之间回到人本身,然后进行表达和阐述的过程。

“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依据现实主义的原理,必须在所展示的现象中把现象的图像和这一现象的形象(即对该现象实质的概括)表现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这二者在其存在、出现和相互过渡上都是不可分割地处于统一之中的。”——爱森斯坦《蒙太奇论》。我们根据爱森斯坦在《蒙太奇论》中对于现象和形象的统一原理对图解进行梳理和创作,将我们对于课题的信息归纳和关系引导用合适且简洁的形式语言呈现,在创作过程中践行爱森斯坦对视觉艺术的基本思考。

 

{ 图解介绍&阅图指引 }

 

{ 爱森斯坦生平事迹时间线 }

 

{ 蒙太奇电影理论拉片 }

 

{ 内容调研 }

 

 

 

地球故事-星宿龙/地理/考古

Earth Story—Xingxiulong

Geography/Archaeology

2023.10.9/2023.12.20

穿越亿万年,回到侏罗纪,揭示埋藏在地层深处的生命过往,我们来到了星宿龙这一史前巨兽的领域,近距离感受嘶吼的史前生命。2011年,云南禄丰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发掘了在云南禄丰县金山镇南冲村委会三棵树村附近发现的恐龙化石,包括有大量的骨骼,这些化石材料均产自同一地点,根据原始埋藏状况和骨骼形态对比分析,它们可以被归入到同一个属种,它们可能整体代表了一个保存几乎完整的新属种,星宿龙属(属名:Xingxiulong,意为“星宿桥之龙”)是中国早侏罗世两足蜥脚形类的一属,仅含一个物种,即程氏星宿龙(X. chengi),由王娅明等人叙述于2017年。这一新属种的发现增加了禄丰早侏罗世基干蜥脚型类属种的分异度,增进了对该地区各个类群之间关系的了解,深化了对基干蜥脚形类这一类群演化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古生物学意义。

这张图解以“星宿龙”为主体,从论文及资料中整合信息,解码化石语言,探寻演化的脉络,重构遥远时空中生命的画卷,探寻星宿龙原貌及与此相关的各方面信息。图解中心是一个大型而复杂的地球模型,星宿龙位于世界之巅,上层以星宿龙为中心向上发散了三个具有前后关系的排列着星宿龙详细信息的扇形,中层脚踩方盘中慢慢上升的地球外弧形,并以地球南极点为中心向外扩散和发展,周围环绕着多个层次不同方面的信息,展示了一个立方体内部的地球和其他图表元素。下层以方盘的厚度和剖面图为引向下延伸了有关地质方面的信息。以星宿龙的视角展开了和其有关的各类叙事。

 

{ 星宿龙骨架&科研小组成员&相关恐龙 }

 

{ 冈瓦纳大陆模型 }

 

{ 骨骼具体信息(部分) }

 

{ 禄丰县地形手绘图 }

 

{ 内容调研 }

 

{ 建模&手绘过程 }

 

 

唐诗之路-数字艺术篇/历史/地理/人物/意象

The Way toward Poetry

Degital art/History/Geography/Personage/Image

2023.10.9/2023.12.20

自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随之传入中原地区,从而对中原地区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到了唐代,盛唐时期西域文化的盛行使得西域成为此期诗歌书写的重要题材之一。西域唐诗之路的形成,基于唐诗与西域文化的互动。其诗歌书写所涉内容包括西域的地理、物产、人物、乐舞、风俗等,由于其承载着诗人丰厚的情感内涵,所以表现出诗歌艺术的特质,进而凸显出唐代诗歌西域书写的典型意义。通过对唐诗西域书写资料的研究,我们从地点和时间两大线索出发,整理全唐诗中西域部分的诗人诗作,运用数字化的处理方式,重塑对西域人、事、物、场的印象,其中重点选取西域乐器、高频意象、重点诗人及其行径地点、广为流传的诗歌进行视觉化的再现,由此创作出全新风格的图解。

 

{ 路线&诗歌 }

 

{ 地点索引&地标信息 }

 

{ 诗歌音轮&时间轴 }

 

{ 藏品图鉴 }

 

{ 部分图像 }

 

 

延安文艺-历史/人物/图文/叙事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History/Personage/Image-Text/Narrative

2023.10.9/2023.12.20

延安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指引和领导下发生的。延安文艺发端于1935年,终结于1949年。文艺为人民,是一条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其文艺创作的丰收成果与革命精神的崭新风貌,谱写了中国现代文艺史上一曲壮丽、动人的乐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整张图解以延安时期的报纸作为表现形式,根据《延安文艺大系》一书中对于延安文艺四个时期的定义,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作为关节点,将主要内容以人、事、物、场的版面划分,具体分栏为:延安文艺时期相关的人物与团体、以时间线为线索的大事编年、文艺作品产出的图文、学校与旧址等板块,引导观者像阅报一样品读这段宝贵的文化历史,了解延安文艺理论的发展、文艺活动的经验与总结,感受厚重的延安文艺。

 

{  延安文艺时期大事编年 }

 

{ 文艺作品汇总 }

 

{ 手绘插画 }

 

 

万用之物-盐/博物/图文

Versatile Item-Salt

Natural Science/Graphic

2023.10.9/2023.12.20

 

 

近日,由于日本核污水排海,引发市民抢购食盐,但事实上囤盐行为大可不必。盐的种类远不仅仅只有海盐,按照自然地理海拔分布,从上至下依次为岩盐、湖盐、海盐、藻盐和井盐(地下盐水盐)。

中心的主体图,将各类盐依据自然地理海拔的分布,分别置于六层代表盐结晶晶系的六方晶系之上,而调味盐又置于其顶,暗含人类对盐由摄取到提取再到加工的制程;向外第二圈对应各类盐的典型产地,并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产量和运输条件等方面展开分析;第三圈对各类盐结晶进行各项属性的分析,以建模的形式展现盐组合与单体的形态,又从颜色、原料、产地、颗粒大小、咸度、水分、结晶状、制法、制程、风味、料理等方面,探寻各类盐的特性与共性;最外圈除对运用的各类icon进行说明外,还有对盐产地海拔的统计图、盐结晶状的归纳和对盐颗粒大小、风味、口味三者的分析图;图解最右侧的板块为对盐之万用的归纳与分析,盐作为万用之物,不仅有多元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

整体图解,从内到外,由形态到属性再到统计分析,对盐结晶的认知逐层深入。

 

{ 种类&名称&各项属性 }

 

{ 颗粒大小&风味三角&用盐口味 }

 

{ 内容调研 }

 

{ 结晶建模 }

 

 

卡夫卡140周年-人物/建筑 /叙事

Centennial School Anniversary

School History/Personage/Building

2023.10.9/2023.12.20

 

 

1883年卡夫卡诞生于布拉格一个德语犹太人家庭,1924年因病去世。在这短暂的四十年里,卡夫卡创作了许多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厚一笔。

本图解为卡夫卡140周年创作,主要通过卡夫卡作品中的艺术表达手段的其中一种——象征隐喻,再以象征隐喻中的场域为主,由下可涵盖其中人、事、物,由上能映射出其个人本体以及其外部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介绍卡夫卡的精神世界。

我们以卡夫卡的三本长篇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的场景为主,期间还选取了部分比较知名的短篇将书中所描述的场景,人物用建模的方法还原出来,建立了一个属于卡夫卡的虚拟的精神世界。卡夫卡所描述在书中的情节在这些建筑中发生着。

我们希望可以用新的技术来探索阅读新的可能性,能通过可视化的的场景让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卡夫卡与其作品。卡夫卡的小说中充满着荒诞与想象,对于初读他作品的读者来说可能有一些不知所措。因此我们想到将其用建模的方式还原出来,当书中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空间与形象时,所带给人们的感受也将更加客观。

 

{ 个人生平 }

 

{ 思想来源 }

 

{ 内容调研 }

 

{ 建筑建模 }

 

 

百年校庆-中外互鉴/人物/校史

Centennial School Anniversary

Mutual learning/Personage/School history

2023.10.9/2023.12.20

纵观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从1924年由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举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到1928年建立国立艺术院,再到今年——2024年——已历经百年。无论是百年前林风眠所呼吁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学术口号,到与各大海外高校建立联系,输出输入人才,与海外艺术学院学习互鉴,引进各类展览,还是百年后“天问”系列的溯源与互鉴,中国美术学院始终在进行探索与尝试,坚持中外互鉴,与时俱进。

我们的图表在左下方呈现国美与海外相互交流学习的时间线以及互鉴展览的信息,右侧呈现留洋人物、对外输出人物、外籍教师,社团组织信息和期刊信息,左上方呈现了历史背景、学院相关地点信息和学科信息,并将部分人物与组织相联系。中间部分呈现与国美进行交流的海外学院的信息,平铺了大洋洲、欧洲、亚洲、美洲的部分地图,四大洲在整个图表中分别以绿色、蓝色、黄色、橙色为表现。

整张图表通过环环相扣的圆形,以及象征国美的深红与不同大洲之间五彩颜色的交织,来表现百年来国美百年校史·中外互鉴之内容。

 

{ 历史背景&学院相关地点&学科介绍 }

 

{ 互鉴人物&期刊介绍 }

 

{ 地图&海外学院介绍 }

 

{ 时间轴 }

 

 

星空5500年-科普/历史/图文

5,500 Years of Starry Nights

Popular science/ History/Graphics

2023.10.9/2023.12.20

观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科学研究与文明活动的重要一环,人类对星空的想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文明观星的所得既是当时研究天文学的利器,也是不同文化对星空独特内涵理解的反映。

我们选取了中国星官和西方星座两个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星空观测体系,以星空中蕴含的人文特征为出发点进行了图解的制作。本图解通过制作全天星图来比较和分析中国星官和西方星座,在一张星图中对两种文化的星空想象进行可视化,用颜色与形式作直观的区分;在星图的外圈则围绕着中国与西方的天文学研究线,我们希望观者在阅读星图时也能读到贯穿于星空中的人类天文探索的历史;在时间线的弧形内侧则放入观天与恒星的知识,与全天星图形成一个紧密连接的知识逻辑,帮助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到星空观测的知识谱系;同时在这近两万颗星星中置入可直接查找的检索信息,深入探寻它们的文化起源、所含恒星信息、文化内涵与图形呈现,从而直观地在视觉上体现中国与西方星空文化的异同。

希望观者在阅读完我们的星图后,可以对星官与星座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与浓厚的兴趣。天上的星星虽然遥远,却也是连结着古代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的线索,承载着人类对星空的浪漫想象。

 

{ 星图局部&检索&科普知识 }

 

{ 星图下方图文&检索&科普知识 }

 

{ 图解介绍&时间轴&科普知识 }

 

{ 时间轴&检索&科普知识 }

 

{ 内容调研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