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4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生物艺术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4年5月1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220

图片

图片
唯一的限制是想象力The only limit is imagination

在技术世界中,人们所部署的架构往往提供了一条非确定性路径。雅克·埃吕尔认为,现代技术作为新的特定环境已经深深地嵌入人类生存结构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均无法置身事外,现代人类也深受该技术价值观的掌控支配。新兴技术的搅动使得迭代社会图景不断迸发生成,而设计则成为了能够将技术与生活实现紧密联动的标新介质。设计始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元动力,与人类行为的时间性交织在一起,并非脱离时间的客观化图像。当经验格律被时空的非连续性和事物的虚拟性所解构,当人们的认知图式无法洞见涌现环境的显性逻辑,我们应以策略性本质主义视角进行设计纠偏,脱域地方性知识规约,以“复调”的方式将理论思维、实践思维及创制思维进行更紧密的跨维融构,统一时代设计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启迪设计向新而生。新物质主义视野中,具有生成力和生产力的物质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而设计产物作为“能动性的凝结体”,能够在智性创新的尺度上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结构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深入挖掘设计产物所蕴含的内在创造性,将能动范围扩大至人类群寰之外,展现系统外部与内部、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设计学院2024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让自己沉浸在严谨的知识文化之中,成为批判性思考者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者,全身心投入到探讨“人类纪”这一宏大命题中。本次展出的设计作品无一不以全域视角映射出我们对现状及未来的关切及内省,它们展现了有序而非熵增、通约而非异化、锚定而非跃迁的姿态,以敦本务实的热忱编码出独立个体对设计的超链接理解和面向未来的超限域答卷,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设计学院培养致力于改善公民生活的设计师,为社会福祉做出贡献的设计师,引领不同文化在全球实践中有意义融合的设计师,创造人人平等和诚信世界的充满激情的设计师。设计学院的教师始终强调道德标准优先于经济需求,并认为,拥有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可以将个人转变为真正的“世界公民”,能够适应危急情况并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毕竟,唯一的限制是我们的想象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郝凝辉

01
|生物艺术设计研究|
作者姓名:杨茜作品名称:《空间中的孕妇》

导师组:陈小文教授、宋协伟教授、张欣荣教授、Clive van Heerden教授

关键词:微缩景观叙事、生物材料设计、性别文化思辨

图片
整个作品是生物材料结合霉菌所生成的一场叙事实验。作品中用红茶菌制作了一系列象征社会生活、身份的符号物件,比如摇篮、围裙、女性日记等。这些符号物件背后或多或少都潜藏着规则、规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应人群的自然活力。于是将象征着自然活力的霉菌附着于这些符号物件之上,霉菌会在这些红茶菌制作的符号上不断生长繁衍,不断改变其浅表的视觉、空间状态。“女性”在我看来只是指代某种属性的词汇,文学作品中常有将女性比喻、隐喻为自然的手法,因为该属性背后存在的活力与自然相似,但这种活力很多时候是被抑制的。

作品《空间中的孕妇》是基于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与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这样的德勒兹哲学体系下“少数”话题相结合,并结合自然意涵在不断迭代这一状况,通过“孕妇”这一意象来隐喻自然活力的一个生物微缩景观的叙事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生物艺术设计研究|
作者姓名:谷蔚然作品名称:《在永生之岸潜入溃烂》

导师组:陈小文教授、宋协伟教授、张欣荣教授、Clive van Heerden教授

关键词:细胞永生化、细胞生物艺术、活态聚合、实验室美学装置、细胞生物学、生态整体观念艺术

图片
生命,孕育于自然,还是实验室?当超净台成为群岛,仪器如脏腑,基液似体液,是管,是肠,是皿,是海床,是血液,是水体,更是生态循环。当海柳轻抚红浪,我们在实验室想象另一种自然。在永生之岸,细胞因病毒诱导正在不断增殖聚合,是个体,是整体,是微观,是宏观,是实验室,是身体,更是生态群落。微室之聚亦可不朽如海,支系之污终致全然溃烂。我们生来便是血脉相连的合作者。生命究竟因何而永生?谁人又可以脱离生态整体独自永生?如果,我们终将潜入一场不可遏制的消逝,作为生命的你,将如何实现真正的永生?该作品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免疫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史林靖联合创作,特别鸣谢特聘研究员陈凌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生物艺术设计研究|
作者姓名:孙苒苒作品名称:《熵碑》

导师组:宋协伟教授、张欣荣教授、陈小文教授、Clive van Heerden教授

关键词:霉菌“食了”果实、墒增、生长与消逝角力

图片
作品用纪念碑的意象来呈现生命与熵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的转化。一面展示果实腐烂的能量,象征着生命的衰败和能量的消失。果实在腐烂的过程中,“能量”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转化,代表着熵的增加。

另一面,则展示菌生长的能量,表达了生命的再生与能量的转化。这些菌体形成了像素化的文字“能量(ENERGY)”,将熵增与能量的有序性转化联系起来,这一面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能量的再生。

作品不仅是一个物理存在的对比,更是一种象征,是对生命的衰亡与再生之间的关系表达,也是对能量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的过程表达,引发人们对时间、熵增以及能量循环的深刻思考。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