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4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国家形象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4年5月1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710
唯一的限制是想象力The only limit is imagination
在技术世界中,人们所部署的架构往往提供了一条非确定性路径。雅克·埃吕尔认为,现代技术作为新的特定环境已经深深地嵌入人类生存结构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均无法置身事外,现代人类也深受该技术价值观的掌控支配。新兴技术的搅动使得迭代社会图景不断迸发生成,而设计则成为了能够将技术与生活实现紧密联动的标新介质。设计始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元动力,与人类行为的时间性交织在一起,并非脱离时间的客观化图像。当经验格律被时空的非连续性和事物的虚拟性所解构,当人们的认知图式无法洞见涌现环境的显性逻辑,我们应以策略性本质主义视角进行设计纠偏,脱域地方性知识规约,以“复调”的方式将理论思维、实践思维及创制思维进行更紧密的跨维融构,统一时代设计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启迪设计向新而生。新物质主义视野中,具有生成力和生产力的物质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而设计产物作为“能动性的凝结体”,能够在智性创新的尺度上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结构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深入挖掘设计产物所蕴含的内在创造性,将能动范围扩大至人类群寰之外,展现系统外部与内部、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心向往之,行必能至。设计学院2024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让自己沉浸在严谨的知识文化之中,成为批判性思考者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者,全身心投入到探讨“人类纪”这一宏大命题中。本次展出的设计作品无一不以全域视角映射出我们对现状及未来的关切及内省,它们展现了有序而非熵增、通约而非异化、锚定而非跃迁的姿态,以敦本务实的热忱编码出独立个体对设计的超链接理解和面向未来的超限域答卷,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设计学院培养致力于改善公民生活的设计师,为社会福祉做出贡献的设计师,引领不同文化在全球实践中有意义融合的设计师,创造人人平等和诚信世界的充满激情的设计师。设计学院的教师始终强调道德标准优先于经济需求,并认为,拥有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可以将个人转变为真正的“世界公民”,能够适应危急情况并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毕竟,唯一的限制是我们的想象力。
作者姓名:何瑜曼作品名称:《游龙则灵》
导师组:王子源教授、程可槑教授、吴永平教授
关键词:民俗设计、国家形象、柔性叙事
舞龙民俗是传统文化、非遗和日常生活,是国家形象的体现。
从国家形象符号选择角度出发,生活在同一地域空间内的民众,会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共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地域居民沉淀的集体记忆,通常会以“乡土记忆”乡土情结”乡土情感”乡愁”等概念表述乡村集体记忆。民俗节日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不仅体现集体记忆,也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和重塑乡村民俗节日,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其过程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增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自信。
从国家形象传播形式角度出发,民俗主要有四种社会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可以理解为,人生从出生到死亡,无形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受民俗教化影响,遵循着生活各方面的民俗规范。国家形象把民俗活动作为传播载体,可以更好的传递国家文化记忆。同时民俗节日作为日常生活,提供一种自然的交互形式。
作者姓名:孟欣然作品名称:《鲤俚》
导师组:王子源教授、程可槑教授、吴永平教授
关键词:民俗表演/图形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IP设计、日常化/柔性传播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家财富的象征。作品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鱼戏”为切入点作IP设计,命名为《鲤俚》。鲤鱼在五夫人民心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连年有余、多子多福 、鱼跃龙门、大吉大利、如鱼得水都是与鲤鱼相关的美好愿景,通过演出“龙鱼戏”人们都希望求得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关于“俚”字的释义是通俗的、民间的,俚语指非正式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且生活化。“龙鱼戏”作为五夫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以鲤鱼为主要角色,极具地域特征的民俗表演。鲤,俚,作品将鲤鱼的形与俚语的日常化象征相结合来完成“龙鱼戏”的视觉形象设计,以一系列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的图形符号来完成柔性叙事。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