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4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时装与首饰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4年5月1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670
唯一的限制是想象力The only limit is imagination
在技术世界中,人们所部署的架构往往提供了一条非确定性路径。雅克·埃吕尔认为,现代技术作为新的特定环境已经深深地嵌入人类生存结构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均无法置身事外,现代人类也深受该技术价值观的掌控支配。新兴技术的搅动使得迭代社会图景不断迸发生成,而设计则成为了能够将技术与生活实现紧密联动的标新介质。设计始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元动力,与人类行为的时间性交织在一起,并非脱离时间的客观化图像。当经验格律被时空的非连续性和事物的虚拟性所解构,当人们的认知图式无法洞见涌现环境的显性逻辑,我们应以策略性本质主义视角进行设计纠偏,脱域地方性知识规约,以“复调”的方式将理论思维、实践思维及创制思维进行更紧密的跨维融构,统一时代设计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启迪设计向新而生。新物质主义视野中,具有生成力和生产力的物质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而设计产物作为“能动性的凝结体”,能够在智性创新的尺度上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结构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深入挖掘设计产物所蕴含的内在创造性,将能动范围扩大至人类群寰之外,展现系统外部与内部、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心向往之,行必能至。设计学院2024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让自己沉浸在严谨的知识文化之中,成为批判性思考者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者,全身心投入到探讨“人类纪”这一宏大命题中。本次展出的设计作品无一不以全域视角映射出我们对现状及未来的关切及内省,它们展现了有序而非熵增、通约而非异化、锚定而非跃迁的姿态,以敦本务实的热忱编码出独立个体对设计的超链接理解和面向未来的超限域答卷,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设计学院培养致力于改善公民生活的设计师,为社会福祉做出贡献的设计师,引领不同文化在全球实践中有意义融合的设计师,创造人人平等和诚信世界的充满激情的设计师。设计学院的教师始终强调道德标准优先于经济需求,并认为,拥有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可以将个人转变为真正的“世界公民”,能够适应危急情况并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毕竟,唯一的限制是我们的想象力。
作者姓名:刘鑫作品名称:《重回身体之灵》导师组:吕越教授、滕菲教授、李宁教授、张凡教授
关键词:时装设计、装置艺术、数字媒体影像
重回身体之灵—后人类世界的身体纪念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推动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技术化,未来人类的身体可以是赛博格、超分子、数字化,也可以是人机互相争夺的“界面”。随着身体逐渐沦为技术承载的容器,身体的灵性也将不复存在。数据和技术对身体的殖民剥离了人的主体性,技术的身体是否还像“维纳斯的诞生”一样充满生命之美?该项目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实践和身体精神的影响,以服装和身体设计为媒,以智数融合的方法,从人类学、医学影像学、设计学和当代艺术的场域下探索了未来身体的形变、异构与绵延,以及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创作过程背后的技术哲思和视觉表征。整个装置是身体与皮肤的编码再造过程,无花果心脏、胸腔、骨骼即是“外置器官”也是“融合表皮”,对于生命“建构过程”的想象俨然蕴含于装置的视觉当中,当未来身体可以整体呈现生命的孕育、诞生及毁灭过程,“人”的概念似乎可以回返,身体之灵似乎可以重现。
作者姓名:秦耕作品名称:数字深海—3D mapping下的服装呈现导师组:李宁教授、滕菲教授、吕越教授、张凡教授
关键词:数字成衣、虚拟立裁、虚拟面料、编码模拟、影像投射、空间呈现
作者试图利用mapping技术探索一个将计算机中数字服装形态映射到现实中的工作流程,构建一个虚拟服装试衣系统。首先制作数字成衣形态,并根据布料解算软件模拟整套服装的上身效果,并及时调整板片,制作投射表面。在数字表面的设计上,利用以力学为主导的粒子软件进行制作,摒弃具体的形象,保证其面料的视觉特征,利用粒子软件进行制作,在色彩、动态效果,空间形变,质感等层面进行综合考量。结合作为投射表面的服装,形成了mapping投射下的虚拟试衣的影像秀场。整个影像由宏观到微观,将生物集群,洋流,生物神经网格抽象化,在有限的展位中构建一个数字深海中独特的形态与空间。
作者姓名:戴淙岩作品名称:《超体OVERSENSES》导师组:滕菲教授、吕越教授、张凡教授、李宁教授
关键词:装置式穿戴设计、物联网交互设计、可穿戴体验设计
AI工具日益普及,人们一方面欣赏其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另一方面其带来的成就让人们对自身能力抱有疑虑和担忧。作者通过观察这种矛盾的现状,希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的空间。构建了一个装置式穿戴设计作品,实时替换观众的感官输入,使人们从计算机的角度观察世界。穿戴者通过复杂化以及理性化设备外观和形式体验,认识到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区别。对抗纯粹工具化的理知,重新呼唤富有感知的理知,让观众重新感受自身作为人的感知,珍视人类天生拥有的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并在过程中产生感情的能力。设备内部有传感实时环境图像的屏幕,悬挂手柄里有震动传感来反馈超声波测距信号,体验者的触觉和视觉在其中是割裂的,以此体现不同于机器的人类感知的天生优势。
作者姓名:庞雄作品名称:《温故如新》
导师组:滕菲教授、吕越教授、张凡教授、李宁教授
关键词:人与算法首饰设计、陈旧物首饰设计、人工智能、人机协作
人的生活环境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变化,对于过去的记忆也伴随着这种变化变得愈发模糊,细节缺失。作品从富于情感的人与人工智能算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特点设计了一套首饰作品。作品在首饰作品中不断生成变化的影像,试图激发观者重新构建属于自身的独有记忆。作品意在讨论个人记忆中独属于自己的部分与算法所代表的集体记忆之间的联系与隔阂,人如何以一种情感的身份与算法共处。
作者姓名:原一丹作品名称:《龙蛇之变》
导师组:李宁教授、吕越教授、滕菲教授、张凡教授
关键词:古老龙蛇图腾的当代转译、古典造物的视觉传统与匠做精神
出自《庄子》“龙蛇之变,木雁之间。”为或不为,为意识为梦境为能量的爆破;成或不成,成飞龙成小蛇成瞬变的线条,自心智中汲取。何为木雁?作品是对古老蛇图腾的现代转译。起始于神话,灵感来源于初民在自然崇拜意识形态影响下不同文明中产生的蛇图腾,包括北亚的萨满服饰、中美洲的羽蛇神服饰、日本绳纹时期的土陶装饰泥条,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饰蛇传统等。蛇不仅作为生命力与智慧的象征,也是古老文明中美的纯粹表象,被当作福祉与美德的承载者以线条的形式勾勒思想世界。
作者姓名:王诗颖作品名称:《金枝》
导师组:滕菲教授、吕越教授、张凡教授、李宁教授
关键词:骨的象征性设计、原始意向解构、骨制首饰设计
本作题名来源于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所撰写的《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据传金枝是带有金色树叶的断枝,任何人摘取后既可称王。作品借此寓言为灵感,并以原始时期至奴隶制时期的社会准绳为据,将权力传承、传统仪式、价值导向等问题浓缩于这些骨制法器中。作者将骨骼本身流畅的形态加以限制,利用金、铜、水泥等综合材料使其变得规则、延展、沧桑,就如刚破土而出的文物般闪烁着微弱的金光。人类成为高等生物的阶级属性在这里被放大,骨与金的同时出现代表了永世不竭的原始愿望,但生命的终结不以人类的意志所转移,唯有原始的权力欲望被深埋尘土。
《金枝》 骨项圈、骨器、骨肩饰(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金枝》 骨制摆件、骨项饰、骨胸饰、骨胸饰(对)、粘合的骨片、骨胸饰(对)(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姓名:孙麓淇作品名称:《门后,》
导师组:滕菲教授、吕越教授、张凡教授、李宁教授
关键词:现成品首饰、集体共创、回忆唤起
门后,缘起于2023.5.11,是我外公去世的那天,也是遇到小区电梯检修的日子,怀着复杂的心情,在上楼的过程中,我看见每一层的楼梯间都堆满各种杂物,创作由此展开。作品分为「首饰作品:对城市生活的注解」和「动态交互:交换你的平常物」两个板块,旨在从材料、物性呈现首饰的互动性与叙事性,希望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触碰当代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发掘生活中被忽视的常见之物的价值和意义。
现成品作为创作元素本身就是自带了原主人的使用痕迹和故事的,存满记忆和温度,首饰符号的加入让这些故事如“珍宝”一样,值得被珍藏。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