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美术学院2024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环境设计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768

前言

本次展览是2021级艺术专业硕士(MFA)毕业作品展,由美术与书法、设计两个门类9个方向共65名同学提交的500余件作品构成。不同艺术门类面貌呈现着各自强烈的风格特征和专业特质,如美术与书法类作品表现的技艺性、时代性、艺术个性,设计类作品所展示的创新性、交叉融合性、服务性,都彰显着这批学子良好的学业素养、专业能力和治学态度,也体现了学院的育人理念、文脉传统和教学管理。

这届毕业生经历了特殊时期的危机与困难,并且正在经历文化、政治与科技带来的百年未遇之世界变局和挑战。他们的毕设中追求对世界、时代命题,以及人生、生命的体认,探索对艺术的本质表达和服务社会的终极使命,传承有序的继承与规范,跨界、综合的媒材、样式,交互、合作的展陈、传播,创新、实验的思维都体现了这一点。艺术专硕同学们的勤奋、进取、从容,指导教师的敬业、求实和担当,体现了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的学风、教风,也是我们的“大河薪传”传统。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一批老教师和校外合作导师,包括延聘、返聘的老专家们,工作在各专业平台一线的实践专家们,他们德艺双馨,以精湛的专业和深沉的教育情怀,换得桃李芬芳满园春。

祝福2021级艺术硕士全体学子,感谢所有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欢迎各界指正,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2024年5月16日

主办单位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展览时间

2024年6月3日至2024年6月5日

展览地点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一楼展厅

导师组与答辩学生合影

作品欣赏

 

徐建通

指导老师:刘阳

 

设计说明

以“在地性”理论为指导,以州桥遗址博物馆为设计实践,围绕遗址博物馆设计探讨了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技术材料与“在地性”设计之间的关系,通过“在地性”设计策略将遗址博物馆与其所处的地理、文化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旨在促进遗址博物馆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参与。设计注重可持续性保护、研究和展示,同时考虑技术材料的恰当应用和文化传播的现代手段,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实体模型展示

 

刘冬梅

指导老师:刘阳

 

设计说明

设计以仰韶考古研学基地为例,打造具有地域文化传承和体验空间多维度交互的研学基地。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感官、 融入教育、丰富情景的体验空间的营造策略。基地空间通过室内加室外的体验空间模式,为提升体验感需要与交互式叙事性空间流线以及新媒体展示技术相融合,以达到集旅游、研学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体验式考古研学基地的目标。

实体模型展示

 

夏朝羽

指导老师:刘阳

 

设计说明

形态是承载记忆最直观的媒介,坡屋顶的建筑形态设计灵感来源于马庄村内传统民居的屋顶形态,朝晖、星月皆辉映于建筑表面。设计中遵循“碳中和”原则,利用光伏太阳能板、天井、景观设计等方式为建筑提供节能、中和碳排放的效果。融合艺术景观、智慧装置、休闲健身、亲子娱乐、共享农庄呈现设计效果。建筑、景观双联动的模式,将马庄村旧有的冷清环境热闹起来。风吹麦浪,扬起乡村的新生。

实体模型展示

 

 

张歆浩

指导老师:范存江

 

设计说明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设计针对鹁鸽市街,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提升其文化展示、交互体验和居民生活品质,旨在实现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与现代科技的和谐融合。设计采用扩展现实(XR)技术,为游客提供互动式导览服务和虚拟环境模拟,利用智能互动设备如智能路灯、环境监测站、公共WiFi和互动信息屏等提升科技感和便利性,数字化互动景观装置如LED灯光秀和投影艺术美化城市并鼓励公众参与,不同次巷空间采用个性化改造方案。通过这些设计,鹁鸽市街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提升街区活力和吸引力,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宜居和谐的环境。

实体模型展示

王静蕾

指导老师:范存江

 

设计说明

本课题旨在通过微更新的设计手段重塑古城背街小巷的空间活力,以开封游梁祠街为设计对象,从垂直方向界面微更新、水平方向界面微调整、复合界面微渗透三个维度的小范围“修复与织补”,同时植入文化符号来激活内生动力,遵循自下而上参与实施的方式,打造活力宜居、层次丰富的背街小巷空间,从而提高城市更新的质量,将背街小巷发展为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融合共存、展示城市魅力、连接物质与精神的向往的场所。

实体模型展示

胡凯恒

指导老师:范存江

设计说明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建筑范畴的不断扩大,城市中的历史建筑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严峻问题,适应于当代的需求成为历史建筑长久存续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开发已开始由“规模扩张”逐步转向“品质提升”,作为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记录者,历史建筑始终在社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忆与价值观的珍贵载体。总体而言,本设计以开封兴隆乡火车站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思想—理论—策略逐层推导,主张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回归设计的本源,为历史性建筑保护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设计思路与处理方法,并构建出一套具体可行的策略体系。

实体模型展示

 

王晓会

指导老师:朱芳

设计说明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早期创意产业园空间环境品质较低,空间形式固化缺乏灵活性、空间功能单一,并且对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多样化、灵活化的空间需求应对乏力。而“弹性空间”设计理念在空间设计和利用方面,更加注重灵活性、适应性、多样性,具备能够满足未来的发展变化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因此本次课题选取郑州市金杯路闲置地块,通过“弹性空间”理念的植入打造一个结构灵活、空间开放的花园式的创意产业园,给创意行业办公群体提供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给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活动场地。构建一个既满足当前需求又适应未来发展空间变化的创意产业园区。

实体模型展示

 

张格格

指导老师:朱芳

 

设计说明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诸多产业及学科肩负起时代使命,艺术介入振兴乡村作为一种新的乡村建设模式备受关注,设计希望通过艺术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引领乡村文化发展,以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要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建筑平衡乡土性与艺术性,寻找马庄村具有的独特文化底蕴、美学底蕴,并用现代建筑语言进行转化。注重空间活力的可生长性与可持续性,依托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积极引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艺术活动、娱乐活动、学习活动等,拓展村民活动中心的延伸价值。逐渐引导乡村居民主动进行参与,激发村庄活力与村民主体意识,最终助力乡村活化发展。

实体模型展示

郭思涵

指导老师:倪峰

 

设计说明

本设计依托于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正在建设的“城市更新首开区”大项中的“梦·开封”项目。选址以河南省博物馆旧址为中心,围绕其选址周边地区进行群落式博物馆建筑设计。本建筑形态以“堆叠”元素为灵感来源,并以开封市非遗文化为主要陈展内容,以整体建筑空间形式传递城市物质与精神要素。本设计旨在体现开封市独有的文化与精神,为开封市打造城市会客厅,为“梦·开封”项目提供方案参考,使这片土地景有所展,物有所留,文化有所发扬。

实体模型展示

 

陈柯华

指导老师:倪峰

 

设计说明

本方案基于代际融合理念,关注当下社区养老托幼热点话题,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建筑整体采用“一半室内一半室外”的设计理念,以家的温馨为设计灵感,采用层层相叠的组合排列方式,将空间模块竖向叠加,通过底层架空、活动平台、观景连廊的方式连接成统一的整体,于现代都市中借景造势、叠景造园,形成立体多维的综合性社区活动中心。通过服务多主题化开展、共享设施多元普适、老幼情感相互融合、地域文化代际延续、可持续化共同营造等方面,为缓解代际之间隔阂提出了可行策略,以期实现老有所乐、幼有所学、老幼共融的美好愿景。

实体模型展示

【END】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