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三届“匠作奖”全国大学生室内空间设计竞赛入围奖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年7月19日 分类:建筑环境作品 浏览量:2079
关于“匠作奖”
“匠作奖”全国大学生室内空间设计竞赛,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央美术学院于2021年联合发起组织,寓意“致远致精,匠作匠心”。竞赛旨在拓展设计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提高全国大学生的设计水平,帮助设计企业发掘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推动行业发展。
入围作品展示
-1-
作品名称: 繁织·旧里
参赛学生: 陈文静、刘菲宇
所在院校: 杭州师范大学
指导教师: 陈冀峻
作品描述:
设计选址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杭大新村北区,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与教育资源场所。本方案保留了90年代建筑原始风格,在保留建筑风格的同时打造橘色通道来体现“现在--发展--未来”的设计概念;为做到全龄人群覆盖,通过局部景观来实现空间的包容性发展及空间利用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将加装电梯进行外观艺术打造,以及海棠纹窗花的引入,不仅使其成为了一个视觉标志,同时拓展了老旧基地潜力。最后将“24H生活化”+“包容性发展”注入建筑空间体系。
作品展板:
-2-
作品名称: 大河帷幕
参赛学生: 朱炳玮、黄康亚
所在院校: 杭州师范大学
指导教师: 陈冀峻
作品描述:
设计围绕“大河帷幕”这一主题旨,在通过建筑设计表达运河的流动性和生命力,同时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交融。建筑形态整体建筑形态以波浪为灵感,起伏变化,象征着运河的水波和涟漪。立面采用玻璃和钢材等现代材料,形成轻盈、通透的视觉效果。空间布局上,将旧造船厂的工业遗迹与现代建筑元素相结合。文化广场、休闲空间等功能区域相互穿插,并且保留影院功能,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场地区域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供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同时,设置模拟运河航行的景观走廊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运河之上。
作品展板:
-3-
作品名称: 火炉剧场
参赛学生: 田诗雨
所在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杨宇
作品描述:
关注现代化带给人们的精神危机与信仰缺失问题,以美食作为媒介进行疗愈,探索现代新型沉浸式美食空间。以北京前门西区陕西巷云吉班旧址作为场地,结合传统北京胡同记忆与文化,以及场地浓厚的戏剧元素,以火炉作为基本空间原型,研究炉火与胡同的记忆以及火的精神性,同时结合戏剧背景,打造新型游动戏台形成沉浸式剧场式美食空间。研究火炉的不同形态与含义,将其抽象化与场地传统木结构进行融合,在尽可能保留场地特色同时融入新的结构进行创新,并采用多种材料与形式进行概念表达,带来全新的空间体验。
作品展板:
-4-
作品名称: 红石
参赛学生: 巫朝凡
所在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韩文强、杨宇
作品描述:
鼓楼下曾是中国摇滚的重要发源地,张楚,何勇,痛仰,崔健,唐朝,李志等人曾经都活跃于此,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摇滚风格。设计以红色摇滚文化为根基,在建筑内设置多个发音,收音,与录音空间,拟重建新时代泛鼓楼地区红色摇滚文化。音鼓间外n与乐队合作,建筑空间的策划主要为对红色摇滚文化与其衍生拼进行展示与创作,与乐队合作,即以乐队驻唱吸引游客,又以其摇滚乐为基础创作产出唱片主题服饰,海报,与宣发,以此反哺乐队,二者进行双向的创作,周边,成为文化的生产点,同时吸引游客融入这个空间中进行参观与欣赏。
作品展板:
-5-
作品名称: 游门会
参赛学生: 尹文凤
所在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邱晓葵、杨宇
作品描述:
“将门视为'文化’是基于人类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不断地用自己的智慧缔造着门的物质和精神双层意义,使其从单纯的进出和开启功能发展到文化的载体,成为一种独特历史时刻的记录、一种民族形象的独特符号、一种几近于超出其实用功能的抽象特质。
以门为主要元素,主要采用灰砖、玻璃、木材表现门的不同个性,通过创造一个富有胡同记忆的空间唤起观众对胡同文化的回忆和情感共鸣。通过门的象征意义,展示胡同的历史、人文和生活场景,让观众穿越门的界限,进入胡同的时光隧道,感受胡同的独特魅力。
作品展板:
-6-
作品名称: 木拱廊桥内的茶室
参赛学生: 曹博远
所在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王小红
作品描述:
建筑用地坐落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燕子窠,主要功能为茶文化体验与展示中心。建筑试图以一种亲和的姿态融入场地,并且在视感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建筑场地南北展开,背靠群山,面向茶田中部地势略低呈鞍部,前方的平坦区域靠近景观道路。建筑采用木拱廊桥的结构形式,在廊桥空间中进行空间操作形成建筑主体。建筑体量承廊桥状跨越场地中的鞍形高差,桥下低洼处作为水景景观。建筑体量的长轴沿著路边茶田与远山的景观面展开,茶室沿著长轴以连续不封闭空问的形式布置,每个茶室可以在被使用时获得更好的景观面。
作品展板:
-7-
作品名称: 油滴:纪念性美术馆设计
参赛学生: 王瀚锋 贾博 李坤
所在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韩文强
作品描述:
基于场地的历史背景我确立了”反纪念碑的纪念”主题--纪念碑未必是永恒、巨大、坚固、静止的,纪念碑可以作为展览的场所。设计将油库湾改造为一座临时性美术馆而非战争博物馆(典型国家纪念碑),希望能够在弱化政治与权力对人规训的同时传达出纪念性,尽量客观表达纪念性本身--回忆、记忆与哀悼,更好的彰显和表达场地未被充分体现的历史
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结合,激发广阳岛历史空间活力。
设计以自然形态“油”作为空间原型:建筑整体宛如摊开的油滴水平展开,覆盖在旧建筑上连续延绵的黑色 ETFE 膜屋顶满足了多功能展览的需求,室内采用景观化的方式容纳了多功能厅、咖啡厅、教育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功能,在材料上通过金属。不同黑色石材的对比,回应了场地的历史背景并传达出反纪念碑的纪念碑主题。
作品展板:
-8-
作品名称: 他山有砺石
参赛学生: 王一民
所在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韩文强
作品描述:
选址在重庆市广阳岛上一处废弃的油库内,油库为抗日战争期间国军储存燃油的仓库,1938年2月 至 1944年12月日军持续轰炸了重庆,万座建筑化为碎石,仓库本身设计是为防空而准备,在我的方案中,我将整个仓库的混凝土爆炸开来,以一种弥散的状态分布在空中,然后使用一个“大盒子”和框架¥=&缆索系统把这些“碎石”固定在空间之中,将爆炸的瞬间定格,空间看起来脆弱,纤细的缆索悬挂着巨大的碎石(碎石其实是内部充氦气外部有pvc刷聚脲固定的装置体块),给置身其中的人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力,并探讨了如何用建构的方式将看似反重力的物体真实地表达出来。
作品展板:
-9-
作品名称: 合作社
参赛学生: 薛雅宁
所在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刘文豹
作品描述:
我认为建筑设计离不开“人”的存在,建筑最终一定要成为-个有温度的空间,因此在本方案的设计中,我提出了一个合作社”的概念,意在通过新加的建筑体量促进当地村民的参与,场地周边有大量农田、大棚,因此可以整合周边农田资源,培育社有品牌,“合作社”作为重要的对外展示输出窗口,可以打造成为一个游客、村民参与感都非常高的“农场”。在环保可持续方面,建筑单体造型拥有北向采光筒,另外建筑围护结构以玻璃慕墙为主,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建筑内部提供自然光照。另外,由于场地位于北方,冬季气温低下场地内农田冬季可改造成为滑冰场,以保证建筑可全年候运营,持续性吸引游客到访。建筑色彩整体呈现低饱和度,以较为轻盈的姿态融入自然建筑结构以最为自然的竹木色为主,半透明的屋顶在阳光下会映射出婆娑树影,围护以玻璃幕为主,在自然环境中呈现一定的透明性。
作品展板:
-10-
作品名称: 山隐川韵
参赛学生: 牛静仁、周翔昀
所在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
指导教师: 韩文强
作品描述:
本设计方案坐落于重庆市广阳岛、毗邻一片历电悠久的油库联。该场地被丰富的自然环境所环终、月具有典型的山地地形特征。在这一规划完备的场地上,设计面以创新的视角、展开了一场设计与自然的对话。以建筑的透明性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设计哲学的核心。在深人探讨建筑与地域文化、历史脉络的对话中,对现有建筑进行了细政的价值评估。通过形式、结构、历史与功能的多维视角,精心调整新旧元素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和谐统一。
作品展板:
-11-
作品名称: 山石之行
参赛学生: 苏俊轩
所在院校: 广州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陈瀚
作品描述:
本设计是一个新型体育品牌消费场景设计。主题风格围绕着夸父逐日这一典故来进行诠释。夸父逐日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探索和征服的愿望和意志,也表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和为后人造福的精神的神话故事。始祖鸟品牌也是以始祖鸟为寓意,表达了再品牌发展中仍需坚守初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的品牌理念。在色彩材质上,参考夸父追日的路途,采用黄色调“土”色系元素采用粗糙的岩石质感,还原自然的场景。
作品展板:
-12-
作品名称: 颐养共享计划
参赛学生: 徐辰晨
所在院校: 广州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何夏昀
作品描述:
本设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未来大厦,场地周围居住许多空巢老人,且周围地区少休闲配套设施,绿化用地也较为紧张,导致老人整体生活环境略差,本方案基于多元智能化理论,改造未来大厦的内部空间,生成一个三层适老化空间,主要使用了三种策略,第一种是共享策略:线上营造共享社区,线下室内开设了共享餐厅、共享诊疗室、共享理发室等共享空间,使得居住在此的老人可以吃穿住行一站式解决,同时满足老人需要沟通交流的情感需求。第二种策略是模块化策略,六种不同的居住模块满足大部分老人的使用习惯。第三种策略是多元智能化策略,开放智能平台,医养结合,营造全智能化空间。以此满足大部分老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并提升居住在此的老人的幸福感。
作品展板:
-13-
作品名称: 和光同尘
参赛学生: 刘彦君、朱嘉怡
所在院校: 同济大学
指导教师: 颜隽
作品描述:
本设计希望表达出对于中华传统的五土文脉的延续、重构玻璃与土的材料关系、以及在光影关系的营造中进行创新三个方面,从而创造一个将材料、建造、感知这三者紧密相连的空间场所。
方案以五色土的分布和特点作为设计切入点,提取五土分布地区所具有的地理特点、自然风貌、人文气息、风土记忆等,将其抽象为具体的颜色和图案再将元素进行重塑形成整个方案。同时用特殊的构造方式进行材料的连接和构筑,结合光和材料的感知特性进行空间氛围塑造,创造五个各不相同的感知容器。使游览者在空间中游览穿梭时,自能够感受到华夏大地的多彩风貌和魅力。
作品展板:
-14-
作品名称: 元素回声
参赛学生: 彭宇菲 李传伟
所在院校: 同济大学
指导教师: 颜隽
作品描述:
本设计从材料与感知,结构节点,空间原型以及模块加工四个方面来诠释本项目。从材料出发,我们设计定制了不同尺寸、材质的金属圆片,搭配回声筒与自然元素互动,形成不同的声音和视觉效果,给人带来特别的空间感官体验。同时寻找合适的单元体原形,使其能够在充分发挥金属特有性能
的同时,还可以给建筑提供可观的结构承载力。从球体空间原型出发,我们希望利用球体的向心性创造一个独立于水面上的球形空间,一个自然之声的收集器,并利用参数化设计工具完成了全新的形态的生成与结构的计算。筒的单元可以实现预制化的加工和组装,并能组成模块后分批运至建造场地进行最终的建造。
作品展板:
-15-
作品名称: 补园记·复园
参赛学生: 王田
所在院校: 天津大学
指导教师: 陈高明、王焱、赵伟
作品描述:
增强园林中人与人的交流是复园的设计初衷。院落设计了流畅的走廊流线,增强了游园的氛围。同时,不同走廊之间形成了“互望”的交流体验,游览者可以在走廊上驻足,观看其他游览者于院落中畅游。院落中分布了三个体量依次递增的中庭空间并通过西侧的廊道连接,通过增加灰空间丰富了建筑的功能、流线与室内外亲和度。院落布置了工作室,造园教室等以满足学徒学习的功能;展厅,书斋等以增加综合性。人们在其间畅谈游览留园的感受,同时近距离了解造园技艺,给园林赋予了全新的生机和更多的功能性。在苏州留园石林小院地块内进行空间嵌入,完成具有中国传统空间美学特点的序列空间设计合院亲密的尺度和环形的空间使得不同年龄的游客变得亲近。当融入园林元素时,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便会给到每一位亲历者。
作品展板:
-16-
作品名称: 埏埴之器
参赛学生: 刘心怡、田毅涵、李超然
所在院校: 湖北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张进、黄学军、梁竞云
作品描述:
项目基地蕴含着深厚的制陶文化底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陶器面临着全球化贸易与自动化生产厂商带来的冲击难以在当今社会中存活下来,为了振兴长胜传统制陶工艺盘活产业链,我们对当地一座制陶厂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经过充分的实地 调 研 我 们 从 当 地村 民以及游客,艺术家,学生三个群体的需求设计了一整套综合的空间,并植入最前沿的元宇宙概念,将区块 链 与 传 统 陶 器 相 结 合打造数字化艺术藏品,为传统手工艺产品赋能,使长胜的陶器能走出江西,走出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采用了当地原有龙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运用当地旧砖、以及现代材料混凝土、玻璃、穿孔铝板等材料,将退台,拱形等传统陶窑元素融入设计之中,打造了一座既新与旧碰撞的新时代艺术文化综合体,同时加入ESG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使整座建筑能达到零碳排放,与当地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效果。希望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作品展板:
-17-
作品名称: 战痕祭奠设计
参赛学生: 周鑫凯
所在院校: 山东艺术学院
指导教师: 崔晨耕、卢彬
作品描述:
设计的选址位于村庄边缘的围子遗址区域,该项目是一个纪念建筑,建筑整体反映了从破坏毁灭到逐渐修复的过程。纪念馆的设计提取了残破的围子为元素,它们象征着在1940年间日军用火炮攻破围子墙,在占领期间村庄受到镇压的情形再到后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村庄逐渐修复的过程。整个场地在原本围子遗址的基础上插入了四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单体同时也在呼应着原本的遗址。并利用这四个不同的建筑单体贯穿整个场地形成不同的情绪空间。
其中战争之痕是整个场地最为核心的空间从东西立面来看,它由四个不同的建筑单体组成,第一个区域带有着触目惊心的外观,各部分撞击断裂,如同灾难后的场景,混凝土结构上也出现了划痕,裂缝和炮火留下的痕迹,引起人们的紧张情绪。它再现了1940年日军攻破围子时的情景,让进入的游客感受到冲突,死亡和燃烧的房屋,触及痛苦的历史,体会到生命消亡而产生的情感,感受到当时日军带给中国人民日益严重的破坏。往后是被逐渐修复的建筑,室内开始展出战后人们重建的照片和生活情景,经历过惨痛的灾难之后,人民的生活得以回归正轨,村庄开始得到发展。
作品展板:
-18-
作品名称: 归耕田居
参赛学生: 黄嘉熙
所在院校: 四川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 李仙
作品描述:
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每年村庄农作物收割后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通常秸秆成本较低,易于获取,所以秸秆作为天然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不会释放有害化学物质,有助于减少建筑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传统上,秸秆常被焚烧或废弃,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会导致空气污染。方案通过对于秸秆这一在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对研究,试图得出有关秸秆材料在环境空间设计中的新路径新方向。
作品展板:
-19-
作品名称: 苗乡“角”顶
参赛学生: 李永成、李东旭、高子昱
所在院校: 华中师范大学
指导教师: 蒲阳、吴红梅
作品描述:
贵州的山野间,黛墨顺延这山脉缓缓倾下,在白云与树影间悄然消逝。此方案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吊脚楼的建筑元素与空间布局进行提取,结合环境与苗族特色的“牛”文化为载体,乡村振兴战略为设计方向的文化中心建筑。建筑分为一栋主体建筑与八栋附属以景观廊架贯穿的建筑组合。主体建筑屋顶由牛角抽象而成覆盖在建筑之上,建筑次承重结构将传统吊脚楼结构引用并创新而成。结合文化中心建筑队大跨度空间的需要,应用悬索结构实现功能要求同时实现富有韵律感的连续屋面。建筑整体是对传统吊脚楼民居元素的保留、改造和创新。如进入真实的山水墨画,实现与苗族传统文化的对话。打造集文化体验、展览、会议、休闲、观光、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
作品展板:
-20-
作品名称: 海边的守望者
参赛学生: 刘成都、李鑫儿
所在院校: 青岛理工大学,烟台大学
指导教师: 赵琳、张魏
作品描述: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花灯历来是归家与团圆的象征,花灯文化也是福建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平潭岛作为距离台湾省最近的岛屿,渔人众多,在海滩边迎接父亲打渔归来,是无数平潭岛孩子们的共同记忆。每到节日时,花灯成行如同星河,传达着人们对家庭圆满的美好期望。如此,我们希望能有一盏“城市花灯”,它既作为高架下方消极空间激活的一种途径,也传达着平潭岛的城市理想和美好祝福,成为一座指引渔舟归家的物质与精神的灯塔。
我们选用混凝土、金属网、玻璃三种材料,外虚内实,光芒可以自内而外透出,直达远方。灯塔中间设置一座可以上下移动的火盆,也是灯芯。火焰落在最下方时形成篝火广场;火焰升起来到灯塔的互动区时,照亮孩子在玻璃上的祈福话语和绘画,让美好的图案透射到外廊和金属网上,火光升腾,在夜晚让灯塔长明;当火焰升到上方穹顶时,火光自上方空隙酒下,神圣而庄严,人们在静谧的光线下,听到火焰的燃烧声。
作品展板: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内空间设计研究院
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学院
FRAME构架
学术支持:
教育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指分委室内设计教学工作委员会
协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城市建筑空间》杂志社
战略合作单位:
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品牌:
亨特樂思龍金属产品 、西顿照明、东鹏陶瓷、萧氏地毯
竞赛学术委员会
傅祎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指分委室内设计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董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内空间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韩文文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内空间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韩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设计学院副院长
许牧川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陆轶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LINK-ARC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王琼 苏州大学教授,金螳螂设计研究院院长
钱强 东南大学教授,UDG联创国际设计集团首席总建筑师
陈易 同济大学教授,建筑城规学院室内教学团队责任教授
张昕楠 天津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
金秋野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学者和建筑评论家
李亮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陈亮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环艺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
李道德 dEEP Architects 创始人,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