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4年5月批准、在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中设置的专项赛道。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大赛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美好家园”为主题,聚集青年研究生投身保护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多样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青年成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公益宣传,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创新发展,加速相关新理论类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新理论、新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类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装备、新工具)和新服务类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新服务、新标准、新平台、新案例、新作品)的推广传播。
大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大赛于2024年5月22日第24个全球生物多样性日举行了发布启动活动(http://www.ynau.edu.cn/info/1474/39654.htm),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杨宁、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中国科学院孙汉董院士、中国工程院朱兆云院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永全、云南省科协副主席袁晓瑭、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黎素梅共同启动大赛光柱。诺贝尔和平奖共享得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Oene Oenema博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院士,通过视频方式对大赛的启动表示祝贺。大赛邀请Oene Oenema博士担任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时代楷模、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朱有勇院士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
2024年首届大赛由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附件1、附件2)。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组委会工作要求,现将2024年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具体事宜发布如下。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大力宣传、组织动员、积极鼓励相关学科研究生踊跃报名参赛。
一、组织机构
1.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2.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3.承办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组委会秘书处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5.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6.媒体支持:《中国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Agrobiodiversity》。
二、赛题说明
大赛聚焦“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四个领域设置四类赛题,征集参赛作品。以下为赛题的案例导引和赛题要求,供参赛选手和团队参考。
(一)赛题1: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案例导引:自然界中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和畜禽、水产品种等各类动物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和习性,构成了地球上最为绚烂的生命画卷。畜禽、水产品种等作为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动物蛋白等物质资源,更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相关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服务推广对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至关重要。
1.基因编辑猪与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猪的器官因为大小和功能与人类相似,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能移植到人体的异体器官。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猪的器官在人体内会被免疫排斥,而且猪的基因组里含有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2017年《科学(Science)》封面报道了中、美科学家采用CRISPR-Cas9和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获得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灭活猪,这批猪的产生和健康成长意味着人类从根本上解决了异种器官病毒传染的风险,是解决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化中跨物种病毒传播安全性问题的关键,被认为是异种器官移植科学研究进程中标志性、里程碑式的成果,彰显了科技创新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人工鸟窝与城市之光。“鸟窝”是鸟类栖息的家园。2000-2010年间,北京市悬挂了6万余个人工鸟巢,入住率达到36%,这些鸟类在人工鸟巢里“安家”、“生儿育女”,“人工鸟巢”的材质也经历了从稻草、椰棕垫、竹条、柳条、藤条等的改进。2018年昆明市实施“鸟巢行动”,即在春城植被茂盛社区投放定制鸟巢箱,由业主自由认领,在每年1月之前挂设,2~5月是鸟类择巢和繁殖的高峰期,鸟类可以自由选择巢箱营巢,在保护鸟类的同时也方便做鸟类观察研究,还真实地营造了社区“花香鸟语”环境。据悉,昆明市林区鸟类择巢入住率达75%以上,因为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目前昆明市市区及近郊的鸟种高达260多种。人工鸟窝看似简单的形态和构造,却蕴含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创新理念。
3.其他可参考的案例引导。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生活着的苏尼特羊,它取食的饲料中有72种草类(含20多种草药),这些饲料为苏尼特羊的营养与健康提供了重要支撑,是一种在动物、植物、人类共生系统中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智慧创新实践。此外,家畜的粪便还为草原牧草提供了宝贵的养分,促进了草原植被的生长;水产品种、海洋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维持着水系和海洋生态的平衡;一些贝类和珊瑚礁还能够净化海水,提高海洋的水质。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针对选定的野生动物、畜禽或水产品种等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技术问题,聚焦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或服务传播方面的瓶颈问题,阐述目标任务,突出主要内容,呈现实效与创新,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为选定的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品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二)赛题2: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案例导引: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包括农作物、林草等在内的植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焦珍稀、濒危植物或主要农作物、林草的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公众的认识,推进理论或技术创新,对保护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准意义重大。
1.从百年前的小麦中寻找丢失的遗传宝库。2024年6月17日,《自然(Nature)》刊登了中、英等国科学家题为“利用地方品种多样性助力现代小麦育种”的重要成果。该研究引进了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百年前收集保藏的来自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小麦种质资源(827份地方品种和220份全球现代品种),综合运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量化并验证了当前小麦育种中未被利用的大量的优异变异,包括发现控制小麦高产且抗倒伏新基因、氮高效利用新基因、籽粒钙含量优质新基因、抗稻瘟病和叶斑病新基因等数千个有利遗传变异位点,开发了一整套小麦科研和育种上有用的数据资源和技术工具,为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挖掘与保护利用,是支撑全球种业创新不可替代的基础。
2.作物多样性构架植物病害绿色防控策略。现代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重大挑战包括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造成病害流行,不仅导致大面积减产,而且大幅度增加了农药用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构成了极大的潜在风险。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从育种角度提出了“多系品种”、“水平抗性”、“聚合抗性育种”等方法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但这些方法因技术难度大,限制了推广应用。2000年,中国科学家朱有勇院士团队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的封面文章“遗传多样性防控水稻病害”(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首次回答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成功解决的植保难题、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现在,这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1亿多亩,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实现作物病害绿色防控、促进作物增产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成功范例。
3.其他可参考的案例引导。在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挖黑罗霍地区首次发现珍稀植物水晶兰,通体洁白,没有叶绿素,它依靠特殊菌体生存,通过吸收腐叶的营养来获得养分,维系生命,这种生存方式在植物界中极为罕见。云南洱海等高原湖泊中的海菜花属于沉水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海拔较高、水质极好的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其独特的生长环境要求体现了对水质的极高敏感性,因此被称为“水质风向标”。水晶兰和海菜花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生物特性和文化意义展现着自然界中植物多样性的奇妙。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针对选定的野生植物或农作物、林草等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技术问题,聚焦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或服务传播方面的瓶颈问题,阐述目标任务,突出主要内容,呈现实效与创新,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等,加速推动各类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进程。作品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三)赛题3: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案例导引: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承载着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可能。微生物的多样性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物质的循环与转化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超级固氮菌让果蔬挥别化肥。二十世纪的世界农业因化肥和农药的问世而快速发展,但因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壤酸化和盐渍化日益突出,加剧了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影响。2006年中国科学家王开运教授带领研究生做土壤熏蒸试验时,意外发现一株具有较强固氮功能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能刺激作物生长,之后其团队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构建了超高效固氮菌、解磷解钾菌和抗病拮抗菌三大菌系,优化组成了具有固氮、解磷、解钾和抗病功能的微生物菌群,开发了生物智能肥料产品,在番茄、黄瓜、西葫芦、辣椒、茄子、芸豆、赣南脐橙、芒果和柠檬等多种作物上得到应用取得可喜效果。
2.肠道菌群呵护人体大健康。肠道微生物组(即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蓄水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国际免疫学专家Justin Sonnenburg教授提出,“可以把肠道菌群想象成一个微观生态系统,类似于雨林——许多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物种聚集在一起,在肠道中各自为营”,这些微小的生物帮助人体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糖类,然后生成营养。大多数肠道菌群都是有益的,只有少部分有害,但即便如此,如果失去平衡,即使是有益的菌群可能也会导致疾病的风险。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及自闭症、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中国市场上的“昂立一号”“三株口服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产品,通过补充人体内必需的多种益生菌,从而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3.其他可参考的案例引导。部分微生物在工业发酵条件下,能够发挥生物反应器的作用,产生具有特殊性质的酶,这些酶在食品及饲料加工、纺织、造纸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食物垃圾中富含大量糖类、纤维素等可再生生物资源,因此利用固态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食物垃圾,开发新的廉价蛋白饲料,既可解决当前世界蛋白饲料严重短缺的问题,又可使食物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再比如,中国先后历经8次太空搭载的“东方红一号”酵母菌株,经过太空诱变后,菌株生长速度加快,菌体变大,表面绒毛明显增多,分解无机钙的能力提高15-20%以上,其发酵液不仅含有丰富的酶和辅酶,还能激活人体细胞代谢。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针对选定的野生型或用于工业发酵的工程化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技术问题,聚焦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或服务传播方面的瓶颈问题,阐述目标任务,突出主要内容,呈现实效与创新,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等,激发深入探索微生物多样性的奥秘,挖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作品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四)赛题4: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案例导引: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无尽的“宝藏”。如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是人类需要直面和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而深邃的命题。
1.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云南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古生村是一个坐落在洱海边有近2000年历史的典型白族传统村落,街巷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洋溢着浓浓的少数民族乡土文化气息,融汇了“和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20日视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考察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汇报,做出重要指示:经济要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2.燕舞梯田山锦绣,哈尼稻谷万人栽。位于云南省南部的元阳哈尼梯田,以其独特的“立体的”“生态的”农业系统,“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体现了“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下水稻生产和民族繁衍的生态系统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片梯田不仅见证了人类农耕文明的智慧,更体现了生态环境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完美结合。
3.其他可参考的案例引导。人类在不断探索“深海”“深地”和“深空”的进程中,都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尺度以及点线面体不同维度,推动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创新实践。如科学家通过潜水器和无人探测器,发现了马里亚纳海沟众多独特的生物种类,如深海巨型乌贼、深海热液喷口周围的生物群落等,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还促进了深海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定。科拉超深钻孔不仅挑战了人类钻探技术的极限,还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推动了地热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实验装置,研究在微重力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通过搭载特定生物样本进入太空观察其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变化,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分布和演化规律,还为太空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针对选定的农田、森林、草原或海洋等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技术问题,聚焦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或服务传播方面的瓶颈挑战,阐述目标任务,突出主要内容,呈现实效与创新,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等,为促进跨界合作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共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作品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五)赛题5:国外研究生综合赛道
背景说明:大赛遵循“全球视野、青年担当、中国智慧、美好未来”主线,聚集青年研究生,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大赛的特色化、前瞻性、国际化,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发展合作,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大赛,为世界贡献研究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创新实践和青年成长发展的“美丽中国”故事。为此,大赛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国外研究生综合赛道。
赛题要求:本赛题规定以国外大学为单位,由该校在读研究生校内联合组队参赛,要求每支参赛队伍中国籍研究生不少于1名(协助大赛传播、参赛的沟通协调)。参赛作品可以是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中的一类或相关的交叉科学技术问题,聚焦其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或服务传播方面的瓶颈挑战,阐述目标任务,突出主要内容,呈现实效与创新,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等,分享案例和成功经验,促进国际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事业发展。作品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本赛题参赛语种为英文。2024年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拟邀请国外大学研究生代表来观摩全国总赛事。预期第二届大赛正式启动设置本赛题。
三、参赛规则
(一)参赛资格
参赛对象一般为在校研究生(含学术型和专业型)及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和本研贯通学生,境外国家和地区在学研究生也可报名参赛。
国外大学受邀来华观摩本届大赛的为在读研究生,尤其有意愿参加第二届大赛的个人和团队代表。
(二)人数要求
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每支团队参赛队员1~5人,设置队长1名。每个参赛队可选定指导教师1-2名。允许跨校组队,以队长所在单位为报名单位。
(三)作品提交
参赛研究生请登录“研创网”注册账号(https://cpipc.acge.org.cn),并由队长报名参赛(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注册时请备注研究生培养单位),完善报名信息和完成组队。请参赛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联系人定期登录“研创网”,履行本单位管理职责,完成本单位报名参赛人员的参赛资格审核工作。
2023年及以前参加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沿用之前的用户名和密码。2024年新增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官网链接申请单位账号,完成账户创建(https://cpipc.acge.org.cn/)。
参赛作品文案除基本信息外,主要包含如下六个方面内容:
1.参赛题目:聚焦赛题覆盖的核心要素,突出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基础,或卡脖子问题,或技术发明,或解决方案。不超过30字,一般不设副标题。
2.科学问题:陈述选定赛题的背景、国内外进展;提出有待深入研究创新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或需要完善的解决方案。2000字左右。
3.目标任务:基于选定的问题,提出参赛作品的目标和任务。400字左右。
4.主要内容:任务落地落实对应的具体调查研究、科学试验、方案优化等内容。800字左右。
5.实效与创新:陈述参赛作品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服务方面取得的实效,评价成果的创新性。800字左右。
6.成果及附件:支持参赛作品实效与创新的有关论文、专利、技术方案、软件著作权、奖励证书、应用证明等,包含参赛作品相关的短视频。附件支撑材料不超过10件。
参赛单位回执单见附件3;参赛作品申报书,见附件4。
(四)作品要求
以提交大赛的作品为准,同一参赛队伍限选定1个赛题提交1件作品。参赛作品内容应紧扣大赛主题及赛题要求,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使用参赛选手(团队成员)以外他人已公开发表或已在其他大赛中获奖的作品参赛。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由所在单位科研部门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研究过程中未产生对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的说明和承诺。
(3)新药物(含兽药、农药)的研究,须有卫生(农业)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如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请同时提交。
(五)知识产权与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个人和团队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相关出版物,有权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演(含巡演)等活动项目。
(六)组织声明
大赛专家委员会享有对赛题的最终解释权,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七)大赛纪律
请参赛研究生培养单位尽力为参赛队员和参赛队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服务,督导参赛队员遵守大赛纪律。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引用文献必须注明来源,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研究生直接参与完成和做出贡献的研究成果,作品中出现与此相违的“成果”视为学术不端,一经查实,参赛作品和参赛队伍将接受处置。大赛专家委员会将对所有提交作品进行查重和相似度检测,相似度高于专家委员会参照有关范例确定的阈值,将判定为“违规”。参赛作品文案中引用他人的内容,必须明确标注引用来源,否则按“抄袭”认定。大赛组委会中设置监督与仲裁专家组,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处理赛事中的违规行为;违规的选手和参赛队伍将取消获奖资格,处理结果通报其所在培养单位。
四、赛制赛程
本届大赛分为初赛、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用网上评审形式,决赛采用现场答辩和路演等形式。
(一)初赛及评分标准
初赛通知格式参考见附件5。参赛学生(队伍)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参赛作品。由专委会、各院校推荐评审专家组成专家库,初赛由专家对所有作品进行线上评审,一般每个作品3名专家评审。
附:初赛阶段各赛题的指导性评审标准:
评分标准 | 评分指标 | 分值 |
作品的创新性(40分) | 创意的新颖程度 | (10分) |
解决方案的创新性 | (10分) | |
技术或产品的原创性 | (10分) | |
应用场景的创新拓展 | (10分) | |
理论或技术实现(30分) | 理论/技术难度的攻克 | (10分) |
理论/技术实现的稳定性 | (10分) | |
理论/技术成果的可复制性 | (10分) | |
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市场
潜力(20分) |
产品或技术的市场适应性 | (10分) |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 (10分) | |
团队协作(10分) | 团队成员的互补性 | (2分) |
现场展示的质量和效果 | (4分) | |
回答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 (4分) | |
综合创新加分(10分) | 成果具有特殊的创新和影响力 | (10分) |
总分 | 统一四项100分+奖励10分 | (110分) |
(二)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采取现场竞赛和展示方式进行。进入总决赛的参赛选手和团队需要到总决赛指定现场对提交参赛的作品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或包括参赛作品相关的实物展品展示),回答大赛评审专家的质询。大赛专家委员会委托评审专家组现场对进入总决赛的作品进行评比和打分。
(三)赛程时间表
赛程 | 主要内容 | 时间 |
报名及
参赛资格审核 |
报名及参赛资格审核 | 2024年7月25日至9月1日 |
作品提交 | 参赛队伍在线提交作品 | 2024年7月25日至9月15日 |
初赛 | 专家在线评审 | 2024年9月16日至10月15日 |
入围公示 | 公示进入全国总决赛队伍与作品 | 2024年10月16日至10月23日 |
全国总决赛 | 现场路演、评审及颁奖典礼 | 2024年12月 |
注:总决赛时间,以大赛官网通知为准。
五、作品提交及要求
- 参赛作品提交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附件。需将参赛作品(文档、图片、视频、动画、带语音讲解的PPT等)打包压缩上传至百度云盘,上传完成后为参赛作品压缩包生成分享链接(提取方式务必选择分享链接自动填充提取码)并确保链接1年内有效,随后在系统提交作品处提交作品链接。压缩包命名规则:赛题-单位+团队名称-作品名称。初赛阶段不要求参赛队伍提交实物。进入全国总决赛的作品根据通知做相关展示作品准备。
- PPT是大赛评审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参赛题目、科学问题、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效与创新、成果及附件等内容,突出新理论(新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装备、新工具)和新服务(新标准、新平台、新案例、新作品)等成果。PPT必须提前录制语音讲解,并可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播放时间不超过8分钟。
- 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初赛获得推选入围全国总决赛的参赛作品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等,遵照三公原则做好有关评审环节。
六、大赛奖项设置与奖励办法
本届大赛设置一等奖(含冠、亚、季军各一支)、二等奖、三等奖、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以及专项奖及其他特色奖项,具体数量由组委会根据参赛情况确定。
七、参赛单位报名回执
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系人,于2024年8月9日(周五)17:00前提交参赛单位回执(附件3),以便承办单位掌握各参赛单位情况,及时联系各参赛单位。
八、联系方式
工作日08:30-11:30,14:00-17:00。
(一)大赛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人:韩光煜
电话:17387183906
地址:昆明市盘龙区沣源路452号云南农业大学
电子邮箱:hanguangyu9745@163.com
(二)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迎宾
电话:15287197380
地址:昆明市盘龙区沣源路452号云南农业大学
电子邮箱:liyb30@163.com
(三)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网
网站链接:https://cpipc.acge.org.cn/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微信公众号
(四)为方便各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欢迎加入QQ群交流(994031269)
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2024年7月23日
附件1:大赛中文简介 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98dd093d70d64444824a6742cebb3cc9
附件2:大赛英文简介 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f561624f53aa4e2699f678865ef94f1f
附件3:参赛单位回执单 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c5351f5233fa4250ab571e27bfe290e4
附件4:参赛作品申报书 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95faf939ed394367afc841cc0cf54235
附件5:初赛通知格式参考 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52de6d17b1984364968376991b81716a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