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二届“乡筑未来奖”终选入围名单及入围作品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7日 分类:建筑环境作品竞赛资讯 浏览量:1228

 
 
 
 
中国首个可持续乡村建筑实践奖——“乡筑未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采取提名与自我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奖项申报,在中国两岸三地乡村已建成落地的建筑实践均可参与报名,不限于专业建筑师,奖项更看重实践本身而非专业门槛。本届“乡筑未来奖”累计收到作品申报200余份。为了让奖项更贴近大家心目中对“乡村可持续”的多元理解,在第一阶段初选入围名单揭晓后,我们邀请公众作为“第九位评委”参与大众投票评选(结果见文末链接),与评委会的八位专家评委一起为本届“乡筑未来奖”选出全部【终选入围项目】。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评选与投票统计,至此,第二届“乡筑未来奖”三个奖项各3个【终选入围项目】已诞生。

 

 

*排名不分先后

 

 

 

 
#Bamboo bamboo 竹林亭台楼阁项目地点

广西桂林阳朔

 

入围团队

叙向建筑设计

 
 
该项目位于阳朔印象刘三姐园区,设计理念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元素,尤其是竹子,来打造可持续的公共空间,并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竹灯和竹艺长廊分解成多个单元,方便运输和现场组装。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也缩短了建设周期,提高了建造效率。 

竹子作为可再生资源,生长速度快,强度高,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和环保性。项目利用竹子的这些特性,将其作为主要结构材料,既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尊重,也实现了材料的可持续利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并邀请本地工匠参与设计和建造,传承了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项目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未来可能的改造和拆除,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竹材料的可塑性也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空间需求和环境变化。

 

 

 
#大乐之野·银杏谷(随州)项目地点

湖北随州

 

入围团队

末广建筑

 
 
项目所在地是九口堰村山谷里6块荒废的宅基地,待建设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25间客房)。2022年的湖北随州还没有高端品质民宿运营品牌入驻,所以政府对首家随州银杏谷民宿的文旅产品打造寄托了很大期待。 

山谷风景优美具有强烈的场地特点,所以我们在设计策略上强调是“刚刚好的设计”,将建筑退后留白给自然和场地。我们对居住类型和聚落肌理进行分析研究,强调单元及单元之间的组合关系,剥离形式,探究空间原型与场地的关系。尝试以最少的基本单元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工作量都会小很多。

 

政府主导的乡建项目一般设计和施工时间短,建造成本有限,乡村施工队施工粗糙。所以我们在接到设计委托后,从功能需求、结构、构造、节点、材料等一系列环节都围绕着成本控制,与运营方积极沟通,最后这个项目才能够以“低造价”实现满足运营基本品质且“宜居舒适”有具有商业“推广性”的落地作品。

 
 
 
#浙水村自然书屋项目地点

山西太行山

 

入围团队

罗宇杰工作室

 
 
浙水村位于山西太行山里,这里山岩林立,村庄和地形紧密结合,很多房屋都是依山而建,浙水自然书屋也是借鉴了当地的这一传统建造状态,将建筑嵌生于山岩上,书架既是结构柱网体系,也是可以坐靠的区域,同时也是盛放书籍的搁架。所有的基础都是轻型基础,对土地最小程度的自然破坏。 

因为考虑到尽可能的节省材料,所有的木料都采用非常薄的料,柱子是4厘米厚的木板、梁是2.5厘米厚的木板、每一个结构部件彼此经过连结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柱梁之间的空隙填充上玻璃砖,既是内外的分隔,也是支撑受力强体。屋顶两层板材,一层横线铺设,另一层纵向铺设,所有的部件整体通过合力达到一个结构的完整体,它们即是结构、也是围护、采光窗。

 
 

 

 

 
#大地长桌项目地点

浙江衢州龙游

 

入围团队

梓集fabersociety

 
 
2023 年的夏天,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小南海镇扎根。大地长桌落于走廊中段,平行于濲水徐徐展开:由田间小路中新建的户外长廊和路旁改造的农具房组成,两者相依而生,互为补充。 

在仅有 4 米宽的田间路上,这张长达 18 米的平面,是和本地社区进行联动的介质。长桌作为“餐厅”本体功能的延续,横亘于山水间,呈现出更为自然性和公共性的语境。

 

2024年,我们在大地长桌组织了一系列与“饮食”主题相关的活动,邀请村民、周边社区居民和游客们一起参与,包括长桌宴、工作坊等,希望打开聚集和讨论的一扇窗,打样提供一种新的乡村公共生活的原型:乡村的时节渐次降临,人们总会在田间如期相遇,而长桌可能在某个时刻获得广度。 活动中,我们与居民和游客签下“长桌契”,约定未来再次相聚的时机和样式。村民在工作坊也论及更多后续的使用可能,如承载他们季节性农副产品的展卖、作为农忙时的工具台等,我们俱也汇总形成记录。我们希望活动不仅是一次次瞬时的“演出”,而是之后长效运营的基础。

 
 
 
#广南侗寨“火塘计划”项目地点

广西桂林龙胜县

 

入围团队

广南侗寨古建及民俗文化保护中心

 
 
 
千年侗寨广南村位于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其火塘文化历史悠久。广南侗民自建的火塘是侗族聚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是村民农闲时的互助驿站和文化展示窗。以七八户一个“侗款”为单位,广南村民们常在公共火塘围坐集会,通过行歌坐夜、聊天议事,促进邻里关系,组织生产生活。 

自2019年,广南侗寨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保护中心创始人李紫石通过多次走访和调研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广南侗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空间环境系统虽已逐步现代化,但火塘在村民的公共生活中一直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直观反映了广南村的自然聚落形态。李紫石在充分研究归纳了广南各火塘形态和分布后,认为火塘可以作为侗族可持续乡建的独特切入点,因此于2021年正式推出“火塘计划”。

 

作为保护中心公益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塘计划”让新火塘的公益援建超越建筑学本身的意义,让建筑师激励侗民自发改善侗寨的人居环境。结合广南村的民俗文化展示,火塘从自用转向创收,进而促进研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使火塘的使用场景增加日常性,具备长期性。“火塘计划”因此受到龙胜县委四套班子大力支持,助力广南这个800户的大村全面脱贫,启发了2023年“小火塘、大民生”的基层政府工作实践。

 
 
 
#先锋巍山崇正书院 

项目地点

云南大理巍山

 

入围团队

迹·建筑事务所(TAO)

 
 
2021年TAO受邀为坐落于云南大理巍山古城的崇正书院进行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设计,将书院改造为含有书店、展览、小剧场、咖啡等综合功能的先锋书店,希望借此唤醒场所曾经的蓬勃生机与人文精神,为巍山的城市复兴助力。基于对场地历史以及整体景观的尊重,设计以“轻”的态度谨慎介入历史建筑,力求保持原有建筑的空间氛围及院内名木古树,遵循真实性和可逆性的原则,最大化保留老墙、木构的历史细节。

 

在书院内部沿东西轴线两侧置入两条漂浮的书廊,图书贮藏和阅览功能高度浓缩进构筑物尺度。平面上,一条对角线将书廊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侧空间维度逐渐横向收缩,加强了内部空间的透视和纵深感,犹如行走在图书的“精神隧道”,与周边古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空间体验;书廊外侧的阶梯体量则成为过厅内的文创展台和庭院里的看台空间,在庭院内两边看台围合形成树下的露天剧场,供人们读书、交流、休憩或举办户外文化活动,而坐在台阶高处又给人提供了一个俯视观察书院的独特视角。

 

书廊的设计也重新连接了原本分散的各功能区域,即使在下雨天,客人也可以便利地在书院内部自由穿梭。又因巍山绝佳气候条件,书院内不设封闭的气候边界,在有屋顶覆盖和露天区域之间获得最大的开放性和连续性。行走于书院中,穿梭在书廊和古建筑内外之间,步移景异,有如游园般极丰富的空间体验和穿越古今的意趣。

 
 
 

 

 
#联合村整村打造 

项目地点

四川攀枝花

 

入围团队

徐浪(合造社)+施国平、唐亮(纯粹建筑)

 
 
融入联合村,把自己作为村民,去了解当地的气候、物候条件、生产、生活情况,挖掘乡村最基层的真实信息,以此作为联合村策划的出发点。通过入户访谈,一次次的村民坝坝会,逐步转变老村民固化思维,激发老村民的参与热情,很多老村民都参与了启动区的建设,并非常自豪。

 

同时,尽可能利用攀枝花当地的城市资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引入符合整体策划,对当地影响力的新村民与企业,计划逐步展开城乡共创,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考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本底,实现联合村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基于市场角度,综合考虑基础资源、独特自然资源、激活可利用的闲置资源,启动区集合农业种植升级、田野体验、农耕文化展示、联合工坊、体验式餐饮,联动一二三产。逐步孵化泡菜、腊肉、果酒等二产产品,将联合村的产业链延伸,并与餐厅、民宿等三产业态联动,创造更多的老村民就业机会,拓展老村民收入渠道。

 
 
 
#北沟村系列项目 

项目地点

北京

 

入围团队

叙向建筑设计

 
 
北沟,是北方村落的一处山沟,因为土地贫瘠,长期被外界和村民所嫌弃。2007年和2015年,新村委书记为了实现花园农村的梦想,发起了两次《环境革命》。

 

北旮旯涮肉乡情驿站原为大棚厨房,改造后成为老北京涮肉和乡村会客厅,旨在创造一个具有多重含义和潜力的空间。北沟村燃气站空地被改造成三卅村落型民宿,该项目采用了村中村的概念,赋予土地新的生命力。通过不断尝试和自我追求,结合现代管理和村民实践,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2020年,三卅精品民宿业主并购了原为自营烧制作坊的瓦厂酒店,共同推进北沟村的乡村建设与文化发展。瓦厂的改建着重于整体区域的整合与划分,以及三个主要元素:琉璃瓦、旧址窑洞和砖,它们分别体现了文化遗产、建筑历史和本地文化。

 

同时,瓦美术馆的概念逐渐形成,旨在使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敢于将乡村形象与城市美学融合的一种先锋的态度。美术馆的空间和展示内容是一种勇敢的碰撞,记录过去,描述现在,探索未知。室内分为三个主题空间:北沟的记忆、北沟的现在、北沟的未来。这些空间包括咖啡厅、社区活动间、展览区等,以及顶楼的长城眺望景观露台。

 

在一系列建成及未建成尝试之后,我们策划了一场对于这一场将近10年时间的乡村建设的思考的展览,于瓦美术馆展出,“社戏,一场乡村建设彩排“。通过北沟一系列建筑实践,展览旨在将乡村建设背后的人物关系和互动显化,以多旋律并进的方式,展现人和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梅子林复育计划 

项目地点

香港

 

入围团队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香港政府近年推行更全面的乡郊保育模式,支援本地非牟利机构和村民互动协作,保育及活化自然生态环境、乡郊村落和景观,以及历史建筑、文化和历史资产。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梅子林复育计划”是首批由大学牵头的获资助项目之一。项目通过参与式重建及乡村社区合作社,以协作过程重新连接持份者关系,激活拥有360年历史的客家村庄沙头角梅子林,为香港偏乡再生展示了一种可行的复育模式。

 

项目第一阶段(2020.10-2022.9)针对两栋不同类型的住宅遗址进行建筑示范,村尾的“老屋”为全村最古老,朝北的三开间天井建筑,而村头的“壁画屋”则是单开间排屋,正立面有由驻村艺术家创作的彩色壁画,描绘了村里常见的花鸟。两年间,项目成功凝聚回流村民、超过120名义工、众多学生和专业人士的力量,参与共同设计、现场制作和营运测试,共同塑造了古村的新面貌。为庆祝“老屋”和“壁画屋”复修竣工,团队举办“梅子林复育萌芽节”,向公众展示复村成果。

 

项目第二阶段(2022.12-2024.10)以现代技术将复修“老屋”,优化屋内基本配套作多功能用途;并开设“乡村社区合作社”,邀请公众与村民分享,并共同制定测试实际营运条件。最后检讨试验与村民分享成果,制定出在项目完结后 6 年间管理营运合作社的模式,永续梅子林村庄生态。

 

 
 
 
本届“乡筑未来奖”计划将于12月举办终选评审暨颁奖典礼。9个入围项目进行现场答辩,决出每个奖项的1个最终奖和2个提名奖。从众多优秀乡建实践中的脱颖而出,让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在最后环节的精彩呈现!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