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2023 级艺术设计方向二作业展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6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188

2023 级艺术设计方向二作业展”
在此基础上课程从命题上探讨了一些看似荒诞但各有研究侧重点的问题,第一组研究社会学相关内容,《反社会者的心理空间》、《三岁小朋友的非逻辑答案》探讨的是不同类别人群的特征如何用空间表达;第二组是空间设计基于现实高于现实的探索,《冥王星上的居住空间》、《只有锐角和钝角的空间》、《H2O 是唯一建材》都在思索未来我们还有什么可能;第三组命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全部错误的空间》探讨到底何为对错,相对和绝对的界线在哪里。
尽管给出了这些高难度的选题,23 级艺术设计方向二的同学还是令人高兴的给出了高水平回答,很多方案既有结构和理性的思考,更有震撼人心的情绪表达!为了感谢和鼓励大家,特别举办了这个小小的展览以作纪念~
——李川
向孩子们致敬!

作品简介:
以反社会者心理空间为主题的探索景观设计旨在通过独特的艺术与环境心理学结合,创造一个既深刻反思又具启示性的空间体验。本设计不直接复制或美化反社会行为,而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索其形成背后的复杂情感与认知结构,促进社会对这一议题的理解与包容。设计中,我们运用暗与光的对比,模拟内心的挣扎与光明寻求的过程。迷宫般的路径布局象征着个体在复杂社会结构中的迷失与探索,而沿途设置的互动装置则引导访客通过自我反思,体验情感的释放与和解。例如,设置一面由镜面与暗色材料交替构成的墙,让人们在镜中看见自己,又在暗处审视内心;或是安装声音感应装置,当访客靠近时,播放出温和引导语或自然宁静的声音,帮助平复情绪。色彩运用上,我们采用冷色调为主,辅以温暖的点缀,意在表达冷酷现实下潜藏的温情与希望。空间中还巧妙地融入自然元素,如小型水景、绿植区,寓意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治愈力量,鼓励人们即使在最幽暗的心灵角落也能找到光明的出口。整体而言,此景观设计不仅是一次视觉与感官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对话,旨在激发公众对于反社会行为背后深层原因的关注与理解,促进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



作者:张璐
本方案以“H2O意态”为题,设计来源取自于“H2O是唯一的建材”,采用H2O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固态进行设计,同时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原理运用其中。一层空间立意设置为“液态”,将液态元素扩大化,将水滴放大作为装饰雕塑、将水面作为空间的地板建材、将瀑布作为进入空间的门。二层空间以“气态的水”为砌入点,在气态空间中将云作为主要元素,目的在于让游客感受自己置身与云层之中,在设定中游客能够与云进行互动能摸得着云层的形状大小质感。将固态作为三层空间主题,充分利用冰锥造型、冰裂地面、霜花植物装饰空间,充分展现固态冰世界。在设计中充分展示H2O的多种状态,将H2O元素实体化,让游客体会全新的“水”空间。





作者:卜思梦
“去中心化”王家卫导演在重庆森林中,以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对于传统宏大叙事进行解构。电影整体没有明确主线,而更多的利用且强调对于人物“此在”的主体精神的表达,整体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状态。基于以上在本设计中更多的以王家卫的“去中心化”作为空间表现方式。周边的空间都有成为中心的可能性,实现整体的碎片化、去中心化。三角形空间,作为相对于边缘化异形空间,也被称之为难用的空间,抛弃传统空间的想法思维,利用不同异形空间进行组合,使每个空间都独立具有成为中心的可能。






作者:彭宇菲
本设计以反社会者的心理空间为主题,首先分析反社会者的行为特征,抓住了漠视、无视准则、暴力倾向三个特点,与建筑融合形式呈现了反社会者对“生命的蔑视、生活的窥探、生命的操纵”,对应“粉身碎骨、楚门的世界、迷宫危机”,也是反社会者自认为自己是主宰者对其他人的肆意妄为,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掌中之物。




作者:谭晨雨
本设计是为体现反社会人格这一类特殊人群的心理空间而设计的体验式空间场所。为了更好的呈现反社会人格心理的各项特质,采取对比呈现的方式,设置黑红沉重空间的同时,加入了温暖彩色的空间形成对比,一分为二的空间,左负右正。进入其中主要可以收获两种体验,充分感受情绪波动,始于沉重,结束于舒适的状态。既充分体验了反社会人格心理的活动,又规避了一定的不适感。拥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群深处于黑暗之中,他们代表的是见不得光的黑和带着冲动与暴虐的红,在这个多彩温暖的时代,反社会人格是不能被认可的,社会还是得朝着温暖彩色积极的空间氛围向上发展。

























此外,设计应包含互动和表达空间,如涂鸦墙或互动艺术装置。这些空间允许使用者通过艺术创作表达情感,提供一种自由而有创意的情绪释放方式。提供画笔、颜料和其他艺术材料,让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表达,有助于心理疏导和情感释放。隐私与社交区分也是设计的重要考虑点。应合理划分隐私区和社交区,隐私区提供个人空间,使使用者在需要时可以独处,进行情绪倾泻;社交区则鼓励与他人互动,提供支持和理解。通过这种空间布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区域,达到营造包容、狂放、自由的反社会景观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