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2022级、2023级“数字织梦,非遗新生”省级一流课程《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优秀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2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425

 

省级一流课程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优秀作品展

“数字织梦,非遗新生”

 

 

时光长河里,文化如星辰闪耀

传统与新生交相辉映

数字织梦中,非遗文化焕新

古老智慧与现代创意交融

承载历史底蕴与时代脉动

构建文化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

 

展览前言

"数字织梦,非遗新生"——数字非遗创新工作坊,是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教学活动。本次数字非遗创新工作坊由非遗专家、业界导师及视传专业教师全方位指导,通过思维探索、文化交流、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的方式,助力参与学生多层次体验、提升个人设计能力。本次活动主要面向视传2022级、2023级学生,结合校外非遗教学场地资源,通过实地考察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增加非遗观摩及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环节,深入了解具体的非遗项目与其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数字化工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使非遗文化以一种数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传播。

 

展览特色

学生在本次展览探索的非遗文化主题包含:彝族纹样、广西方言、数字生命、回纹音符、云肩纹饰等。此次工作坊成果展览,展现了学生对于非遗数字化的艺术表现与探索,更直观体现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的了解,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非遗的保护、传承本质上就是“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不断挖掘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勇于尝试新的技术手段,才能让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装饰风格与特征。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中国传统纹样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通过采用讲授、实地调查、实训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传统纹样的再造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纹样现代应用设计的能力。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识别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图形特征以及典型风格,阐述传统图形再造设计规则,熟悉文化创意设计要素。

能力目标

 

 

 

运用图形再造方法完成传统图形创作及现代设计应用并具备文化视觉传播能力。

素质目标

 

 

 

让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具备中国传统艺术设计评价鉴赏和审辩思维能力,能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特色

生生互评(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老师指导(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理论学习、实践创作、评价鉴赏3个层次构建“思政+美育”双向融合的教学内容。循环贯穿荆楚文化专题产生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再造应用,递阶推进,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通过线上导学实现课前启化,线下研学实现课中内化,线上拓学及线下展示实现课后优化。线上自主学习,在线测试了解学情。线下,打破传统授课方式,创设BODTTS教学方法——兴趣导入,进阶式目标,研究探讨,实践指导,主题实训,考核总评,实施“学、启、练、展、评、转”的教学环节,让课堂成为融汇学生兴趣点、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授课教师团队

付静 教授

蒋夕欧 讲师

戴承怡 讲师

 

优秀作品

视传B2201班展板(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视传B2202班展板(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视传B2203班展板(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视传B2204班展板(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环节

1

老师讲话

省级一流课程负责教师蒋夕欧老师指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学期重点打造的精品课程,为了展现课程的教学成果,为省级教学改革课题结项、一流课程提供资料及支撑,引导专业其他年级学生研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领略本民族艺术及美学思想的丰富与璀璨,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艺术设计和创作中从民族传统美术中汲取有益的养分,进一步推广当代艺术的创造以及审美文化的传承与延展。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和装饰艺术得以呈现。课程为扎根研究在地文化特色,立足非遗文化发展,秉承“非遗活化、文旅融合”的设计理念。通过课程实践,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不仅了解各种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及其艺术形式,还应积极探索其文化创意产品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有机活化。这个过程中,学生设计的作品采用了提取、解析、再造等方法,融合当下产品化需求的思考,最终呈现出众多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

戴承怡老师表示作为授课教师,她深感荣幸能够参与到《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此课程教学旨在深化学生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传统纹样的再造方法,还在实际项目中展现了出色的创意和设计能力。看到他们将丰富的文化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巧妙融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感到非常欣慰。此次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与学生们携手,共同探索更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可能,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贡献力量。

 

2

 

各班级优秀代表讲话

2201班优秀展作品学生代表刘保睿表示该作品在研究传统纹样设计再造创新的基础上,结合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题,并通过蝴蝶、蜜蜂、鹿、狐狸等自然元素,表达四季的变换与生命的延续。在这系列香薰设计中,力图将传统纹饰的美学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创造出既具文化传承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激发大家对自然、对生活的美好思考。

2202班优秀展作品学生代表陈琪琪提出哈萨克族纹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哈萨克族纹样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她借鉴了哈萨克族传统纹样中的花草、几何图形以及动物形象等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重组和创新,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穿着上进行了设计,结合人们在节日当天的活动如:赛马,弹唱,跳舞及喝纳吾鲁孜粥展开刻画,展现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民族风情。

2203班优秀展作品学生代表郁晨阳介绍到菩萨寓意着吉祥和新年喜庆的氛围相融合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愿景和新的期待。她通过将菩萨纹进行抽象转换和再造,将传统意义上造型的菩萨与现代插画相结合,使其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该纹样不仅是古朴严肃的传统纹样,而且也能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她的品牌理念是将菩萨文与烟火包装融合在一起,秉承着延续传统美学意义与现代相融合的理念创造出了现代与传统结合的作品。此作品更受年轻人的欢迎,同时也唤醒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包容。

2204班优秀展作品学生代表孔柯欣表示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美观与和谐,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在力求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明白了如何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传统文化,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去传承、去发扬。

 

3

系主任付静老师宣布开幕

系主任付静老师指出本次展览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子们共同努力的结晶,凝聚了同学们的创意与汗水,展示出非遗文化创意领域的专业探索与成就。展出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更以数字化形式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与活力。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够唤起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总览图

布展花絮

2302班学生参与优秀作品展布展集体合影

此次低年级学生参与高年级专业核心课程的布展活动,提前参观并学习课程优秀作品,发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传承精神。

展览结语

本次数字织梦,非遗新生”省级一流课程《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作品展&数字非遗创新工作坊展演全方位展示了视觉传达设计系2022级学生在课程中的卓越成果。学生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数字技术的巧妙结合,创作了众多具有时代感与文化底蕴的作品,展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转化。从彝族纹样到云肩纹饰,从传统的图案再造到现代生活中的文化表达,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对未来创意的追求。展览的过程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学生们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也通过创新设计赋予了这些文化元素新的生命。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他们努力成果的展示,更是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见证,展现了新时代年轻设计师的文化担当与创作热情。我们相信,这些作品将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思考与探索,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班级大合照

视传B2201班师生集体合影

视传B2202班师生集体合影

视传B2203班师生集体合影

视传B2204班师生集体合影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