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21级一班课程作业线上展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8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716

 
 
实验艺术系2021级一班置换的空间与造型A
 
课程展示
 
 
 

陈逸凡/Untitled/数字绘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认为ai做出的决定是靠大数据,但这些数据都是人最先做出的决定,都是我们的人性和情感促使我们做了某件事,而ai在学习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受到数据背后人性的影响。所谓情感算法,是将人类的情感与ai的机械融合,将人类的情感作为ai发展的基础,在ai的成长和发展的背后,都是人类不同情感对它们的滋养,是人类为冰冷的机械带来了一丝温暖。 

 
 
 
鲍若菲/Untitled/触觉装置/现实是沉默的,人在探索外界前要先探索自己的内心,这个作品展示了作者对内探索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并进行了夸张和具象化处理。这是一件关于触觉的装置作品,无法用眼睛观察,只能如盲人摸象触摸并感受装置的内部构造,从象征着具体意识的表层直到模糊不清的内部——此装置设置深度为一臂,观看者恰好能够从表面摸到底部,感受此作品对外展现的全部。使用了石膏等材料,仔细触摸可以感受到隐约的文字,此文字是来自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观念“凡被压抑的情绪,都会以更丑陋的方式卷土重来”。除了文字以外还有一些眼睛的概念符号,象征着思考和除此以外的未知。
 
 
 

廖轩仪/茧房/材料装置/作品以铁架作为基本框架,用铁丝支撑、纱布作层次辅助,最后在外部包裹蜘蛛棉。作品一开始只是为了表达信息社会的信息茧房,在制作过程中我对作品的感受变得复杂,丝网的牵拉难缠让我觉得不适,但堆积起来的棉网触感又是极其柔软细腻的,让我产生了想要拥抱的情绪,或许这就是信息茧房的诡秘之处,它所释放的信息一步步引人入怀,同时又是难以挣脱且千丝万缕的,想逃离却又不由自主深陷其中。

 

 
 
 

李晓兰/耳语/静态影像/大家总会认为离得太远关系就淡了,靠得太近了,恩怨就来了,不管看什么,听什么,远观会有朦胧之美,近看也许会乱糟糟的,有尺度才会相处不累。我通过耳洞这个身体部位将不同的人链接。表面的远、近,听起来像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深层次的亲疏可能才是真正能将不同个体捆绑在一起,能维持的联系。“近”的关系看似近,联系强,但是也可能是冷漠的,“远”的关系看似遥远,因缘巧合可能是亲密的安全的。我想通过耳洞间细线的牵扯来探索人的个体之间以及与外部世界的重要关系,来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环境中,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曹以恒/Untitled/布面丙烯/这是参考的一张以前的照片的构图,画面中心是我自己。整张色彩偏向除了主角都是暖色调,男主角则是偏冷色调,让别人看上去他是冰冷的。背景只用两种颜色搭配而成,所营造的空间可以被幻化成任何场景。

 
 
 

梁正/私人空间/空间装置/以泡沫板为材料,将吧台的公共位置分隔为五个私人的位置,开放的吧台变成了私人的密闭空间。让本来熟悉的公共环境变得陌生,感受到密闭空间的挤压感,与邻座之间的交流也被阻挡。将无形的私人间隔具象化,强化了对于社交尺度和私人空间的感受,从而引发对于公共环境下私人空间的不同思考。

 
 
 

陈晓丹/3024超新人/行为影像图片记录/当穿上胶皮衣这个不常见于日常生活中的材质的衣服时,就仿佛带我跳脱于周边环境,令日常环境变得陌生了;我倘若继续下去的话...我是来自3024的超新人吗?

 
 
 

陈珊/注意看,这个女孩叫“小美”/行为影像记录/以公厕的门为主体,记录艺术家本人从进门到出门的过程及变化。通过对女性公共厕所的调研期间发现,大多女性公共厕所的设施配备仍在完善中。因此,女性不得不在这个空间花更长的时间解决自己的私密问题。所以在这里我抛出一个问题——关乎空间的任何私密化的功能性发展,是否都被允许创造于这个空间。

 

 
 
 

郭静秋/Wherever/影像/作品采集自身日常生活中涉及显示屏这一元素的视频素材制作影像。以显示屏为切换画面的线索,画面在不同的空间中切换跳跃。

 
 
 

陈果/触碰/石膏翻模/邀请几位朋友根据心情状态将手部按进容器,通过翻模记录下当时的挤压感。有的按压的很重,手掌心几乎看不见纹路,只有向外挤压后石膏翻模所形成的光滑的平面;有的仅仅是轻轻的按了一下,手部的纹理几乎没有被破坏。仿佛前面有一层无形的屏障,每个人所触碰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陈林欣怡/过度包装/日用品、机械装置/在日常生活中,常为过度包装而困扰。不仅商品如此,人也善于从外表到言辞去包装自己。我将形状各异的女性日用品,通过保鲜膜的层层包裹,变成趋于相同的没有棱角的圆润形状。对女性的包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不仅要成为那个友好、聪明、努力学习的,还要穿搭好看、化妆好看、拍照好看……尤其在互联网发达的现在,消费主义刻意迎合女性审美,向女性主动或被动的灌输所谓审美风尚,比如每当有流行的妆容和穿搭,就会在平台引导女性做出新的改变。每个人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应该被雕琢成一样的玉石,而是去发现每一块都有独特的棱角和光亮。作品想表达如今我们被层层包裹趋于同质化的感受,在统一的外表下实际包裹的是富有个性化的母体。

 

 
 
 

傅正可/弦音/装置/将回忆中的画面用装置的结合展现出一直保留不灭的这份有声记忆。我选择代表弦音的琴弦作为主要媒介,将其缠绕,固定拉直,与我的记忆中的旧物结合。

 
 
 

蒋丽/看见/装置/这件作品以视力疾患为主题,灵感源于我自身所经历的眼疾所带来的困扰。通过直接的视觉呈现让观众进行体验。作品由多个特殊的视力表组成,这些视力表不仅仅是测量视力的工具,更是以直观的方式展现了不同眼疾患者所经历的真实视觉感受。

 
 
 

江璟雯/蓝色羽翼/色粉绘画/创作说明:我时常想象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许是与我的想象相反的。我总是会把未发生的事情想象成是不好的结果。害怕达不到自己设定好的目标,如果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是无处可逃还是勇敢应对,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面临这种情况,不只是我。对未来那份既憧憬又畏惧的复杂情感,其实正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陈温铷/梦游园赋图/纸本绘画/我在过去的梦里,过去的时空在我的梦里,这是一场通过梦境与过去时空的对话。以游乐园为梦境的载体,将游乐园这一极富当代特点的物象与经典古画奇幻梦境代表《洛神赋图》的构图相结合,营造一个属于当下我们成长环境中对逝去时间的回忆、探索的梦境。梦境生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连接了“过去”和“当下”这两个空间,对过去来说当下是未来,对当下来说过去是过去。梦境也承载了过去不曾发生的,未来还未发生的空间。

 
 
 

高子玲/记忆中的蓝/手作书、综合材料绘画/以流动的痕迹作为出发点,把记录下一些随机的、无意形成的痕迹图样后进行排列重组,将不同的空间场域中情绪、心境还原与再现。

 

 
 
 

尘可心/Untitled/植物印染、刺绣/这件作品是送给三代三个人的“回忆录”,送给我的姥姥,我的妈妈与我。我希望找到一种可以串联三代人的事物作为作品的主要描绘对象或者表达方式。由此,我想到“缝纫手工”恰好是我们三代人都热衷的一项爱好。虽然我从未见过我的姥姥,但这项爱好却巧妙地传承到了我手中。至于刺绣的事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菊花。“菊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有长寿吉祥、健康长久的寓意,而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因此我认为菊花在某种意义上是被人同时赋予了“生”与“死”的两种寄托。通过印染将整朵菊花的颜色、形状印染在棉布上,再用与新鲜花朵同色的绣线,绣出局部的花心与花瓣。在布料上的花汁与色彩随着时间氧化、褪色后刺绣的部分依旧保持着鲜花的色彩,像是生命的轮回,过去与未来同时在它身上定格。

 
 
 

李雪童/默/综合材料绘画、亚麻布、头发、刺绣/我采用的作品形式是使用纤维艺术和发绣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用头发来构建画面,有些是将头发拧成一股绳,有的是将头发穿针引线,绣于画布上,或者使用编发的方式。所用的材料是头发和油画布、胶水、针线。

 
 
 

陈楚佳/Untitled/贝壳雕刻/贝壳象征着保护与孕育,常常被用作象征或隐喻生命的脆弱、短暂和宝贵。和自然、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贝壳让我产生了易碎的感受以及珍惜之情。在自然界中,贝壳是软体动物的外壳,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栖息地。同样,生命中的贝壳也隐喻着母性,就像贝壳中的珍珠,在母体的保护下逐渐成长。变化与适应贝壳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异,反映了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生命的轮回,贝壳的形成、生长直至消逝,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贝壳上雕刻了苹果、DNA、蝴蝶,关于生命起源、生长以及短暂的象征性符号。

 
 
 

金知颖/多维小猫/建模,电子绘画/以小猫作为素材,由人们对四维的想象为出发点,进行不同的视觉表现尝试。

 
 
 

黄佳/架上绘画/斐波那契序列作为一个理论的结果存在于一个虚拟空间中,我将它与现实空间中的地图相结合并表现出重合线段,进行空间上的置换。作品的表达符号由简单的几何体和线段组成,令人感到极简与理性。我试图不借助任何工具,将线条极简化,但其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感性。

 

 
 
 

廖诗宁/我们是无尽/色粉绘画/想表达一些恐惧与迷茫的情绪,在看不到起点和终点的场景中徘徊。

 
 
 

梁金旺/缺席、印记1、印记2/布面丙烯/三幅作品围绕“痕迹”的主题展开,分别捕捉了物理表面和人体上不同的印记。第一幅作品展示了物体消失后留下的痕迹,唤起了观众对空虚和记忆的思考;而第二、三幅作品则聚焦于人体自然的生理过程,汗迹成为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觉证据。通过对这些往往被忽略的痕迹的细腻描绘,作品赋予了平凡事物诗意的意味。无论是通过触碰物体,还是身体的印记,这些作品邀请观众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无形但又具体的痕迹,记录着人类的存在与体验。

 
 
 

江宝仪/镜中你/装置/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镜像效应,来源于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每一个人对于别人来说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它面前走过的别人,“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你眼中的别人其实是你自己。

 
 
 

李晓雨/秩序/装置、影像/秩序的原义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是“无序”的相对面。秩序也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蚂蚁是自然界中最遵循秩序生存的生物,因此用蚂蚁在方与圆中的队列排序来象征秩序。

 
 
 

刘相宏/植物与房屋/生态材料装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城市所占的面积正在慢慢扩大,但是地球是有限的,城市的扩大也意味着大自然的面积在逐步缩小。以前的房子是茅屋,随后是木头、砖块,而如今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我通过种植植物,用其根茎模拟城市建筑。生态材料和水泥材质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水泥的沉重和植物的轻盈。希望通过作品来让观众不要对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感到麻木,不要忘记去感知植物的绿荫。

 

 
 
 

胡祎清/在秋天回忆夏天/毛线针织/《在秋冬回忆夏天》是一件通过毛线针织而成的艺术作品,灵感来源于夏天的阳光、炎热和丰收的果实。炎热的气温和体感让人联想到融化的物体。西瓜,作为夏季的代表水果,承载着许多关于夏天的美好回忆,而毛线这种材料是秋冬季节的代表。两种季节之间有着视觉体感等多方面的反差。因此,我选择用毛线这一媒介,试图利用毛线柔软的特质模拟夏天炎热给人带来的”融化感”。

 
 
 
寇新爱/支撑/数码打印,现成品/小时候,海边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每次去海边我都会租赁游泳圈。那时年纪尚小,出于安全考虑,只能租小号的儿童游泳圈。小号儿童游泳圈的设计十分幼稚可爱,色彩斑斓的图案充满了童真。然而,每次租游泳圈的时候,我的目光总会被大号成人游泳圈所吸引,心中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幻想。想象着自己长大后,能够自在地使用那大大的游泳圈,在广阔的海面上畅游。游泳圈的租赁都是由我爸负责。他总是把一家人的游泳圈套在胳膊上,来来回回地忙碌着。我最早接触到游泳圈,是我爸租好后拿过来递给我。那温暖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最后一次接触到游泳圈,同样也是我爸租好拿过来的。后来,我渐渐长大,我们一家人再也没有一起去过海边。我也没有再去租过游泳圈,更没有使用过成人游泳圈。所以,直到现在,只要看到游泳圈,我的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爸爸。在创作初期,我认真地考虑了爸爸和儿童游泳圈之间的关联。他们在我的记忆中紧密相连,于是我将这两者进行置换,把儿童游泳圈就看作了我爸来进行创作。游泳圈承载着我对爸爸的思念和童年的美好回忆,它如同一个温暖的符号,时刻提醒着我那些曾经的欢乐时光和深沉的父爱。     现在的我身高体重都和小时候有着很大的区别,早就不能用儿童游泳圈了,所以我也借这次作业重新购买了游泳圈,试图找回小时候的感觉。
 
 
 

·END·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