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材料与造型表达|公共艺术22级课程作业展示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530
材料造型表达是公共艺术专业三年级的材料造型研究课程,为期六周,共48课时。
本次课程是要同学们通过对纤维材料的阅读、触摸、编织去发觉材料所具有的特点、特性、特有的视觉表现,将艺术想象通过造型的形式表达出来。
承雨桐
《红黄蓝》
作品介绍:
本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荷兰艺术家彼埃·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以最基础的三原色为灵感,由面到线的前后过渡的绳索的排列方式可以被看作是对色彩、形状和平衡概念的一种抽象化表现。
课程体验:
本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荷兰艺术家彼埃·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以最基础的三原色为灵感,由面到线的前后过渡的绳索的排列方式可以被看作是对色彩、形状和平衡概念的一种抽象化表现。
戴天成
《黑梦》
作品介绍:
黑色象征着神秘、深邃,而白色则代表着纯净、简洁。这两种颜色的对比强烈,能够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同时,深色背景的选择也是为了突出线条的颜色,使作品更加鲜明、突出。
整幅作品色调较暗,给人一种神秘,深沉的感觉,但少有的白色线条交织在黑暗中,给人一种一束光透过层层黑暗的感觉。
课程体验:
从材料造型表达课程这门课我学到了一种新的绘画表达方式,与以往的绘画方式不同,编织不同颜色,粗细的线条来塑造体积,空间是一种新型的方式。刚开始我并不是很明确具体的造型,在一次次尝试中逐渐找到了方向,整个过程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
高钰坤
《抻线织影》
作品介绍:
“抻线织影”想要传达的主题是营造呈现秩序与韵律之美,从而确定整体的情感基调,所以在颜色、线条粗细和疏密等元素上做了设计。
其中通过改变线条的颜色深浅来增强立体感和层次感,使线条仿佛在光影中穿梭交织,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例如,较粗的线条可能产生较深的阴影,而细线条则可能在光线下显得更加明亮和突出,利用这种对比来丰富画面。
“抻线织影”这个名字描绘了通过用力拉扯线条,编织出如影般独特形态的画面。“抻”字生动地体现了拉扯线条时的力量感和动作感,突出了作品创作过程中线条所承受的张力。“织影”则赋予了作品一种虚幻而神秘的氛围。
课程体验:
这门课程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我汲取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学会从色彩搭配、图案设计、材料组合等多个维度去构思自己的作品,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个性又不失内涵的编织艺术品。
编织也成为了我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从天然的棉麻纤维到柔韧的尼龙丝线,从质朴的竹条到富有光泽的金属丝,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质感、颜色和韧性。通过对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和工艺的运用,可以做出不同质感的作品。
胡玮炜
《冬天的旋律》
作品介绍:
作品创意来源于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作品,波洛克的滴画法形成的写意线条肌理让我有了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我参考了《秋韵》、《蓝杆:第11号》、《大教堂》等作品。整幅作品用毛线、流苏线作为材料,以冷色为主色调,先在底层铺设黑色背景,衬出前景,用蓝色、红色、白色作为色彩搭配,使作品呈现出冷色带来的独特 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给人以在冬天的宁静、深远的感觉。一开始只是用不同颜色的毛线模仿这种线条杂乱排列的美感,后期探讨不同颜色的占比、组合搭配和叠加效果,研究如何增强视觉距离和空间纵深感。作品通过红色和白色从周边向中心蔓延,蓝色很好地突出红白颜色效果,在上下左右进行颜色比例的调整,使线条多而不杂,所有线条构成一个整体。
课程体验:
材料造型这门课让我对材料和设计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在创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思路,更多的是对如何增强视觉空间表现力的探讨,在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对不同材料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门课程期间,还是在开发自己的设计思维、对空间的理解上让我收益颇多,希望在之后的学习中把这门课的收获运用到各个设计领域,实现个人的进步。
刘矗天
《交织的时光》
作品介绍:
这幅线编织画通过多种颜色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几何图案。画框是木质的,线条主要是橙色、黑色和米色,交错排列,形成了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橙色代表了活力和希望,黑色象征着未知和深邃,米色则象征着平静和稳定。线条的交错和重叠,表现了人生中不同阶段和经历的交织,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丰富的生命画卷。童年的飞机和黄昏的配色一老一幼年,勾勒出交织的时光。
课程体验:
通过这次线编织画的创作,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创作中的耐心和细致。每一根线条的排列和交错都需要精心设计和操作,这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艺术创作中的细节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这次创作也让我感受到了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可能性,通过简单的材料和技术,也能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内涵。
这次课程让我不仅掌握了新的艺术技巧,还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无穷魅力。我希望未来可以继续探索更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李凯琦
《空境》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对空间深度的探索。通过使用黑白渐变的线条,试图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线条从中心向外逐渐变深,营造出一种深邃的视觉效果,中心的白色线条象征着光与希望,也是视觉的汇聚点。在排列上,四周是层叠交错多变化的,中心是规律的洁白的。远看是有规律的排列,近看规律中又有着变化,整个作品通过编织手法,展现线条在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课程体验:
在这次课程中,我学到了如何通过线条颜色的变化来表达空间感。编织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和细致度,还让我对线条的排列和组合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同的材质能够编出不同的效果,这次课程让我意识到,简单的材料和技法也能创造出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效果。
刘清扬
《霞》
作品感想:
从柔和的暖黄过渡到精密的暗紫,像是霞光在木框内缓缓铺开。毛线在指尖缠绕穿梭,由浅入深、由浓转淡,将色彩的渐变分布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过渡,更是一种情感与心境的细腻表达。它像是岁月的无声旁白,在不经意间提醒着我们,生命中的美好都是在这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在这一方小小的织物上,凝聚着耐心与专注,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着渐变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与宁静力量,仿佛一切喧嚣都在这渐变色的交织中渐渐沉淀。
刘梦瑶
《寻梦》
作品介绍:
是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在设计时就被赋予了许多意义。它代表着旋转和无限的概念,同时也象征着混沌和秩序的交织。这种绚烂的粉色基调的配色给人一种自然和宇宙的神秘力量。感觉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旋转和深度的力量,同时也思考着自然界中的漩涡现象和生命之力。作品以粉色为主基调,以此营造出温柔,柔和指引人们无限遐想。
课程体验:
材料课程表达是设计基础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解决材料给人的感觉,对结构的认识问题,对肌理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将材料做成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创造线的不同表达,以带给我们某种感觉,我们的感觉不是凭空产生,需要有形的外界刺激信号与身体进行互动才行。所以这种感觉是我们创造形体的动机。
周孟源
《维度交响:科技与艺术的对话》
作品介绍:
通过抽象的艺术形式,展现现代科技与艺术在不同维度上的交融与对话。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创意之旅。以多元色彩、创新线条与几何形状为基,结合非对称构图,展现科技与艺术的跨维交融。采用现代绘画技术,融合传统艺术精髓,旨在创造一场视觉与思维的双重交响,引领观众探索科技与艺术的无限可能。
课程体验:
参与材料造型表达这一创作课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灵感碰撞与知识探索之旅。在课程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交融所带来的震撼。课程中的互动环节和实践创作,让我有机会亲自体验科技与艺术的对话过程。我尝试运用创新的线条与几何形状,结合多元鲜明的色彩,打破传统视觉框架,构建出富有未来感的视觉元素。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创意思维,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朱晏清
《月下枕松》
作品介绍:
通过“月下枕松”的命名,小时候的记忆往往充满了纯真与无忧,那时的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每一天都充满了新奇与乐趣。场景描绘了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环境,月光洒落在松树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用白色毛线模拟月光,用不同颜色和方向的绿色线表现松树的枝干与叶子。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月光照耀下的松林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课程体验:
材料与工艺这门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环节。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收获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刘子怡
《界限与共生》
作品介绍:
“界限与共生”是一个很广泛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它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我的作品中,想表达的是:黑白两部分象征对立的两元,它可以是“光与暗”,可以是“秩序与混沌”,也可以是“真理与谬误”……而贯穿其中的红线则代表联系、冲突或超越。如果没有光,暗也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真理,那谬误也无法存在。对立的两元有着自己的界限,却又共生。彼此对立,却又映照。如果作品中的黑与白是对立的两元,那红线便是连接对立的纽带,是动态打破的张力。红线属于黑白,又超越黑白。它是矛盾之间的和解,也是冲突中诞生的意义。而选用材料颜色的变化,则在表示,所有事物都在变化之中。
课程体验:
这门课很有趣,能够给人很多不同方面的思考,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自己的想法可能有很多种途径。给我的启发也很多,无论是设计上还是生活上。
朱芷萱
《隧道》
作品介绍:
通过线条粗细疏密和颜色深浅的变化来营造作品的空间感,通过中心点集中密集并且颜色深慢慢向外过度,线条逐渐稀疏变粗并且颜色浅,密集处将毛线劈成细线稀疏处将多根毛线合并从而达成视觉效果。
课程体验:
通过该门课程,我掌握了材料的把控和运用,不同材料展现不同的效果和用法,同种材料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该作品经过多次尝试,运用最简单的方法营造出空间的前后关系,使作品拥有纵深感和空间感。
余佳诺
《围》
作品介绍:
灵感来源于围棋,我以黑白灰毛线渐变为棋盘,点缀不同的方形毛线块。围棋,在交错的方寸之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简简单单的黑白棋子,却不止黑白两面,它既是技巧与策略的竞技,也是领悟人生的镜子。黑与白的线条看似互相围捕,但也不是单纯的对立,当中存在的灰色地带暗示世界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存在复杂性与多元性。
课程体验:
本次课程让我对材料的表达与运用有了更深的体会,把线与面和色彩的交织加以运用,能给作品赋予作者本身的思想和情感,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神奇和有趣的事情。同时,在使用这些线条材料时,也培养了我的耐心与对空间感的理解。
周军豪
《清水凪》
作品介绍:
不同元素构成的搭配,在具备强烈视觉美感的同时也能够给观者带来内心的震撼。使得众多观众产生共鸣,其中运用色彩构成原理,把握了画面的对比与调和,保证主题形象简洁、生动且清晰,增加了其中的整体性、独自创作性与艺术性。
关于画面的排版我采用了大特写、三角形、对角线等构图,可以充分的衬托出主体形象,使其他辅助的设计元素更好地带出主题。
关于画面中的图形元素,画面采用了几何风格的图形排布,运用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线互相穿插纵横交错,基于这样的图形设计视觉符号,可以使观众在感受图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预设的传播信息,与观众更好地建立情感上的链接。
课程体验:
该课程开始我以为是线与线的交织,是类似于编织的东西,但是继续学下去发现这门课不止如此,这其中的元素所带来的意义远超普通的编织可比,关于画面中的色彩,色彩作为画面中最有感染力的元素,配合文字图像,增加受众的视觉感官,能够吸引广大受众人群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深化主题内容并升华内涵的目的,色彩对比柔和,呼应主题。
张冰涵
《孤岛之绊》
作品介绍:
在浩瀚的人生海洋中,每个人都是一座独特的孤岛。虽然我们看似孤独地漂浮,但其实,每一座孤岛都蕴藏着无尽的温暖与希望。无论多么遥远,孤岛之间总有看不见的线相连,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再感到孤单。作品采用明亮的色彩点缀孤岛,象征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光芒。这些光芒虽然微小,却能汇聚成照亮彼此的力量,让孤岛不再孤单,让心灵得到慰藉。愿这份编织艺术设计,能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一束光,提醒着我们:即使是一座孤岛,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与世界温暖相拥。
课程体验:
在这门以毛线为构成材料的课程中,我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感想。毛线作为一种传统而富有创意的材料,其柔软性、可塑性和温暖的触感为我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作品通过不同的编织和组合方式,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形态和结构,创造出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作品。我学会了根据创作需求选择合适的线性材料,同时利用透视和光影的原理,通过毛线的排列和叠加来创造纵深感,使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以及通过颜色的渐变和对比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使其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孙杨怡
《风涟》
作品介绍:
「风涟」,以白线如清风般轻柔,编织成一张虚无缥缈的网。每根线条轻盈地交错、延展,仿佛穿行于雾气与梦境之间,轻触着空中的每一丝微风与温度。作品的形态如捕梦网般随风而动,难以捉摸,却又在无形中构成一片柔软的天地。每一层交织的线网,隐约呈现出波动的轨迹。它不言,却能引人入梦,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感悟。每一条线条的起伏与交织,似一缕柔风,带着不可言喻的节奏与韵律。毛线的质感在光影中交织,恍如云海翻涌,时而清明,时而隐匿,呈现出一种宁静的动感。它们在空间中如同丝丝轻音,既有柔软的弯曲,又有隐秘的力量,宛如自然之气息,悄然而至。每一层错落有致的网状结构,仿佛凝聚了梦境的层次感,带着一种在光影与空气中流动的诗意,轻盈、空灵、又富有张力。
课程体验:
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捕梦网”和“风”的自然意象,我通过白色毛线在木框内巧妙地交织与延展,试图表达那种如云雾般轻盈、如风般流动的美感。课程中对空间布局、线条张力和光影运用的讲解,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作品的纵深感与层次感,如何让线条在空间中自由延展,同时保持作品的轻盈与流动。更重要的是,课程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情感和意境的传达。每一根线条的交织、每一层的叠加,都承载着我的创作思考和情感表达。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在光影与材质的碰撞中寻找平衡,既要展现自然元素的流动感,又要传递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正是课程中教授的设计理念和技巧给我的灵感来源。
钱玙欣
《残织》
作品介绍:
选用粉色与白色形成渐变色背景,给人一种虚幻的、美好的视觉错觉,穿插突兀的黑色调打破原本和谐的颜色,提醒观众这份宁静已经被悄然打破。运用了两种材料来表达这幅作品,底层是柔软的、舒适的,在空间上,被黑色缠绕,最上层柔和的枝条试图吞噬这层入侵,形成如今交缠的景象,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效果。
课程体验:
材料造型表达这门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尽情展示自己脑海里虚无缥缈的幻想,让一个故事成为实体,我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受益匪浅。最初在构造底层框架时,为了使扭扭棒这一材料呈现交织效果,选用了铁丝织成网状,但铁丝的硬度使它无法被随意塑造,遂弃用,转用了柔软的棉线,在棉线绷紧的状态下,也可以达到我想要的框架效果。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不断的尝试和总结,对“线”和空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吴奕娴
《全视之眼》
作品介绍:
用编织的手法层层叠加,来营造出空间与层次。我们所在的三维空间并非是全部可知的时间,还有更高的维度折叠到了微观之中。这件作品便是模拟了高维的观测视角,是全知的一角。面前所见的也并不一定是真实,或许真相还需要用更大的视角才能追寻的到。
课程体验:
试着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做作品实在是非常好玩!但是很遗憾的是还是选择了最普通的棉线材料,在线和线之间力的牵引非常微妙,我寻找的更像是一种微妙的平衡,一种画面的平衡,视觉上的平衡。就算是纯粹抽象的几何构建,每个人接受到的信息可能也会不同,或许这也是此类作品的有趣之处。编织本身就是让人心情愉悦的一件事。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