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民间美术》课程展
发布时间:2025年1月3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362
《民间美术》江苏省一流课程、校企共建精品课程、校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校优秀示范思政课程、境内外共建课程。
一、课程教学目标: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1级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开设《民间美术》课程,课程以“淮安运河上的民间美术”为题在调研分析、设计创新等环节做了众多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中安排了从调研采访到创新设计实践等多项教学内容。作为任务内容,学生们采访了博物馆馆长、文创公司负责人、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市内十余位专家。深入了解了传统元素创新研究的发展趋势、市场价值、策划策略、销售现状、设计分类、工艺材料等各方面的前沿信息
第一步领略民间艺术魅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增强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民间美术课程贯彻“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作为合作者”的教育理念,以任务为导向,提前发布任务菜单,利用线上资源资源以及学习状态数据,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学习任务,破解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针对性资源困难问题,扩大教学时域和提升教学效能。
第二步民间元素造物剖析:通过理论课外、实地考察、文献研读等,前往淮安考古研究所、运河博物馆等地实地考察和调研,我们用写生、摄影、录像、交流等手段,收集整理考察地区典型的淮安民间艺术信息,分析研究淮安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艺术特征,以及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关系。体验民族生活的文化内涵,感受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对各类素材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撰写考察报告,其中我们对淮安绒花、剪纸、图案、泥塑、名人等再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第三步民间文化创新再设计:充分尊重传统和地域文化,在民间美术田野调研、传播基础上,以设计思维解读和解构传统民间艺术,从材料、技法、造型、结构、内涵等方面进入民间文化的造物体系,突破民间文化常规的认知,通过多学科的碰撞,在民间文化的造型观念、文化属性等基础上进行当代建构、重组、再生,让民间文化开出了当代设计之花。
第四步灵感交融,文化共享:为学生提供展示与销售作品的机会,设置课程成果销售展区,增加作品的曝光度和销售机会,同时也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商机和动力,激励教学成果转化和市场验证。
(1)探究式教学。制作导学案、教学视频,要求同学提前自学,线下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翻转教学,进一步深化线上自学内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鉴赏、设计评价的能力,凸显课程高阶性。
(2)项目制教学。紧跟时代主题,本学期选取淮安非遗文化开展项目实践,并结合学校市集活动,有效转化成果,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体现课程挑战度。
(3)情境式教学。进入淮安考古研究所、河下古镇、清江浦记忆馆等地开展理论课外教学,邀请名家现场示范,指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内化为自觉实践;运用VR虚拟仿真提供沉浸式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去体验设计方案传达给观众的感觉与氛围。
本学期课程教学涵盖民间绘画、雕塑、图形纹样等多方面,深层挖掘淮安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通过翻转汇报、小组讨论、作品展示、实践制作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思维,提升学生洞察、思辨、转译等能力,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感悟民间艺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
课程对标一流优化目标,接下来将深入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合理设计艺术沙龙、民艺大家谈等,加大课堂研讨、辩论、实践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力争形成专利、论文、获奖等优秀成果。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