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 级景观、公共、室内、参数化研究生《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课程汇报展
发布时间:2025年1月4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698
展览地址 | 设计学院一楼展厅
展览时间 | 2024年12月23日-12月28日
参与学生 | 2023级景观/室内/公共/参数化 全体研二学生
指导教师 | 刘谯 教授
01 课程简介
研究生课程【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为期九周,由刘谯教授主讲。在刘教授的深入讲授与悉心指导下,来自景观、室内、公共、参数化等研究方向的全体二年级研究生,围绕空间生成的深层逻辑与原则,共同投身于绿色空间设计的可行性方案探索之中。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核心,从建构原理、材料特性、结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发展等多个维度出发,旨在孵化出多元化、生态友好且富有创新性的绿色空间设计理念。
刘老师以其严谨的学术要求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们系统传授了前沿的空间理论知识,并通过优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她根据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要求,精心设计了系列课题研究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
在严谨而充满启迪性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不仅每周按时提交作业,还在随后一周的课堂上进行精彩的汇报演示。他们通过直观的图纸、模型及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各自的学习成果与独特见解。刘老师对每份作业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既指出了学生的优点与亮点,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为“绿色空间”学习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本课程共设置了五个核心空间课题,分别是《体积法》、《结构法》、《结构设计与美学思考》、《向古典致敬》、《绿色空间+可持续设计》。这些课题以小组作业的方式呈现,旨在让学生在从理论到实践、从结构解析到空间创造、从概念构想到最终实现的完整过程中,实现思维模式的跨越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通过这五个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学生们洞悉绿色空间的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实践,为未来的设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同学们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为成为未来设计领域的佼佼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积法》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340-5253165b5f3148180ef969c34ea4b2de.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343-7e1bea68c5c665bd42384eeee5b48a2a.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345-5aef41fb562ca99e23157db4535c36ab.jpeg)
▲ 体积法的课堂图片(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探讨《体积法》这一课题时,刘老师预先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即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葛明教授关于体积法的学术论文。之后在课堂上,刘老师提炼论文的核心精髓,细致讲解,巧妙地将其结合对应的空间案例。通过深化对room概念的理解并将其边界拓宽,学生们得以构建一种新颖的空间观念体系。
体积法着重剖析房间与建筑整体之间的构成逻辑,这一分析维度激发了学生们对身体活动与空间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思考。此外,体积法在环境处理上展现出一种“经济性”原则,强调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巧妙地构建房屋内外空间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对于促进室内外空间关系的合理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体积法不仅深化了学生们对空间认知的理解,还因其广泛的应用潜力,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乃至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价值与前景。
举例说明(小组课题作业):
阅读葛明老师关于体积法的学术文章,思考空间的生成方法,选择其中“体积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尝试按此理论方法建构一处自拟题目的空间。
要求:从理论方法到实践操作的逻辑推演过程;记录、陈述与实物模型建构。
小组作业:
重点阐述:你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与生成你的空间?
模型材质:桦木板、亚克力等综合材料均可。
尺寸:300mm×300mm×300mm--600mm×600mm×600mm
《结构设计与美学思考》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351-63a55c0a6aa93fac584108d46835cf64.jpeg)
在探讨《结构设计与美学思考》这一课题时,刘老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体现了在结构设计与美学思考的交汇点,建筑学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结构设计不仅追求物理稳定性与力学效率,更蕴含着对形态创新与空间体验的深刻探索。美学思考则超越物质层面,追求情感共鸣与文化表达,赋予建筑以灵魂。
举例说明(小组课题作业):
1、设计一个节点构造,由节点构造的衍生、复制、重组,形成一个自支撑系统(体)/可解释结构系统如何运作(不可使用胶水)
2、节点构造具备审美性,无限衍生也具审美性。
3、制作过程以静帧拍摄/手动拍摄的定格动画,不借助电脑动画(拍完可借助电脑合成文件+片头片尾片花)。
4、完整的一部定格动画片,长度3分钟。需有片头、片尾文字信息表达主题、拍摄理念、制作人员、制作时间。(片尾可以扩充15秒钟表现拍摄过程)
模型材质:木质/金属或综合材质
《向古典致敬》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371-cfabb0cfbed8596d8c1c16e56c36b980.jpeg)
在探讨《向古典致敬》这一课题时,老师通过展示多样的柱式实例,引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长廊,感受古希腊罗马建筑的庄重与优雅。这一学习过程不仅是对古典建筑美学的致敬,更是对设计原理与比例法则的深刻领悟。通过对柱式的细致剖析,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入古典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让设计作品在致敬历史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魅力。
举例说明(小组课题作业):
课题作业:阅读从希腊建筑到文艺复兴建筑的理论知识,思考古典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什么?
作业:重构柱式
要求:以新的构思、新方法、新元素、新材料、重构经典柱式或古典建筑样式(例如帕拉第奥母题、古罗马券柱式)。模型材质:综合材料均可。
尺寸:1500mm 高(实物模型)小组作业。
汇报图纸、小模型(高度450mm)与实物模型(高度450mm)展出前一周完成。
《绿色空间+可持续设计》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393-4ea4435f386e5b0080934362c47d5286.jpeg)
▲ 《绿色空间+可持续设计》的课堂图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探讨《绿色空间+可持续设计》这一课题时,刘老师深入剖析了四大核心维度:首先是“绿色空间”概念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是绿色空间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联性探讨,旨在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第三是绿色空间使用行为的量化评估方法,通过科学手段捕捉并分析公众在绿色空间中的活动模式;最后是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综述,为学生勾勒出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研究趋势。
举例说明(小组课题作业):
课题作业;参考题目City Furniture/社区盒子(城市家具)题目自定/与下一节课主题“可持续设计”合并提出一个创意提案。
要求:
1、提出“绿色空间+可持续设计”与“社区盒子”结合的某种概念展现你的独立观点,将此空间成为一处大型城市家具。紧扣“绿色”主题,阐释并展现空间或装置形态的推演与最终呈现结果。
2、作品需要提出“绿色与可持续”的主旨,有说明文字200字解读。
3、空间形态需具备形态上与视觉上的逻辑。
模型材质:金属/木质/纸质/亚克力或综合材质
尺寸:300mm×600mm、600mm×600mm、不小于此尺寸+不限尺寸
图版要求:按模版,有主标题、设计说明;平、立面需标注尺寸,具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图,注意整体表达的逻辑性。
师生互动
在教育实践的语境下,刘老师采用了融合理论与实操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她利用往届优秀的实物模型作为教具,这些模型不仅是空间理论的具象化载体,也是连接抽象知识与直观感知的桥梁。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刘老师不仅传授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还适时提出专业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随后进行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引导每位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核心知识点。
在课程之外的学习环节,刘老师积极介入学生的设计实践,从设计方案的创意孵化、材料选择的科学考量,到模型构建的精细工艺,均给予详尽的指导与帮助。她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确保设计作品既富有创意又不失实用性。
在课程展览筹备阶段,刘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组织课堂,逐一指导学生完善作业。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作品的一次全面“雕琢”,更是表现出她严谨的教学风格。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02-691942aa860cf46b936b74e07b43bc38.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05-fa3c234b4da647dc7a9f4f800c7aae0c.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08-78c357195c78a0d9db3edf682f31e3a7.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10-7b1ea64faaa30ae2568504f1d5a0e13e.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13-6ff8ad30b9f7a2656e6df96fef63fa92.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16-7fddd33fcb5c866bbf7253561fb53d48.jpeg)
▲ 师生互动(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学生互动
学生们频繁聚集于教室,做模型,探讨,研究材料,推敲节点;这一空间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共享知识的重要平台。在此,学生们不仅就模型材料的选择与建构策略展开深入讨论,还通过这一过程加深了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培育与同窗情谊的增进。
小组作业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动与协作。它不仅要求学生们在技术上相互支持,更在创意上相互激发,共同推动项目向前发展。每当课程即将开始,学生们携带着各具特色的模型步入教室,这些模型不仅是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成为了引发全班热议与灵感碰撞的焦点,形成了具有吸引力的课堂。
在展览筹备阶段,学生们更是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与执行力。他们齐心协力,共同策划布展方案,力求将每一份作品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审美素养的一次全面考验,更是对他们团队协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的一次深刻体现。最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展览呈现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设计图、一件件具有造型深度的模型,为设计学院师生展现出一幅引人入胜的空间画卷。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18-dda92200e057e62f5ac2381124cbe8d5.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21-25eaf6af84914f13d51216ee1ef0021f.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26-678729a282d05be0cf63f5d56eb2b503.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429-23ba499ff790f133bccc7b0062dcc374.jpeg)
▲《中世纪地图》
徐孝逸 艾丽 薛淇文
设计说明:本项目名为“中世纪地图”,为反映四大历史时期的历史信息可视化而创作。整根柱子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象征一特定时代:哥特、罗马、加洛林与蛮族时代。通过丰富的结构与装饰,体现各时期的建筑与文化特色。色彩选择上,采用四种色调--蓝色、粉色、黄色与绿色,既区分各部分文化符号特征,又确保整体视觉和谐。此装置不仅是对中世纪四大文化时期的致敬,更是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传统与艺术的结合,带来跨时代的美学体验。
▲《里外游戏》
张铱窈 季乐仪
设计说明:城市的发展促进了高架桥交通空间的产生。在建设之初,高架桥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过多的高架桥分割了城市的文脉和肌理;其次,当我们谈论高架桥时,通常只关注桥面空间,而忽视了桥下的城市空间;高架桥巨大的体量占据了大量城市空间,很难将线性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起来。因此,设计重新思考了高架桥对人、空间和城市的影响。受到Steven Holl的“IN”理念启发,设计用球体创造了内部与外部关系模糊、错综复杂的多功能体块。在消除城市边界的同时创造了奇特的IN体验。
▲《聚环》
陆正鹏 陈立和
设计说明:〝聚环〞是一个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与自然元素的公共空间城市家具。通过其流畅而优雅的曲线结构,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聚集地,供人们交流、休憩。设计的主体结构由环状的木质弧形组成,这些弧形巧妙地连接,形成了一个既开放又包容的空间。每个单元都能自然地引导行人停留和互动,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陌生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交流的场所。聚环的设计不仅考虑了视觉的和谐,更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使每一个通过或驻足的人都能感受到环境的包容性和温馨。
〝聚环〞的设计使用了可持续的材料,强调环保和可持续性理念。木材的选择和处理都旨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保证结构的坚固与耐用。〝聚环〞不仅是一个城市家具,它还承载着社区的精神,通过其开放和包容的设计,鼓励人们在日常忙碌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享受与他人的联结。
▲《10°/170°》
奚琦 李宗桓
设计说明:旨在通过模糊地板与顶板的概念,打破传统楼梯的界限,采用固定角度的斜坡设计引导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不同高度的空间错层。这种设计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空间层次的直观认知,还提供了连续而流畅的步行体验,让观者自然地从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个空间。
结构与造型
建筑造型在整体上利用斜坡这一符号元素进行框定与限制,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斜坡的多角度布置使空间具备更丰富的表现力,提供了不同的视觉与体验维度。通过这种创新的结构设计,作品成功地将视觉符号和功能性结合,使建筑在表达上更具独特性和表现力。
观众体验
观众在体验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随着斜坡走向各个不同高度的空间层次,而不自觉地意识到传统楼梯的缺失。这种渐进式的空间错层使得人们在无意识间探索建筑的高度和层次,产生一种动态的空间游走感。同时,坡度的变化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为观众带来了新的空间互动体验。
▲《帝国之墟》
王雨寒 沈郅诚
设计说明:设计对古罗马券柱式进行现代解构与重组,巧妙地融合了木材和金属材料,分别象征着古罗马帝国的爱与暴力。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下段灵感来自尼姆露天剧场的券柱式,中段则以古罗马斗兽场为蓝本,强调空间的交叠与动态,而上端则是哥特式飞券的演变,整体反映了古罗马帝国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设计不仅是对古罗马建筑的致敬,也是对历史与现代的对话,通过材料与形式的对比,探讨了力量与希望、征服与和平、过去与未来的深层联系,每一个结构都是对古罗马精神的现代诠释,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公园二十分钟》
叶睿瑾 曹妤
设计说明:设计旨在通过简单而绿色的无动力游乐装置,为公园访客提供一段轻松愉悦的20分钟时光。基于这样的绿色空间思维,装置的核心由两部分经典游乐元素构成--跷跷板与秋千它们不仅是儿童成长的记忆符号,也是跨越年龄界限的快乐源泉。
设计采用松木材与3D打印技术结合,融合传统与现代;装置周围,亚克力盒子堆叠成植物温室,内置LED灯光,营造出一种梦幻而温馨的氛围,让人们在享受游乐的同时,也能沉浸于这份静谧与自然之中。
此装置不仅提供游乐,更关注公众心理健健康。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它倡导放慢脚步利用20分钟,在自然与科技交织的绿色空间中,找寻宁静与快乐。
▲《形构方间》
唐可儿 朱仟回
设计说明:结构法使结构成为空间的塑造者和定义者,它不仅是建筑的骨架更是空间体验的创造者。通过其特殊的屋顶设计,强调了架构的重要性。结构不仅仅是无形的力量,它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承载着建筑的重量和历史的重量。
在结构法中,寻找结构中静默或缺失的部分是对虚空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对空间的深度和复杂性的挖掘,是对结构潜在可能性的发现。通过这种探索,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层次的空间体验。结构的这种中介作用,使得空间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有生命的。
▲《构想空间》
周雨欣 史易仝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圆形作为核心灵感来源,圆形作为一种几何元素,被视为最完美的形式之一,这主要源于其对称性和均衡性,圆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我们利用其无限循环、无始无终的特性,与节点结构作为连接与转折点的功能相契合,旨在通过这一经典而完美的几何形态,共同构建出一个既独立又统的设计体系。
▲《城市织机》
黄睿资 李晨曦
设计说明:本设计灵感来源于古老的织布机,其精密的结构和运作机制一直为工匠们所称颂。我们将这一传统工艺元素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了“城市织机”--一个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感的多功能空间,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展示、休息与互动为一体的公共设施。
▲《时序之径》
周龙伍 吴京洋
设计说明:设计从古希腊柱式和哥特式建筑拱券与飞扶壁中吸取灵感,以巴比塔为原型再设计通天塔。塔的顶部和底部结构采取类似飞扶壁结构,增加塔的整体稳定性。楼梯边框采取半拱券结构,其中应对应力在诸多结构处采取弯曲圆角策略。设计通过古典柱式的象征元素和光影变化,来体现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韵律,同时使用螺旋形态和相同的建构,象征时间的动态循环,表达对时间流逝和循环往复。
▲《桁居》
冯子怡 陈松昊 夏思语
设计说明:桁居以红色桁架结构为核心,将结构与空间美学完美融合,营造出诗意的栖居氛围。桁架不仅满足力学需求,还创造了如羽翼般轻盈、如火焰般生动的视觉效果,展现出空间的流动与稳固之美。设计借鉴了葛明老师提出的“园林六则”中的“起势”与“现生活模式之变”原则,通过桁架分隔与光影变化引导视线,营造出园林般的空间层次感。红色桁架在自然光影中生动跳跃,为空间注入艺术气息。桁居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高效结构减少材料消耗,并通过自然采光和通风策略降低能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Roman column·生长》
萧佳伟 常晴
设计说明:奥尔尼亚柱式的优雅比例、精致装饰以及其在建筑结构与美学上的和谐统一,为本次重构提供了核心灵感源泉,亚克力材料的透明性、光泽感与可塑性,则启发了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诠释和演绎这一古老柱式,使其在保留原有特质的基础上,展现出轻盈、灵动与现代感十足的全新风貌。
▲《无埌之环》
范冉浩 沈俊杰
设计说明:“无垠之环”是一座将古典精神与当代功能相结合的建筑装置,对塔司干柱式进行重构,旨在超越传统柱式的静态特质,赋予其动本的使用功能和叙事价值,拉直的莫比乌斯环作为性体的核心形态,象征时间与空间的循环,内置的螺旋楼梯从底部婉蜒至顶部,邀请人们亲身参与这场“向上”的探索之旅。从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追求对称与比例的美感,而“无垠之环”通过螺旋结构的重复与延展,在重直空间中重望了古典建筑的核心理念。它将往式从纪念碑式的象征转化为人与空间交互的媒介,象征着过去与未来,古典与现代的无界联结,
▲《4平方》
钱歆芸 李若璇
设计说明:本设计针对4平方米的一人居住空间,旨在通过创新的空间利用方案实现功能的最大化与舒适度的提升。设计中不仅融入了烧烤功能区域,以满足居住者的烹饪与娱乐需求,还特别设置了多处合页打开的隐藏储物空间。桌板下设有巧妙的收纳区域,通过轻松开合的结构,为日常用品提供了便捷的存放空间。同时,可移动壁橱的设计也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的储物能力,使物品收纳更加有序。此外,设计中还包含了可收纳的羽毛球网,以及温馨舒适的阅读角与二楼休息区。整体设计巧妙运用可以开合的结构设计,不仅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还为居住者带来了更加便捷、有序的生活体验。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973-29765f7784b06a15426c6d2d65feda8d.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975-14107b408d77fc0efa72cd2a96f5b582.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978-c9106fce85bf44ee3228938c0d322a45.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980-fd39a284936a7643250e59b512d8b35a.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982-d7293a6f1eba392402e01c92ae3b6043.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985-b32505d477dfab9a8612ab19dc54e2b8.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987-dbeaf0d40a9737c0cd9fc1e5987e7c80.jpeg)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1735799989-e346024b023c78a53b7b7c8e188b1563.jpeg)
▲ 过程实纪(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结语
学生课程感想:
在课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言:“生活就是建筑,建筑是生活的镜子。”刘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引领我们深入探索绿色空间设计的奥秘。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不仅掌握了基本原理与方法,更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正如路易斯·沙利文所说:“形式追随功能”,我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思考空间的功能性与美观性,力求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五个核心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让我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刘老师的细致点评,也让我在每一次作业中都能发现不足,不断进步。
——徐孝逸
绿色空间课程通过对体积法的学习和运用,让我了解什么是“房间一样的空间”,并以房间为单元进行空间的安排布置。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空间不仅关注单个空间的设计,还注重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另外感谢这门课,也让我收获了一起学习进步珍贵的友谊^^
——张铱窈
本次课程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观察掌握空间构造之中的电脑模型与实际材料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不同材料之间的粘合性能,因为潮湿所造成的各类弯曲,这些都是平常电脑模型所无法理解到的困难。可以说这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曾经的各类想法变成能用来与现实绑定的模型,即想出来的必须能做出来,这就是本次课程不断给我们加深的印象。同时小组合作是课程的一大亮点。正如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小组作业时,我们分享各自的想法,于思维碰撞中迸发灵感火花。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在该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设计方法会一直受用。
——陆正鹏
在《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这门课程中,我收获颇丰。除了基础的理论学习外,通过高强度的作业和实操,我深刻理解了空间设计的方法论,以及从无到有的设计直觉的发现与完善。课程让我意识到,在有限时间和容错条件下,如何让设计更加有趣,正是我热爱设计和迎接挑战的初衷。方法论的通用性对我在设计中的应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体会到可持续设计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局限于课程作业本身。从灵感的收集到概念的转化,每一件作品的意义,我希望不仅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能在实践中为未来带来积极的影响。
——奚琦
在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这门课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空间与结构的微妙关系。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尤其是手动搭建环节,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让我们认识到建筑不仅是纸上的蓝图,更是与人的尺度密切相关的实际建造。正如老子所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有室之用。”建筑的精髓在于创造空间,而非单纯的实体堆砌。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如何通过精确的设计来赋予空间以生命力和意义,使其超越物理的界限,成为连接人与环境的桥梁。
——王雨寒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刘老师安排的内容充实。通过本课程,我们掌握了体积法、结构法的设计手法,学会了连接节点的创新设计,并了解了绿色空间的应用。老师在教学上避免了单一的理论灌输,巧妙地将实际设计案例融入其中,以生动直观的方式传授设计技巧,使得课程变得趣味盎然。在作业练习环节,每周的理论知识学习都伴随着实物模型的制作,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减轻了作业负担,还让我们有机会在团队中实践更复杂模型的制作。通过模型制作的过程,不仅让我们清晰地理解了空间体积关系,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对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曹妤
这个课程深刻体会到了建筑景观的复杂与精妙,从体积法到结构法都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把握其形态与功能需求,到结构设计与美学思考强调了审美与实用的综合考量;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乏向古典致敬的精神,学习历史感受柱式,更是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能力;在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的视角下探索到城市家具的艺术性,公共艺术在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增强社区或城市的连通性,将理论知识变得鲜活,如此的课程不仅拓宽学术视野还激发我们深入研究的兴趣。
——唐可儿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课程让我领略了设计的无限魅力与挑战。通过学习,我掌握了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材质运用等核心要素,深刻体会到设计不仅是创意展现,更是沟通、团队协作。在这里,我学会了以色彩为笔,以光线为墨,勾勒空间的灵魂;以材质为布,以布局为线,编织生活的诗篇。每一次实践,都是对自我极限的突破,尽管实践中遇到诸多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不断成长。课程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我对设计的热爱。
——周雨欣
历时两个半月的课程让我们对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空间及其构成原理,以及结构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外”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对空间节点和力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以往软件建模不同,实体模型要直接从空间出发来考虑,这样不同的设计方法,使我们的空间想象具象化,刘老师对我们模型的的点评更是拓宽了我们设计的思维。
——黄睿资
本门课程以空间为起点,以体积法,结构法,古典柱式和绿色空间思维为架构,构建了一个个特性鲜明的独特空间。刘谯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们对空间组成元素与构成方法有了更为清晰和直观的感受;对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手工模型搭建的推敲,也让我们对方案不成熟的地方加以改进。从空间体积的推敲,空间结构元素的使用,古典柱式的转译,到绿色可持续的思维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作业中,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使我们得以成长,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陪伴也让我们在本次课程之中收益良多,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与同学们的真诚陪伴。
——周龙伍
通过课程我们学习到空间设计的方法论,体积法强调从三维角度理解空间,这要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平面布局,还要深入探讨建筑物的高度、深度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空间的延伸是指打破传统建筑边界,将自然元素引入到城市环境中,形成一个连续且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动手实践是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设计决策的影响,从而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例如,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预料之外的问题,如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稳定性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去寻找解决方案,进而加深了对方法论的理解。
——夏思语
在绿色空间这门课程中,我收获颇丰。从最初的“韵致筑影”到最后的“Roman column·生长”,每一个项目都像是一场独特的建筑之旅。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体块生成、轴侧爆炸图、三视图和概念解析等建筑设计方法。每一个步骤都像是搭建积木,从无到有地构建出一个建筑的雏形,然后赋予它生命和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魔方书驿”项目,它将书店设计成魔方的形式,充满创意和趣味。这不仅是对空间的挑战,也是对想象力的考验。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刻体会到建筑设计的魅力。每一个线条、每一个角度都蕴含着设计师的巧思。我期待在未来能够运用所学,创造出更多充满创意的建筑。
——萧佳伟
在学习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的课程后,我们收获颇丰。在结构设计、向古典致敬、绿色空间思维的等一系列作业中,深刻体会到了建筑学习的魅力和挑战。结构设计让我们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外观的美,更需要内在的稳固和安全。向古典致敬的作业则带我们穿越时空,领略了古典建筑的韵味和智慧。尝试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造出既有古典韵味又符合当代需求的作品。绿色空间思维的作业让我意识到建筑与环境的紧密联系,如何通过设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现代设计的重点。这门课程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在此,感谢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解答。
——张果然
随着本学期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 的结束, 我有幸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 我们系统地学习了相关知识点, 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的去操作等多种形式,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进行了结合。
学习了这门课程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一个设计者应具备的能力:1、强烈敏锐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是基础。要能够标新立异、不断从设计的角度创造和突破约定俗成的观念和形式。2、发明创造的能力。应该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从思维方法上培养成创新的习惯, 并将其贯彻到设计实践中。3、专业设计能力。设计师要想把自己的创意表达出来,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设计观念,完成设计过程的操作。4、探索欲望和敬业精神。应该多看、多问、多思考,勇于探索,并能够爱岗敬业。5、美学修养和鉴赏能力。美学与现代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更广泛的边缘学科知识能使设计师拥有更加丰厚的美学修养, 鉴赏能力的提高。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 的学习能够最终提高我自己的认识能力与审美能力, 也能提高我综合设计素素养,使我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层次的重要途径。通过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 的学习, 可使我自己在设计实践中具有明确的思维导向性, 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设计风格。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会得益于此次课程的学习。
——沈俊杰
在深入探索“体积法”的过程中,我被建筑空间的动态性和立体感所震撼。这种方法让我领悟到,建筑不仅仅是静态的、平面的构造,而是能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展现出生命力的艺术品。在设计实践中,对传统楼层概念的挑战和对多维空间高差的巧妙构建,使我深刻感受到建筑设计的魔力:它能够颠覆常规,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维度。
此外,结构法的精妙阐释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建筑中稳定性与美学平衡的认识。它不仅揭示了柱子作为支撑结构的功能性,更通过柱子的创新排列,为建筑赋予了视觉上的节奏和韵律,使之成为一种动态的视觉享受。
这堂课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设计视野,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建筑设计的无限热情和追求。我渴望将这些知识融入我的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实现建筑的无限可能。
——李若璇
教师课程结语:
《绿色空间与可持续设计》是研究生课程中深入研究空间与环境设计的实践课。我更希望在理论之余,学生可以动手实践来达到研究空间的目的。对于学习设计专业的同学来说,不实践,等于纸上谈兵。
此课程更关注生态与可持续性设计,这一目标,渗透至每一个设计课题与具体的设计思辨。当代中国的人居环境正在发生什么?我们的社会更加关注什么?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解决环境优化的需求?设计如何达到可持续?这些是我希望教给学生的,但更重要是教会他们独立思考与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我常和学生们说,你们愿意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读研的三年,那就说明你们希望自己有所追求,学有所成;那么,请利用好自己的时间,阅读、思考、动手实践。
这次的课程展览,足以证明,同学们都提交了精彩的答卷。
我笃定的相信:每个人都是好奇的终身学习者。
刘谯 2024.12.27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
![](https://img.shejijingsai.com/wp-content/uploads/2024/11/1731506391-weixi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