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九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专项赛场】“人工智能+健康设计” 课赛结合邀请赛命题策略单
赛事简介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16至2019年期间联合发起并主办的中国高校设计创新实践大赛暨米兰作品展系列活动,赛事旨在真实反映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设计学科教学水平的现状和教学成果,为全国艺术学科师生搭建展示专业才华和创作水平的国际化交流学习平台。2020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根据相关管理原则,经自主申报,基于竞赛数据采集和专家综合评价,本赛事活动首次纳入《2019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内竞赛项目名单》。截至目前,作品展竞赛活动连续5年入选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单。作为受到政府和高校支持关注的具有突破性和建设性的重要展示交流项目,组委会将以其高规格、高品质的展览内容和交流形式带动高校设计创新实践,本着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指导思想,推动我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促进教育创新与学科发展。
01
赛道名称
“人工智能+健康设计” 课赛结合邀请赛
02
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智能设计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江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
协办单位:阿里堆友平台、阿里云设计中心、触手AI平台
支持单位:明基色彩工坊、百度集团、杭州水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03
命题简介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之下,设计领域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节点。人工智能不仅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为设计方法和工具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也在更加深远的层面上重新定义了艺术审美和产品创新的界限。AI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 AI技术以推动设计的未来发展,成为了设计界亟待解答的问题。
基于此,国内多所顶尖设计类高校联合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共同发起了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人工智能+设计、助力新质生产力”专项赛场。本次“人工智能+健康设计”课赛结合邀请赛采用学院报名+组委会邀请参赛的方式进行, 申请参与赛项组织单位开展的“智能创新设计+健康设计方向工作坊”教学活动,暨智能创新设计课程,学生课程工作坊作品作为初赛选拔的参赛作品。
04
命题宗旨及方向
参赛者将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数字健康领域,以创造出能够提升公共卫生、个人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AI技术实现健康数据的智能分析、个性化健康建议与反馈、远程医疗服务等功能,提升用户健康意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并推动数字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
设计方向一:人工智能+精神健康
参赛者将探索在精神健康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开发出能够帮助用户管理 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创新方案。通过 AI 实现情绪分析和个性化支持, 旨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并推动相关服务的可及性。此外,还可以考虑如何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中实现这些解决方案的适用性,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设计方向二:人工智能+数字健康
参赛者将探讨如何通过 AI 技术推动数字健康的发展,设计能够整合健康数据并 提供智能化分析的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对个人健康记录、体检数据、 日常健康监测等进行全面分析,设计出能为用户提供实时健康反馈、预警以及个性化健康建议的数字健康平台。旨在提升个人和公共卫生管理的效率,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并推动数字健康产业的创新与普及。
设计方向三:人工智能+健康场景应用
参赛者将探索如何将AI技术实现特定健康场景的优化与管理,设计创新的场景化健康解决方案。通过AI实现对医院、 养老院、健身中心或家庭健康环境的动态管理,如调节空气质量、灯光、温度等,探索能够提升用户健康体验的应用场景,推动 健康场景的自动化、个性化与高效管理,并优化医疗和健康资源的使用。
05
赛程安排
报名时间:2025年1月1日-1月20日
工作坊学习:2025年2月-3月
初赛选拔:2025年3月-4月
决赛与展示:2025年5月
(一)报名时间:2025年1月1日-1月20日
每个受邀或自主申请参赛的高校需设立一个独立“人工智能+健康设计”工作坊 ,并由一位指导老师带队,工作坊教学体系共建共享。工作坊应配备必要的教学培训设施,如教室、讨论区和展示区域。
院校参赛要求:
1. 设立不少于20人的教学班,由一位指导老师带队。
2. 报名起止时间:2025年1月1日-1月20日
3. 由带队老师填写参赛报名表(扫码下载报名表),并以邮件形式发送至liyin@milan-aap.org.cn。通过审核的院校进入工作坊学习。
参赛报名表
(二)工作坊学习:2025年2月-2025年3月(春季学期)
团队组建与培训:推动“智能创新设计+健康设计方向工作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按计划完成工作坊学习任务,完成第一阶段学习。依据参赛院校情况分别采取线下或线上教学方式,工作坊课程体系由赛项承办院校研发和指导教学,参赛院校自主选择授课时间和方式。
(三)初赛选拔:2025年3月-4月
以院校为单位进行决赛队伍选拔活动,入围决赛阶段的选手进行第二阶段的GenAI模块进阶课程学习。
(四)决赛与展示(2025年5月): 计时命题国赛决赛(基地)
入围决赛的师生集中在江苏苏州、浙江安吉等基地进行48-72小时命题GenAI创作决赛,优胜学生将获得国赛获奖证书。
06
评价标准(100%)
1. 创新性(30%)
1)内容独创性:AI生成内容是否具有独特创意,避免模板化或重复内容。
2)技术创新:是否使用了最新的AI技术。
3)跨领域融合:是否将艺术、文化、技术等不同领域有效结合或应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产生新颖的内容形式。
2. 用户体验(15%)
1)易用性:生成内容的交互设计是否友好 ,是否能让用户方便使用或体验。
2)内容质量:AI生成的内容是否满足审美、 逻辑性或使用场景的需求。
3)个性化: 是否实现了针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生成。
3. 技术深度(20%)
1)功能完整性:作品是否具备预期的核心功能,能够有效执行设计目标,满足用户需求。
2)技术适用性:所使用的AI技术是否适合解决特定问题,能够在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4. 应用价值(20%)
1)市场潜力: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实际的市场需求或应用场景。
2)实用性与落地性:项目是否可以投入使用或对现有行业产生价值。
5. 社会影响与可持续性(15%)
1)社会价值: 是否对社会文化、教育、健康等领域有积极影响。
2)伦理性与合规性: 是否符合 AI 伦理规范 ,避免生成不当或违规内容。
3)可持续发展:项目是否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并能应对未来技术变化。
07
赛项特色
本次“人工智能+健康设计”课赛结合邀请赛采用工作坊学习(课程)、初赛选拔、 计时命题决赛三阶段赛制,旨在通过系统学习和逐级筛选,激发参赛者的创意潜能,并促进设计方案的持续优化。
1.三阶段赛制,注重全流程体验与持续优化
工作坊学习阶段(课程结合)
学员参加由顶尖高校和企业主导的系列讲座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驱动的设计工作流,快速学习和掌握利用AI技术产生设计创意并高效迭代。课程包含32课时,四大模块:
AI通识模块: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应用场景。
大模型模块:深入学习生成式AI模型在设计中的应用。
项目制模块: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设计实验与创新。
技术模块:聚焦于特定健康设计领域的技术开发与落地实现。
初赛阶段:
学员基于工作坊的学习内容,在限定时间内提交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初赛重视创意的独特性和实践性,通过评审团筛选出最具潜力的设计团队和方案。
决赛阶段:
决赛通过计时命题,结合企业真实案例,要求参赛团队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方案,最终提交成果并答辩。评审团将综合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技术可行性进行最终评定。
2.突出“过程+协同+共创”理念
注重过程导向:通过完整的三阶段赛程,从创意产生到方案优化,再到成果展示,全面关注参赛者的学习与创作过程。
强调跨学科协同与共创:通过团队协作、专家指导和企业真实案例的引入,推动参赛者在跨领域知识与技能融合中完成项目。
3. 深度融合企业真实案例,强化实用价值
邀请领先企业提供真实设计案例,作为工作坊和比赛任务的核心内容,确保比赛具有实际场景的应用性。
决赛阶段的评审过程融入企业专家意见,为参赛者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反馈和优化建议。
4.课程学习与比赛相结合,打造可持续的教学与实践闭环
通过课程化设计工作坊,参赛者能够系统学习和实践设计知识,比赛中产生的优秀作品也能反哺教学环节,形成“课程-实践-成果转化”的闭环模式。
引入产业合作模块,对接企业需求,支持优秀作品的孵化与推广。
5. 课程与工作坊模块详细设计
AI通识模块
课时数:6课时
核心内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其在健康设计领域的应用场景
大模型模块
课时数:8课时
核心内容:掌握生成式大模型的操作与设计能力
项目制模块
课时数:10课时
核心内容:基于健康设计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团队协作解决真实问题
技术模块
课时数:8课时
核心内容:专注于特定设计方向的技术研发(如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设计、数据可视化)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