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材料与技法研究》研究生课程展”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筑梦展厅开展
发布时间:2025年1月6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282
开幕式后,策展团队组织我院领导、研究生导师与任课教师和参展同学深入交流此次课程教学与参与展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问题困惑,讨论材料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及从研究能力的提升、创作认知系统的建立等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该展览作为2024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作计划项目《物相——雕塑材料创构研究与实践教学案例库》与2023年广州美术学院项目库项目《<雕塑材料与技法研究>研究生示范课程》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我院坚持推进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通过教学相长、教研互补,不断促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内容更新与体系优化。
展览展至2025年2月16日。
在造型艺术的广袤天地中,雕塑以其独特的三维实体物质性,屹立于时空的交汇点,诉说着人类的思想、情感与观念。《材料与技法》这一研究生课程,恰似一座桥梁,连接着学术研究的深度与物质材料的广度,引领莘莘学子踏入材料雕塑的精微之境。
此次展览,是同学们在这门课程学习旅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他们怀揣着对雕塑艺术的赤诚热爱与敬畏之心,从材料的原始质感中探寻灵感的火种,于技法的运用间雕琢创意的雏形。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深入探索的见证,是对材料特性的尊重与驾驭,是对技法创新的尝试与突破。
从塑造、雕刻、焊接,到装置、拼贴、建构,多样的技法交织融合,打破了单一表现形式的束缚,呈现出多元丰富的艺术风貌。这些作品不仅是材料与技法的堆砌,更是思想与灵魂的栖息之所。它们蕴含着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感知、对个人内心世界的真挚袒露。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也收获了灵感迸发的欣喜与成就。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让这些雕塑作品在展厅中熠熠生辉,诉说着属于它们的独特故事。
本次展览,旨在为同学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鉴的平台,同时也期望能够引发观众对雕塑艺术的关注与思考,共同领略雕塑材料与技法背后所蕴含的无尽魅力与无限可能。愿这些凝聚着心血与智慧的雕塑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同学们艺术探索的道路,引领大家不断前行,在雕塑艺术的浩瀚星空中留下闪耀的轨迹。
夏天
2024年12月24日
“物相”是研一同学经由《材料与技法研究》课程后,直面物质材料的一次个体输出与回归。作为“物相——雕塑材料创构研究与实践教学案例库”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一次汇报展览,也是对“物相”这一概念的又一次探索、拓展与再现。在以机械复制为主导的视觉文化时代,“物相”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为链接的生态关系:理论上关注物与技法的关联;实践上以手工为主体,涵盖从传统材料的传承到现代合成材料以及高科技材料与技术创作等诸方面。
我想,作为造型方向的研究生来说,无论将来作为一名独立艺术家还是从事任何其他相关职业,都需要借由脉络的梳理,追问观念与形式语言的生成关系,并透过物质材料表象去建构作品的本质意义。
屈 金
2024年12月24日
作者:黄宇琴
作品:《定方圆》
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纸,蜡,土
创作说明:作品源于对客家文化溯源,赣州作为客家迁徙第一站,龙南围屋则是这一历史的重要见证,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与少数民族的摩擦中,形成了形式各异但极具防御性与向心性的围屋。客家服饰的纹饰则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南北文化的交融,以及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根源和融合性。作品通过蜡染与造纸相结合,运用蜡染这一传统民族技艺,将历史符号等元素融入具有围屋的建筑材质的手工纸中,旨在展现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霍紫平
作品:《福荫》
尺寸:23×80×53cm
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说明:作品采用传统剪纸和盐晶体元素,通过构成一个充满寓意的沉浸式视觉通道空间,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盐业发展的历史变迁。其中,通道两侧的白色半透明帷幕表现了盐业发展的历程如白驹过隙;顶部的剪纸图案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整个装置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和柔和的光影营造出一种空灵通透的氛围,引导观者沿着通道前行,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盐业发展带来的变迁与进步,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图片可左右滑动
作者:赖淑芬
作品:《身体家具》
尺寸:50×50×50cm
材质:硅胶,石膏,木,织物
创作说明:作品聚焦于亲密关系里身体与身体之间的关联模式,探究其怎样构建起理解、信任与依靠等积极的情感纽带。宛如儿时坐于父亲腿上,那份由身体接触传递而来的踏实与心安,是如何成为心灵深处对于亲密无间、情感交融的最初感知。
作者:赖淑芬
作品:《界限》
尺寸:70×90cm
材质:硅胶,石膏,木,织物
创作说明:身体在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对象与载体的同时其主体地位日益失衡,不适感逐层递进直至失去自我意识,作品旨在向观者传达对于能动的身体适应荒诞标准后放松警惕这一现象的思考。
作者:李榕
作品:《素华与安华》
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透明网纱、针线、亚克力、射灯
创作说明:利用家庭中保存的老照片为媒介进行再创作,用针线在透明网纱上勾勒出家庭成员在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老照片中的视觉图像,并且结合有色亚克力作为底板,利用光源照射反射出透明网纱层层相叠映射的投影图像。该作品试图将老照片中模糊的定格瞬间再现为虚实相间的视觉图像从而再现家庭记忆,并且通过家庭记忆描绘时代变迁,从家庭照片的微观历史中唤起集体记忆。
图片可左右滑动
图片可左右滑动
作者:刘禧洋
作品:《窥》
尺寸:80×80×125cm;尺寸可变
材质:铁、不锈钢
创作说明:盔甲,是战争与历史的产物,在守护身躯的同时,无形中筑起了隔绝心灵的屏障。穿透这层冷硬的外壳,探寻过往的真相,你是那位揭开历史面纱的窥探者,还是被审视的故事本身?
图片可左右滑动
作者:罗宇滢
作品:《我是羊》
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羊皮
创作说明:通过深入研究波尔山羊的一生,忽视人类的主观影响,从山羊的视角出发,叙述其生命故事。该品种的山羊主要以生产肉质作为其主要的盈利手段,其皮毛则为次要产品。本作品所使用的羊皮,是那些被市场淘汰的次级产品,失去了商业价值的羊皮。在作者看来,这些羊皮真正属于山羊本身,是其灵魂碎片的承载物。人类将图腾化、剪影化的山羊故事手工刻印在羊皮上,从精神层面进一步侵犯了山羊的身份,剥夺了山羊叙述自身故事的权利。
作者:王舒雅
作品:《木塔生》
尺寸:150×150×150cm
材质:木,铜钉,匣钵土
创作说明:作品选择壁虎源于儿时记忆,时常观看壁虎久久停驻或爬过房屋墙壁消失,壁虎驻足黑色碑塔,爬过象征着人对抗生命的流逝与不可知的凝固的努力,通过材质上木与陶土经过火烧,使其属性变得不同,或脆弱或更坚硬,生存的真谛便在其中流转闪烁。
图片可左右滑动
作者:王伟民
作品:《丰收·喜悦》
尺寸:80×40×10cm
材质:木、玉
创作说明:作品参考民间剪纸形式,采用俯视构图进行比例压缩塑造,表达农民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俯视构图让观者得以用不同视角观看,莲藕塑造上保留材料肌理,在莲藕关节处用玉材料雕琢藕芽,它和藕的塑造作对比来暗示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望,水纹的塑造参考线性元素,让构图有扩散的意图。
作者:吴春乐
作品:《自白书》
尺寸:70×40×120cm
材质:木、金属
创作说明:作品以革命烈士陈默(源自小说《红岩》及真实事件)为原型,塑造英雄英勇就义的瞬间。画面中,他面朝右方,无惧死亡,即便身负沉重的手脚镣铐,脊梁依旧挺拔。作品采用木头材质,左边火烧炭化,碎片散落,象征磨难与牺牲;右边则相对完整,蕴含生命重生之力,暗喻革命事业历尽艰辛后将迎来辉煌胜利。陈默的形象,是对革命精神的崇高致敬。
作者:叶梓达
作品:《七贤咏》
尺寸:190×60×140cm
材质:铁
创作说明:作品有感于文人士大夫对高洁心志与旷达品性的追求,借以高山流水的空灵意境以及深幽竹影的清雅韵味,传达出对 “竹林七贤” 人生态度的深切向往。作品以“阿戎清爽舞浊醪,竹林之游芳躅高。”为引,采用金属板裁及焊接工艺的表现形式,抽象化地呈现意向的竹林山石。令观者在金属的质感与线条的交错间,感受到那份对古代贤士风度的尊崇与追慕,进而思索高洁品性与旷达境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图片可左右滑动
作者:詹乔娜
作品:《土韵农颜》
尺寸:40×35×45cm、三件
材质:匣钵土
创作说明:创作灵感来源于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风貌的深刻感悟。作品以匣钵土为材,取其质朴土地与深厚沉淀的寓意。通过对传统陶瓷工艺的运用与创新,将泥土转化为对农民的礼赞,作品期望唤起社会对农民群体的关注与尊重。此作借土与形的交融,使观者深切体悟土地与农民间的紧密羁绊,感受到土地孕育生命、农民守护大地的深厚内涵。
作者:张弛
作品:《一斤漆》
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大漆,瓦灰
创作说明:作品使用大漆脱胎技法,将现实中的树干进行脱胎再髤饰。树干上的纹样参考了楚汉时期漆器的纹样,将楚汉漆器上的纹样跟随树干外形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和整理,再堆高制作。作品意图还原漆树的造型,其上装饰迄今为止可考最古老而技法成熟的漆艺纹样,作品名意为漆艺学习中常有的说法“百里千刀一斤漆”。
图片可左右滑动
作者:欧浚陶
作品:《留示》
尺寸:70×100×230cm
材质:透明亚克力、灯光、温感材料
创作说明:绍兴斗门古镇经过了千百年的自然地理的水土演变与人为开发,关于这个古镇曾经沿海的痕迹已被岁月掩盖,该地区作为产盐基地的历史仅有零星记载,镇子命名来源的水利工程“斗门”也早被拆除。如今恰逢发现了古镇暗巷墙体中蕴藏着记忆的痕迹——当地留守孩子们的涂鸦,而这个充盈着能量的小基地也即将移除。我尝试制造一个充满水流的时光空间,希望它能够成为那种小基地的新存在方式。
作者:潘永铭
作品:《炊烟袅袅》
尺寸:120×90cm
材质:纸
创作说明:一个灶台,代表着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其中升起的炊烟是家的信标,而被炊烟熏黑的墙壁,则记录了这个家数十年的岁月变换。本作品由手工纸翻模而成,一块一块的纸砖砌成一堵纸墙,并通过桐油熏制来模拟常年烟熏的痕迹。这样直接的复现意在唤起人们心中的乡土记忆,也是希望人们在思乡之时仍能看见家的方向炊烟袅袅,一切如常。
作者:彭钟睿
作品:《角·斗》
尺寸:150×40×70cm
材质:纸,树枝
创作说明:作品使用白桦树枝搭建基本造型框架,将构树皮浸泡、搅碎、拉扯,并附着在树枝搭建的框架上。根据纤维打碎重组的特性,想做一种冲破束缚、定格瞬间的意向,于是选取的是京剧里武生的形象亮相的瞬间。这个瞬间是充满力量感和飘逸之感的,所以用碎片化的纸来营造这种场景氛围,展现构树皮纸纤维的美感,以及树枝结合构树皮纸特别的造型能力。
作者:杨云杰
合作:岳美辰、刘子杰
作品:《本地的榕树,外地的人》
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金纸、竹纤维、招工传单、木结构
创作说明:作品源自顺德碧江在地的公共艺术计划,本地人在过去以种竹造祭祀用纸的出口贸易为业,时间流转造纸业逐渐变为地产与五金上下游工业。一次考察时来到村中民众公园,看见打牌的跳舞的鲜少见本地人,后来经过调研发现本地在籍与外地务工的人口比例已超过四六,且相当多为老人。曾经的榕树头聚集的情景发生了转变,古村再振兴方式是否同样需要转变?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