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可持续与生态设计《模块专题设计1》——课程作业展示
发布时间:2025年1月9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381
《模块专题设计1》作业展示
《模块专题设计1》(可持续与生态设计)是“可持续与生态设计”模块开设的设计实践专业课程,由多名老师联合授课,聚焦能源、资源和农业等生态系统,重点关注在未来可持续场景下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和技术系统的深度变革。课程内容涵盖理论讲解、报告撰写、设计选题、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方案完善等教学环节,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课程结束后将举办课程展览集中展示学生设计成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可持续和生态设计基础知识,掌握可持续产品服务系统、为行为改变而设计等设计理念和方法,能够从人文和技术交叉的视角拓展设计边界和寻找设计创新机会,面向未来零碳社会探索可持续设计解决方案,从而为后续毕业设计以及未来设计研究及实践奠定基础。
本学期课程由俞准、张军、孟晗、邵彬彬四位老师指导,共有16位同学从行为改变和材料循环等角度完成了两个专题设计作业。其中作业1——行为改变研究专题,要求通过桌面文献和实地考察等方法相结合,从消费等行为研究入手探索实现可持续的机会,完成调研分析、设计机会点报告等;作业2——从废物开始的循环产品设计专题,与国内著名的可持续材料机构‘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合作,要求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外卖、快递、包装等)为观察对象,进行材料性能、可回收性、可利用价值等进行研究,通过联合相关材料企业,共同完成创意设计、实验和原型制作。要求完成以材料分析为主的研究报告,包含材料实验过程、创意设计方案、最终实物与原型的设计方案。两个作业图钉墙链接如下:https://pinwall.cn/workFolder/1446
2025.1.3日在四合院102教室举办主题为
“无用之用-The Use of Useless”的课程展览。
《小茶环游记》系列产品以泡茶剩余的茶叶渣为主要原料,将茶废弃物转化为富有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可持续产品。设计出发点旨在回应茶产业中茶叶渣大量浪费的问题,以及传统塑料制品随儿童成长与家庭长期使用后易被闲置或丢弃所带来的环境负担。通过探索创新的材料工艺,赋予茶叶渣“二次生命”,打造出儿童积木、茶叶杯垫、茶叶印章和茶饼干系列产品,涵盖从益智玩具到日常生活的多重场景。这些产品不仅安全、耐用,满足不同使用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环保意识,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态度,形成一个充满责任感的绿色闭环。
《PEELART》希望通过简化生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方法,将其以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的形式教授给消费者。我们选择了一种成熟且贴近生活的生物材料——果皮,让人们通过主动参与创作和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思考并践行零废弃生活理念。同时,我们注意到亲子玩具市场中对儿童手工实践和环保意识教育的需求。因此,PEELART将自身定位为家庭亲子活动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创意手工,发现那些日常被视为“废弃物”的果皮,也可以被转化为趣味十足的作品,例如水果小夜灯、项链、包装袋等。这不仅传递了零废弃生活的理念,更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更多可持续材料的可能性。通过这些体验,我们希望为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关于可持续未来的种子,共同迈向更加环保的明天!
《袋袋循环计划》是一项以外卖保温袋upcycle为核心的设计方案,旨在解决外卖行业中保温袋过度使用、无法有效回收的问题。外卖保温袋看似“无用”,但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如铝箔的隔热反光性、PE层的支撑防水性和珍珠棉的保温缓冲性)赋予了它极大的再利用潜力。我们通过材料拆解与创新组合,将这些废旧保温袋重新设计为骑手使用的实用产品,包括外卖保温箱、电动车手套、挎包和坐垫等,为材料赋予新的生命力。在整个设计中,我们注重系统化的材料循环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联动。消费者通过简单回收参与环保,外卖公司与第三方加工企业协作完成保温袋的回收与再制造,而骑手作为服务系统的重要一环,切实享受到了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提升的收益。本方案不仅延长了材料生命周期,还以实际行动响应社会责任,推动外卖产业向可持续发展迈进。通过科学设计与多方协作,将消费者用后的保温袋转化为外卖骑手的日常工作工具,构建了一套联动消费者、外卖骑手、商家、外卖公司及加工者的绿色循环系统,赋予外卖保温袋这一“无用之物”的全新生命价值。通过设计的力量,我们希望每一个保温袋都能走出“一次性”的宿命,成为连接餐桌与骑手的新纽带。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公众对于资源回收再利用的需求日益增长。牛奶盒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废弃物,其材料通常由纸板、塑料薄膜和铝膜复合而成,若能得到合理回收,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我们设计了一款牛奶盒知识科普回收装置,旨在向公众科普牛奶盒回收利用的价值,以呼吁公众参与牛奶盒的分类回收,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实践。该牛奶盒知识科普回收装置以其人性化的设计、智能化的功能和积极的环保倡导,在无形中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是推动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一小步,但却是意义重大的一步。
作者:杨芷柔、姜岚曦
针对养猫人群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猫砂,我们以系统思维为核心,从不同猫砂的材质特性出发,打造了一套全面且高效的猫砂回收系统。当猫砂混合排泄物后,我们将其进行肥料化处理,让其在农业领域发挥价值。而对于未混合排泄物的猫砂,根据其材质差异,进行分类回收。回收过程从猫砂回收箱开始,通过运输货车将猫砂送至处理工厂。在工厂内,进行过筛分拣,使混合排泄物部分流向农场,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未混合排泄物部分则根据豆腐猫砂和膨润土猫砂的不同性质分别用于制作猫砂灯罩和猫草盆栽。同时,我们设计的猫砂灯罩和猫草盆栽可循环回收,当回收次数过多不再符合质量要求时,便将其用于生产低等级产品。整个系统既减少了猫砂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又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现代物流业发展下,每天都产生大量废弃快递纸箱。在校园场景中,快递纸箱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可回收垃圾。每个人都知道纸箱有价值,可以利用,能回收卖钱。但对于一个纸箱来说,能发挥出其最大的利用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桌面调研,解答出纸箱利用最优解——作为纸箱重复利用。为了贯彻最优解,进而设计出一套校园内场景下为了能二次利用好每一个纸箱的回收系统设计。本次设计兼顾科普意义和实际意义,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纸箱利用的了解,另一方面给出关于合理高效回收的装置和系统设计解答。
《绿色环保瓶盖弹跳站》是一款面向公众垃圾分类宣传和激励设计的交互装置,旨在通过趣味化、智能化的方式提高塑料瓶回收的正确率和公众的分类意识。设计聚焦于当前塑料瓶回收中瓶盖与瓶身混合回收的问题,针对其导致的分拣成本高、回收效率低等痛点,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装置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智能识别用户投放的塑料瓶及瓶盖是否正确分离。当用户将瓶盖投入指定入口时,装置会自动识别瓶盖是否正确投放,并在屏幕上实时反馈结果;随后,启动瓶身检测流程,通过精准传感器判断瓶身是否与瓶盖分离,并给出相应反馈。整个过程兼具准确性和趣味性,并配合界面提示和奖励机制,为用户提供积极的激励体验。“绿色环保瓶盖弹跳站”以教育性和参与性为核心,不仅能够提升塑料瓶分类回收的准确率,还能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传播环保理念,引导公众从小事做起,共同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产品设计兼顾宣传性与社会性,旨在成为公共场所、学校等场景中引导绿色行为的重要工具,为构建绿色未来贡献力量。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