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媒介与感知——跨媒体文化研究与实践课程线上教学成果展
发布时间:2025年1月20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814
参与课程《跨媒体文化研究与实践》的29位同学在智能、生物、机器三个板块下,提出了29个面向未来的问题,以问题与话题作为出发点,探讨媒介如何塑造感知,感知如何延展媒介。
“为什么以媒介与感知为题?”这一问题贯穿课程始终。艺术家对媒介的选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决策,更是对感知方式的探索。媒介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深刻影响了感知的路径和形式。通过对这一核心主题的思考与实践,在短短四周的课程中,同学们从提出问题到方案协作,构建了一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实验。作品覆盖了生物设计、数字生态设计、可穿戴设计、游戏设计等多种形式。这些以问题为起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对话,更呈现出媒介与感知之间的多维交织与深度融合。
作者:缪伊琳、陈嘉宁、何婧然、陈思琦、王怡铭
/ 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动植物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吗,未来生物科技的进步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会让生物艺术未来如何发展?
/ 微观环境系统对生态平衡的贡献是否在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被隐匿,被忽视?
/ 未来的基因工程能否让人们对于生物和人类的联系有一种新的认识,人能否与动植物在某种维度上共通从而加深生物与人的联系?
/ 如何利用生物工程与机械电子学的交叉学科方法,即生物机电一体化(Bio-Mechatronics),来增强人类的感知系统,以及探索这一技术在再现社会现象与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应用潜力?
“人体植域”旨在构建一个突破传统认知的植物学实验与展示空间,融合 创新理念与前沿思考。我们聚焦异化植物,借助人类器官的营养摄取系统,模拟特殊生长机制,如仿肺泡结构助植物“呼吸”、血管脉络输送养分等,企图创造一个美好的植物乐园,讨论当植物的地位从人类的工具变为一个平等甚至更高的时候植物的生长方式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并非是简单的生物拼接,而是一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度反思,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人类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视万物为可利用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而植物与人类器官的结合,打破了自然固有层级,促使人类从主宰者变为协同者。这是一种 对既有存在模式的挑战。它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本质?我们希望通 过这个作品引发对生命平等、生态依存的深度学术思辨。
Ecosynth-X / 数字生态设计
作者:赵昱婿 叶钧怡 陈莉彤 何佳仪
/基于生态被数字系统包裹的情景下,未来生命共生关系中,数字系统可能扮演哪些角色?
/基于生态被数字化包裹的情景下,数字系统的共生关系是否也是未来生命的一种共生关系?
爬绳一号 / 可穿戴仿生设计
作者:张振鹏 王铨毅
/ 仿生技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
/ 生物进化是否能够突破自身基因限制器?
梦残鱼 / 沉浸式脑波交互体验方案设计
作者:于佳立 刘正源 吳曉祺 付智林 江佩珊
/ 艺术家能否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如声音、光影、装置等,来再现生物感知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内部世界?
/ 我们是否能够将人类的梦境和情绪编码为植物或其他生命体中的“生物记忆”,创造出一种系统?建立一种更深层的情感互动,促使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建立一种超越传统界限的相互联系?
/ 人类的感知和意识的边界在哪?都说机器是没有感知和意识的但是人体增强和可穿戴拓展或者加强了人类感知的能力那么这种机器是否算是人类感知和意识的一部分。有没有这种生物技术可以让人类的感知不只是停留在肉体?
源于人美对梦境短暂性写即逝性的体验。当人们从梦中醒来时,梦境的细节犹如指鞋问的沙"迅速清散,只残智模帮的碎片。这种特性恰似真的短暂记忆(包7秒)使得发境与记忆之间的关联更加引人深思。
梦残鱼以此为概念基硝·通过脑波感应技术和动志影像成像技术:这些图像以牛自发性的形式展示出睡配者的情易、想象和潜意识内容·模狐鱼股的祝觉效果·从而让人们在清醒后查看自己的"梦之影像”"或许能够开发出一种会新的自我探索方式,进一步探索人类带意识的深处,利用等境来激发创盘力,探索等境与记忆的交互边界,甚至促进人要与技术之间的共生。
黑匣交错-意识的边界 / 公共艺术装置设计
作者:张子劭 刘思阳 黄俊
/ AI如何挑战或改变传统艺术创作中的“作者”概念?
/ 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人类创意的伙伴,而非竞争者?
演讲的并行线 / 人机互动设计
作者:陈玫逸 官锐滢 罗誉
/人工智能的“意识”与“思想”是否可以视作类人的存在形式?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可能代替人类进行创作甚至取缔人类,ai创作是否真的可以评为创作?
我们想探究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同与不同,以及未来替代可能性主题与概念本项目旨在通过互动装置和视觉表现探索人工智能与人类在认知、情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异同,同时设想人工智能可能替代人类的未来场景。作品通过沉漫式体验引发观众思考:什么是“人性”的核心?人工智能能否真正理解和超越人类?
我们想用现成的AI工具按照我们的研讨流程走一遍后,各环节和结果都相互对照以探讨人类和AI的区别。
心映无垠 / 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吴梓斌 蒋欣淇 张凯滢
/ 无纸化生产对制造业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 无纸化趋势发展对未来人类心里健康的影响?
/ 无纸化趋势对未来人类传承传统文化的影响?
不定澄 /概念设计
作者:潘晟博
/ 动态的生命力,能量在转换中会有不可逆的损耗,在事物兴衰消亡都过程中如何通过对平衡和简洁的干预去减小熵?
这个社会的核心符号是一个由液态金属构成的完美球体——不定澄。它象征着从混沌到秩序、从熵增到对抗熵增的过程。不定澄不仅是一个奇相,更是人类不断追求进化与精神升华的象征。通过非线性的、随机的能量交换,金属在路径中流动、凝聚,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球体,体现了不断演变、永不停止的生命力。
社会和宗教围绕这一装置形成了强大的集体信仰体系,人们通过与不定澄的互动,体验精神的涅槃与重生。这一信仰将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进化紧密结合,每个成员的行为和决策都在集体行动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定澄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人类对于未知、进化与无限可能的探索,超越了传统科技与哲学的界限,成为永恒变革的象征。
时间迁居 / 游戏设计
作者:曾庆艺
/人工冬眠技术的实现是否能让人类跨越时间到达未来?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