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景观设计实践》课程实践作品线上展览(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5年1月18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662
课程名称:景观设计实践
指导教师:徐耀东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课题实践
《景观设计实践》作为环境设计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核心课程,是面向环境设计的需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景观设计实践的基本方法与策略:熟悉环境场地设计,设计分析方法以及景观设计流程。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景观设计实践的能力,能够具有景观设计实践过程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课程中从景观设计实例入手,立足于景观技术和艺术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规律,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扎实掌握景观设计从概念构思到落地实践的全过程知识要点。
课题简介:此次课程选题题聚焦当下景观设计的热点话题,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关注的兴趣点,自主命题进行具有创新性与解决问题的景观方案设计实践。设计场地类型不限,设计需要灵活运用地形塑造、水景营造、绿化等设计要素,并能借助多元的设计手法凸显主题,彰显独特的空间魅力。最终使得设计作品既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又能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对发电厂的废弃厂房进行改造,让它们能在景观中进行再利用,使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通过对废弃设备和厂房的再利用,使原来发电厂废弃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改造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有的厂房和废弃设备,不仅保存了火电的历史文化,而且也让电厂的废弃空间得到了充分地再利用。在设计过程中以“碳中和”为主旨,秉承生态优先、历史传承、艺术和生态为主的设计理念,把原本工业的废弃空间改造成人们活动、娱乐的游憩空间及历史传承展示空间。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合理功能布局、先进技术应用以及精心的环境营造,打造一个集生态、历史、人文于一体的社区空间。
设计说明:本项目在完整街道设计理念下,基于现状与特色分析,从城市历史格局的视角,对街区进行整体谋划,明确“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区、精品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定位。打造富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的精致活力街道样本。突出慢行优先,营造安全稳静街区;优化景观环境,塑造精致精品街区;彰显历史风貌,打造红色文化街区;盘活存量资源,创造创新活力街区。在保护历史文脉、留住街巷韵味的同时,为街区注入新活力,展现新风貌,致力于创造一个中国特色的精致活力街道设计与营造的示范案例。
设计说明:考虑社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采用模块化设计思维,打造具有弹性和适应性的空间体系。各个功能模块具备相对独立性和可扩展性,可根据社区人口结构变化、居民需求升级以及新兴功能需求,灵活调整模块内容与布局,实现社区空间的动态优化与更新,确保社区在长期发展中始终保持活力与实用性,从容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尤其对于社区中老年人,模块化的引入也完成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交流互动。
设计说明:总体布局:公园分为入口广场区、滨水休闲区、文化展示区、生态湿地区等多个功能区域,通过游步道和景观节点串联,形成连贯有序的景观序列,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生态设计:保留和修复滨江湿地生态系统,种植本土植物,同时利用自然净化系统改善水质,实现公园生态自循环。文化融入:在景观小品、建筑设施中融入客家建筑符号、传统农耕文化元素,设置文化长廊展示三洲村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地方文化底蕴。游憩设施:合理布局亲水平台、、健身广场等设施,选用环保材料,注重设施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休闲体验。
设计说明:为了保护和传承佘村的历史文化,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佘村街道改造项目应运而生。佘村以中间街道为主线轴,从入口处的文化广场到道路与植被的自然衔接再到文化遗产,一步一步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到佘村古村落文化。村口公园重新组织了路网和景观节点,增加了休闲娱乐、集会交流场地,打造了一个现代的乡村文化景观。设计将形式美融入功能需求,为村民创造丰富文化景观。以江南文化精髓为基调,延伸历史文化脉络,使花园与潘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底蕴高度匹配、相辅相成。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