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24年本科生《旧建筑再生设计策略》专业选修课精彩回顾
发布时间:2025年1月25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045
《旧建筑再生设计策略》课程面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二、三、四年级开设,为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由左琰教授2010年开设。本课程聚焦城市更新发展中的社会热点话题——旧建筑保护与再生,通过对近年来中外富有影响的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实例的批判性剖析,使学生对于城市、街道和建筑的遗产价值、保护和修复理念、再利用设计及改造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城市和建筑文脉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并将之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去。
本课程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以案例精讲为特色,每学期邀请一位校内外实践型建筑师作为讲座嘉宾分享案例经验,每年的参观考察环节会结合社会热点和现有资源挑选一处上海城市更新中已建成的改造实例由讲座建筑师带领参观。
本课程的作业为期中和期末两次,期中作业为个人完成,每位学生从9本指定的书目中任选一本完成一篇读后感,并选取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为街景徒手完成一张A3大小的历史街道钢笔画。期末作业为小组合作完成,题目结合城市更新热点,真题假作,2024年主题为“慎成里「在地创生」咖啡社区循环再生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调研老旧小区慎成里的现有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模式,结合咖啡渣废料再利用,对现存环境进行优化和改良,设计出符合居民生活需求和提升室内外公共环境品质的功能性家具、装置或户外产品,最后在慎成里居委会汇报,和当地居民一同进行交流,并评定优秀成果。
01 嘉宾讲座
今年本课程有幸请到两位嘉宾分别在校内外开展了两次不同形式的讲座。在学校内,高珍宇老师就废旧材料的再利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问题结合多样的案例和同学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学校外,同济大学建筑系2001届校友何孟佳老师针对城市更新的社区面相,带领同学们于M+谊园一同CityWalk,将自己设计的出发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讲座 | 工厂重生——废旧材料再利用的视觉叙事
主讲人:高珍宇
副教授、韩国祥明大学博士,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南昌工作站副秘书长、南昌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专业负责人



讲座2 | 社区营造——城市更新实践中的社区面相
主讲人:何孟佳
幸福里街区改造项目主创建筑师、瑞士playz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同济大学建筑系设计导师,2001年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



02 在地创生
慎成里在地调研
领队人:王溪
同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老虎灶喫咖啡初心会客厅主理人


第一站 | 慎成里
慎成里,是至今上海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库门里弄之一,历史文化传承和石库门的烟火气交融。


第二站 | 天平街道“550弄堂·邻里汇”社区食堂
“屋里厢”社区食堂、运动休闲、屋顶花园俱全,天平街道对原本的建筑进行了重修,打造融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邻里汇“生活盒子”,实现弄堂中的“小确幸”。


第三站 | 嘉善老市
穿行巷间,感受咖啡厅密度最高的社区如何在历史感和现代感之间寻得平衡。


第四站 | 永嘉路口袋公园
永嘉路309弄经过旧改地块置换和城市风貌更新,成为一处供人们散步、休憩和交流的口袋公园。


设计成果在地汇报
12月28日,学生于慎成居民委员会进行设计方案的最终汇报兼交流。我们邀请天平街道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代表参与到其中评定学生的设计成果并展开交流。希望这种社区-高校联合模式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实际的设计反馈,也为社区带来问题探讨的契机和更多的创意活力。





03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一 | 期中作业之历史街道钢笔画
作业要求:要求每位同学以上海市政府规定的永不拓宽的街道为对象,完成一张A3纸大小的历史街道钢笔画速写。
优秀作业一 | 作者:房文

优秀作业二 | 作者:王伟懿

优秀作业三 | 作者:王一如

优秀作业四 | 作者:吴雨欣

优秀作业五 | 作者:杨佳佳

优秀作业六 | 作者:邹硕峰

成果展示二 | 期中作业之读书笔记
作业要求:要求每位同学在指定的9本书目中任选一本完成读书报告。

1.《新共生思想》(作者:黑川纪章)
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
3.《穿墙故事——再造柏林城市》(作者:沈祉杏)
4.《永不拓宽的街道》(作者:陈丹燕)
5.《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作者:豪·鲍克斯)
6.《建筑的永恒之道》(作者:C·亚力山大)
7.《街道的美学》(作者:芦原义信)
8.《建筑的七盏明灯》(作者:约翰·罗斯金)
9.《回家》(作者:薛仁明、白剑峰)
读后感节选一 | 作者:孙蔚然
街道里的上海历史
——《永不拓宽的街道》读后感
在寻觅上海街道历史的过程中,我看了许多上海有关的散文、日记,看展览,听讲座,再实地走走这些街道,努力探索,不断思考。在一些专业课的作业里,把抽象的“上海文化”,通过图纸,报告,用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历史遗产保护与规划课上,愚园路调研报告的撰写,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让我对愚园路乃至整个法租界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理性的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历史的回溯,而读了陈丹燕对于这些街道的文学记录,增加了我们对街道的感性认识,仿佛坐上时光机,选择历史的坐标轴任意一点,去亲历愚园路上生活的人,发生的故事,感受真实的街道的历史。
读后感节选二 | 作者:李奕昕
守护原乡
——《回家》读书感
家之风:春风沐雨,万物生长。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家族文化的积淀。闽南地区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家风的传承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闽南人在为人处世中十分注重礼节、诚信与自律,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渗透在家庭生活中,更在每个闽南家庭的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辈。我从小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理解到“家风”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教,更是一种家族的气质和精神。
书中提到:“家风就像春风,看似无踪无际却又无处不在。”春风吹过,万物生长于默默无声。闽南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犹如春雨,既关乎尊长爱幼,又崇尚独立坚毅。在闽南人心目中,“规矩与自由”并不冲突,家庭教育让我们既要明礼守规,又鼓励探索自己的独立人生。记得家中墙上始终挂着一副“勤俭持家”的对联,时刻提醒着家族的朴实与节俭。这份家风不仅影响了我的成长,也让我在他乡遇到困境时,始终铭记家乡的朴实、坚韧与豁达。
部分学生汇报照片

成果展示三 | 慎成里咖啡社区循环再生设计
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调研老旧小区慎成里的现有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模式,结合咖啡渣废料再利用,对现存环境进行优化和改良,设计出符合居民生活需求和提升室内外公共环境品质的功能性家具、装置或户外产品,最后在慎成里居委会汇报,和当地居民一同进行交流,并评定优秀成果。
1组 | 花韵相邻
组员:于睿婷、周润琪


2组 | 香啡花境
组员:严博予 葛亦典 徐嘉乐 孙蔚然
该组被评为优秀小组





3组 | 咖香邻韵
组员:刘飞 邹硕峰 海洋



4组 | 味·触媒
组员:何欣毅 武世捷


5组 | 啡常家具
组员:王一如 李奕昕



6组 | 识味速递
组员:王伟懿 房文 陈奕行 赵韩逸
该组被评为优秀小组





7组 | 光晾里巷
组员:杨佳佳 庞佳悦



8组 | 花car啡
组员:何善叔 吴雨欣 钟子豪 马文俊
该组被评为优秀小组





9组 | 咖石憩座
组员:纪柯光 林家宏 陈丹妮


04 课程感想
通过这个设计任务,我体会到了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剧,废料的产生也越来越难以避免。作为设计师,我们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美观与功能,更要从环保和资源回收的角度思考,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这不仅是一种对资源的重新利用,更是一种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设计态度。此次课程的另一大收获是我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设计不仅仅是创意的发挥,更是对材料、技术与可行性的深入探索。咖啡渣作为一种原材料,其特点决定了它的使用场景,也对我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材料的运用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平衡创新与实践,如何在设计中更好地实现可持续性。
—— 陈弈行 (建筑学)
左老师布置了许多非常趣味性的作业,包括钢笔画、读后感以及咖啡渣再生利用设计。在做这些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完成作业本身并不是目的,逐渐理解老师布置这些作业的用意——它们看似与旧建筑的保护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但是在阅读、绘画、调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们对旧建筑的理解。比如,通过阅读陈丹燕的《永不拓宽的街道》,加深了我对上海的历史文化街道的感性认识,这是我们走近旧建筑和旧建筑保护至关重要重要的一步,了解文化背景是掌握技术的基础。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易于接受,也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 孙蔚然 (城乡规划)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旧建筑的再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再生不仅是对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课程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使我深刻理解了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在“在地创生”作业中,我体会到了设计在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方面的重要性。通过调研,我们不仅识别了问题,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让我意识到,设计师的角色不仅是创造美观的空间,更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社区生活质量的推动者。
—— 房文 (城乡规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