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修复 - 2024年第四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获奖作品
发布时间:2025年1月27日 分类:建筑环境作品
浏览量:633
社区花园的社会修复作用已经从单一区域中心扩展到全国的自治中心,形成了一幅社会修复的宏大图景。我们坚信,我们共同播种的希望种子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和谐与美丽,善意和温暖将取代冷漠和遗忘。
感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对gooood的分享
为了更好地践行“人民城市”“健康中国”的重要理念、城市更新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师在社区”以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倡议,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的指导下,产学研共建与战略合作单位森世海亚集团有限公司的共同支持下,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协同《中国园林》杂志社和全国风景园林院校联合举办2024年第四届全国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与社区参与行动。
本年度活动以社会修复为主题,以疗愈花园作为主要实验方向,行动覆盖全国43个城市,吸引了127所院校的161个小组参与落地了104个社区花园,累计开展上千场活动,总参与人数超过13000余人,线上线下的传播和影响超过了8万人。160余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积极参与到本届行动运组织运维中,建立了突破空间障碍的交流社群,为科技志愿服务,探索了新的形式和路径。
百姓园林倡议下的
从重建附近到社会修复
在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强调了风景园林专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角色,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研究和创新的号召。他指出,风景园林专业应加强生态、资产、社会和文化属性的研究,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求,并打造国家文化名片。李如生表达了对风景园林专业品质、韧性和生命力的信心,并呼吁风景园林人积极改革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社区花园是民众共建共享的开放空间,就是百姓园林。百姓园林就是从百姓中来,由百姓而建,为百姓服务的园林。从百姓中来,以人民为主体,引导居民参与规划,表达愿景;由百姓而建,通过身体力行实现空间与社会的共建;为百姓服务,不仅是专业者服务百姓,更是百姓间互相服务,共同塑造美好家园。百姓园林为社会修复提供了空间基础和人文氛围,社会修复则丰富了百姓园林的内涵与功能。
社区花园行动是百姓园林理念的具体实践,它不仅关注空间的更新与美化,更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推动社会修复的进程。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推动下,有助于重构社区关系,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让城市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也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与方向。
活动概况
从【重建附近】到【社会修复】社区花园行动或许是一种可能——项飙
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近30年来,城市建设让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私人和公共空间。然而,传统社区逐渐消失,社区重建频繁,居民“拥有的”公共空间及邻里交往却逐渐萎缩。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人文关怀与空间纹理,忽视了生活的多样性和社会性。
本年度活动特别加强对风景园林社会属性的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务百姓美好生活。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本次活动以社会修复为主题,参赛队伍需要以疗愈花园作为营建方向,推动社区花园从自然疗愈到社会疗愈的社会修复过程。社区花园是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全国社区花园10年的实践中,通过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的结合,以基层公众参与为核心,发动多主体多条线共治共生,重塑公共空间,重建“附近”关系。以公众参与、基层自组织、基层参与系统生发等社会机制创新,促进基层个体“主体性”回归,从“空间修复”走向“社会修复”。
02 参与信息
行动吸引全国各地各年龄层,多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各地社区居民以及从业者加入了此次活动:
03 本届特色
本届行动实现了两个重要突破:一是部分城市社区花园零的突破,如:昆明、阿拉尔、石河子、衡水、海口等城市建成了首批社区花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新疆志愿者团队联合乌龟营造发起的花开乌市和花开新疆行动,以及由云南知微在地联合云南高校地区发起的绿意健康达人百人行动,推动社区花园在更多地区实践和发展。
二是疗愈与社会修复形式的多样化创新,其中包含但不限于社区花园进入卫生中心、医院等创新的实践场景;疗愈模块开发研究成果;疗愈植物库;研究方法产出等,实现跨行业跨专业交流的新突破。
指导老师:南京林业大学 杨艺红/南京林业大学 刘伟
西北-10小组:吴东辰(组长)、周一文、王可庆、丁昊楠、吴怡帆、薛玥、梁飞辉、王爷爷
乌鲁木齐东风花苑社区面临老旧小区功能退化、空间失衡、社会关系复杂等问题。林家营造团队通过“第三空间”社会性修复,以社区花园共建为媒介,探索出一条空间营造与社会修复相结合的社区微更新路径。团队深入调研,构建包括居委会、物业公司、在地青年组织和高校合作联盟多方共建网络,共同推动社区的公共意识和凝聚力;策划趣味互动活动,推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空间改造。花园营建回应了居民需求,修复生态环境、增加儿童与适老友好空间、回归历史文化。共建使居民主动参与,打破治理僵局,重塑社区社会关系与公共性。其成功经验为老旧社区微更新提供了范例,未来有望从点到面,推动可持续更新,为城市微空间更新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
二等奖
云端小花园
乡村儿童链接下的校区型社区花园营造参与路径
指导老师:南京工程学院 徐寅岚/51造园学社 冯艳春
华东-25小组:仇志澳(组长)、唐雨、吴楚明、马韵、罗坳镇47名儿童等
云端小花园是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罗坳镇一所小学的乡村儿童共建项目。团队通过乡村支教的形式介入,以儿童参与为视角探索社区花园中的全流程参与路径。开展儿童全流程参与的调研、规划、营建、运维系列工作坊,融合非遗传承、儿童育种、药食同源、零废弃等核心内容以构建一个结合自然教育、社会化锻炼、可持续的多维空间。项目通过组建广泛的社会共创团队,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与智慧,打破了传统花园营造单一主体的局限,并建立畅所欲言板,鼓励团队成员和社区成员提出想法和灵感。此外,花园还涉及到具体的行动计划,如营造小组成员的基本信息记录,这有助于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和责任,确保共建的顺利进行。
▲活动过程图
▲运维管理制度
▲花园建成图
华东-49小组:潘优(组长)、凌高越、周滨倩、田欣雨、毕倩茹、俞佳、周安锌、黄舒语、王薇婷、李睿、霍广琦、夏佳君
怡香颐养花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彩虹湾老年福利院,是一个专为老年人设计,强调自然疗愈和老人友好的疗愈花园,旨在为老年福利院的居民提供一个宁静、舒适的疗愈环境。怡香颐养花园通过多元参与模式,精心选择的植物和布局,创造了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此外,项目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通过共建群吸引感兴趣的朋友加入,共同为花园的规划和管理出谋划策。在实施过程中,专业与居民结合的方式能够精准满足使用者的期望,确保花园在空间布局、植物选择等方面更具实用性与舒适性,促进养老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未来将继续进行持续性的工作坊开展,搭建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引导认知症老人参与工作坊,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提升老人对事物的感知与分辨能力,延缓其认知衰退,强化老人的记忆能力,促进情感表达与认知。
华东-17小组:步若凡(组长)、朱思蓉、何佳美、吕郭睿禹、柳婷婷、柏乐怡、柏隽宜
该项目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潘家宅居委的二楼天台,占地约90㎡,改造前主要是硬质阳台公共空间,周边临近汇师小学、“生活盒子”以及土山湾博物馆。项目是在当地 “家校社”联盟助推参与式社区规划 的背景下开展的,以“儿童友好及自然疗愈”作为行动主题。学校儿童及社区居民深度参与到了调研设计、营建搭建、植物种植、花园运维机制讨论、花园美化、菜园认养等行动中。行动不仅只围绕花园空间展开,还在衍生的金秋市集活动中,用徽章交换植愈故事,收集了近30个通过植物疗愈自身,重建附近,推动社会修复的故事。行动基于孩子们的讨论结果制定了“一米菜园认养说明”,菜园的可持续运维将主要依托于志愿者队伍、认养者队伍及居委的共同努力。随着志愿者团队在未来的持续扩大,其内会划分出菜园养护组、盆栽养护组、活动智囊组及媒体宣传组四大队伍。活动中多位儿童自发地组织纸飞机空间美化活动,也有居民自发地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活动,逐步构建着社群网络。
指导老师:郑州大学 张璐嘉 / 河南知新营造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符飞 / 郑州大学 赵人镜
华北-03小组:张玥琦(组长)、朱梓菡、刘佳欣、魏铱琳、胡永一、黄丽君、徐婷婷、谢义民、靳菲菲、何青菊
古渡愈境——道口社区花园位于河南省滑县道口古镇解放北路社区码头街西段,由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团队、道口镇街道办事处、解放北路社区与居民共同完成。社区花园项目全程运用多种参与式方法,分为参与式调研、参与式设计、参与式营建与参与式运维四个主要环节。在调研中通过参与式影像、参与式展览等方式向社区居民科普低碳健康及自然知识、收集地方经验并鼓励居民积极表达观点;团队以模块化设计方法引导居民完成设计共创和花园营建,并在运维中尝试与在地非遗文化相结合,实现花园空间的文化赋能和社会修复功能。研究团队尝试将社区花园作为空间媒介,通过一系列参与式方法的探索,在发挥社区花园景观心理修复和社会修复作用的同时,促进邻里沟通,增强社区与文化认同,实现对社区空间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探索,并探讨社区花园持续运营的在地模式。
指导老师:同济大学 新疆艺术学院 刘悦来/新疆艺术学院 马利广
西北-06小组:李子焯(组长)、张水苗、申文煊、张月姝含、陈俊昊
绿谷社区的“学子路”微花园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市,是一个由社区居民自发命名并改造的沿街绿地。面对绿化不佳和垃圾堆积的问题,社区居民通过共建活动,将废弃轮胎转化为艺术种花容器,制作木栅栏,开展废物制作玩具工作坊,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休息设施,共同打造了一个美丽、环保的微花园。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孩子们主动认养植物,居民们自发捐款和参与工作坊,如井盖涂鸦、制作许愿瓶美化栏杆等,展现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此外,项目通过众筹筹集资金,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包括高校学生、志愿服务队、物业、党员志愿者等,共同见证了社区环境的改善。
指导老师:塔里木大学 李亚平/塔里木大学 张盼盼/塔里木大学 刘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70 周年,使公共空间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阵地,塔里木大学和第一师阿拉尔市创森办以新疆首届社区花园设计营造大赛为契机,举办“胡杨树下说胡杨”生态科普教育主题活动。场地在设计中以城市公园微更新为抓手,以低耗低成本方式共建公共空间,治理公园草坪黄土裸露现象。花园在营造过程中,以“兵民融合、全龄共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设计理念,将兵团文化和人民群众相融合,关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和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服务。发挥各族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通过主题活动,讲述胡杨故事以及兵团人在戍边过程中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通过文化教育和娱乐活动,让青少年及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一代兵团人。
地点:南京指导老师:南京农业大学 王欣歆/南京朴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文乔/南京艺术学院 江加贝
华东-51小组:古淑玥(组长)、岑宇舒、符妍昕、胡悦、靳柏君、王义成
社会修复的核心在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该项目不仅仅是在建造一个疗愈花园,更是在精心培育一个社会修复的绿洲,将莫愁湖社区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互关怀的社区,让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从而将社区花园打造成为一座心灵的补给站,陪伴社区居民走过春夏秋冬,让他们能够在自然中寻找平静,在园艺中寻找快乐,在社区中寻找温暖和爱。
其中,项目小组联动莫愁湖公园和莫愁湖小学,将家庭、学校和社区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一个促进身心健康、增强社会联系的平台。并在相关园艺疗法活动中强调环境的美化,同时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疗愈心灵、恢复社会关系。其中,小组成员鼓励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通过种植、彩绘、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合作的社区文化。
▲各行动阶段内容
地点:杭州
指导老师:香港理工大学 楊千慧
华东04小组:吴禹澄(组长)、吴涵之、杨伞琦、季佳晨、謝沚諺
位于杭州绿城杨柳郡的这座社区花园由居民同养老中心里的长者共同打造,旨在为住在院舍的长者和住在社区的居民们提供一个交流园艺和赏花观草的疗愈空间。本项目在设计内容上强调空间设计和运维设计相辅相成,在设计过程中鼓励居民和长者作为生活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到花园的设计和建设中。我们在空间设计中使用沙盘模型(即开放性工具)帮助没有设计背景的参与者们表达需求和灵感创意。在共同设计过程中,专业设计者将为非设计背景的参与者提供一定的设计引导,包括告知合适的空间尺度,功能布局的合理性,以及鼓励参与者思考未来这些空间的使用场景等;在运维设计中参考“世界咖啡厅”模式,邀请每一位参与者对于花园运维模式和管理方法的讨论。通过疗愈花园的营造活动的举办,现在养老中心的社区关注度正在慢慢地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紧密性也在逐渐地修复。
地点:上海
指导老师:同济大学 董楠楠 / 四叶草堂 范浩阳
华东-46小组:黄筱丽(组长)、王晗坤、李云海、汤思邈、钱思涵、钱思语、李凌灵、任昱杰、励清芷、彭文煊、李方禾、李方兴、张翌洋、边朗予、马振超、钟长民、冯誉、司云节、熊建文、李晓宁、刘采云、施嘉劲、李琳、刘劲松、黄东江、王琴秀、左传社、王鑫、周慧、刘登富、黄佳
植梦园位于上海市赤峰路 89 弄内,处于同济大学本部和南校区之间,其独特性显著。它诞生于居民的自发行动,由居民自行发起并自筹资金进行共创共建,在社区花园建设中展现出强大的居民自主性。在仅 43 平米的启动区域内,凝聚着居民对改善社区环境的热情与努力,且借助高校周边的文化氛围优势,为花园注入独特气质。其可学习之处在于,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居民自主推动社区建设的成功样本,证明即使资源有限,通过居民团结协作、自筹资金也能实现环境更新,促进邻里理解信任,进而推动社区事务共治,助力社会修复进程。
▲花园成果展示
地点:北京指导老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巩如英/北京林业大学 钱云/北京林业大学 向岚麟/江西农业大学 李宝勇
华北-07小组:姬雨晴(组长)、谢梦苒、王雨晨、郭果欣、鲍抒渲、魏琪轩、李天姿、高连义
复愈花园是一个灾后重建与文化复愈相结合的绿色行动。在2023年北京特大洪水后,共建行动以乡村文化复愈为核心,从灾难中孕育新生,通过深入的村庄调查和文化空间调研,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花园建设紧密结合当地政策机遇,如百千工程、诗画乡村、花园城市专项规划等,将乡村重建与提升乡村品质相融合。在建造实践中,项目注重使用本土化、可循环的材料,推动了低消耗、零废弃的绿色建造理念。此外,项目通过教育和传播绿色营建的要点,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为其他乡村的绿色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地点:南京指导老师:南京工业大学 刘晓光 /南京工业大学 罗靖/南京工业大学 陈妍
华东-07小组:吕奕阳(组长)、张曼曼、刘东洋、纪定成、耿子皓、王玺玮
方巷共智农园选址于南京市六合区长芦街道陆营社区方巷新村主入口南侧近三角形场地,所在社区是有着 500 年历史的古村,有独特的 “方巷走北” 非遗文化,且村民虽经历 “农转城” 仍保留开荒侍耕习惯,但此前功能单一且缺乏运维机制,场地还存在邻里土地矛盾问题。方巷共智农园为解决此类社区公共空间利用及邻里矛盾提供了范例,通过公共参与和社区合作,促进了社区和谐与文化共鸣。在挖掘古村文化、整合农耕传统与现代社区需求方面具有探索意义,可启发其他类似社区如何优化土地利用、构建运维体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并传承文化特色。
地点:苏州
指导老师:西交利物浦大学 常莹/苏州致朗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姚臻/苏州观徼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方然
华东-54小组:胡宏辰(组长)、刘珈伊、王琛琪、赵语欣、陈玥萦、李昀真、常艺洋、陆荣庆
落日花园位于西交利物浦大学 SIP 校区北区工科楼三楼公共平台,是多专业学生合作参与建设的公共空间。花园的共建参与工作坊计划旨在通过共同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增进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工作坊包括自我种子连接、疗愈花园制作、废弃材料循环利用等环节,通过这些活动,参与者可以学习积极思考、园艺技能以及如何在设计中融入环保理念。此外,MIT U理论的应用,尤其是“在场”和“自我探询”的原则,有助于提升个人和集体的意识,培养对项目的更深层联系。西浦社区花园的建设,不仅为校园增添了绿色,也为社区成员提供了一个共同成长和学习的空间。
▲特色主题
地点:南京指导老师:南京农业大学 魏家星/南京农业大学 张明娟
华东-42小组:赵嘉仪(组长)、宋清山、李思盈、张昕笛、杨一帆、陈沁颍、刘雪瑾、陈凯
小怪兽的秘密花园以“小怪兽”为主题营造出充满童趣与奇幻色彩的氛围,且定位为社区疗愈园,注重通过自然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心灵的治愈。在儿童友好方面,通过有趣的活动和互动环节,如科普课堂和昆虫探索活动,为儿童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环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玩耍需求。同时,注重社区参与和自然教育的结合,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花园的维护与建设,利用季节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使花园成为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成长空间,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与活力提升。小怪兽的秘密花园为社区花园建设提供了主题化、功能化的思路,启发其他社区依据自身特色打造独特主题,增强花园吸引力与凝聚力。同时,丰富多样且贴合自然规律的活动策划,能有效提升居民参与度,促进社区和谐,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花园的多元价值。
▲花园效果图
地点:上海指导老师:同济大学 刘悦来 /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同予
华东-01小组:姚菁怡(组长)、杨官邑、张鑫媛、郭嘉昕、尹晓萌、关瀚驰、余泽汝、李贞、林叔、林姨
为了将关爱和疗愈传递到更广阔的领域,花草芬芳共建花园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营建。小组成员与附近居民和医院工作人员一起,通过感官体验法和园艺体验法,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刺激人的五感,以促进情绪安抚和压力舒缓。花园内种植的疗愈植物既丰富了视觉体验,又增强了教育功能。这一过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社区凝聚力的培养。运维方面,花园采用了多方共建的模式,并定期举办运维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和医护工作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心灵疗愈花园心理学专业属性“正念”融入心灵疗愈花园
地点:西昌指导老师:西昌学院 原军超
西南-20小组:宋韶涵(组长)、余丹、孙宇欣、刘慧、李加玲、唐乐、陈纲琴
心灵疗愈花园,是由一群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彝族村落打造的开放的社区花园。发动村民力量共商共建共享,以共同的花园为依托,以我们的心理学知识为特色,利用花园的绿植开展一系列的正念活动,自然美育活动,科学小课堂,亲子互动活动,自然疗愈活动等。将我们的专业属性“正念”融入心灵疗愈花园,带领村民们怀有好奇心,不加评判地去关注当下。通过探索自然在村民们心中“种”下心灵的种子,在合作沟通中体会自我,让孩子们学会爱自己,让“种子”好好成长。活动旨在通过低耗方式与村民共建社区花园来改善环境、突破边界、重建关系,建立我们与村民,我们与吉木德村这个村落,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结,发现更多生活的意义和美好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外开花,我们在用实际行动和村民们建立了一次又一次的关系。我们正在借助正念自然疗愈的力量,将“一粒种子”的精神传播到更远。
地点:西安
指导老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光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鲍璇
西北-13小组:王钰棋(组长)、李瞳缤玥、任添乐、周仪婷、张馨月、刘宇涵
为更好的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环保精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苍耳营造学社进行本次有意义的社区环境改造活动。社区居民和儿童需要一个休憩和游乐花园,于是我们提出了“儿童友好社区花园”理念。我们希望我们的社区花园不仅能成为一个空间,更能升华成翰林新苑的崭新名片。它包含着对于在设计中经常被忽视的儿童群体的考虑,还响应着环保的崭新理念。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我们提出了核心的设计策略:让社区儿童携手参与到花园的设计和改造中。形成一处舒适的绿色环境,并让社区居民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调研儿童、居民的意向,我们制定了整体的设计方案既考虑了儿童的游玩环境,又考虑了作为社区的入口空间所具备的观赏性质。通过将裸露在外的空调机箱和水泥地面的重新设计,重构了社区绿地,丰富了视觉体验,同时赋予该空间以新的生命力。
▲花园平面图
地点:南宁指导老师:广西艺术学院 林雪琼/广西艺术学院 黄思成/广西艺术学院 潘振皓
华南-04小组:李重放(组长)、高晓阳、黄清燕、郑蓓、李宗桓、唐珍星
“小集乐”花园设计营造旨在于为居民修复休憩环境。项目针对城中村菜市场停车场区域的公共休憩空间,由师生团队发起“共享共建共治”行动。联合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幼儿园小朋友等成员共同进行场地修复,邀请居民从设计到营造全过程参与。采用废旧物再利用并利用艺术创作手段打造 “集乐” 共享花园,用艺术点亮城中村破损环境。同时,通过生态科普与创意手工课在社区幼儿园开展公益课堂互动,共同打造童趣环境,为社区文明、生态、和谐、有爱注入种子力量。希望通过此次营造活动,不仅让破败的环境得到修复,也使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重塑社区活力。
西南-04小组:招楚姗(组长)、郭雨彤、冯景彤、何曜彤、汪思琦、卢嘉烨、陈梦玥、梁战林、袁海英、邓碧莹
“知野绿洲”共建花园是由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汤辉团队负责设计,与广州市儿童公园联合各共建单位、属地小学以及社区居民分三期建设而成。花园建设始终秉承儿童友好和低碳环保理念,坚持鼓励儿童参与建设,让小朋友们不仅亲身参与到自己居住的花园设计建设,了解了花境植物的搭配技巧与种植方法,还与社区居民一起探索可回收、可再生材料和绿色能源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花园艺术装置和种植容器上均采用可回收玻璃瓶、物料箱和简易金属围边,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精心为周边居民和少年儿童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体验绿色生活的生态空间。营建结束后,这片绿洲更是成为了自然教育点场地,为孩子们提供了探索自然奥秘的疗愈空间,成为了他们的心灵绿洲。知野绿洲共建花园,是广州市首个儿童友好共建花园,为儿童友好理念下的共建共享花园打造提供了示范。
“半亩方塘”校园疗愈农场
多功能一体的创新型生态农园
地点:合肥指导老师:席冬亮-合肥城市学院 夏雨朦-合肥城市学院 郑艺涵-合肥城市学院
华东-20小组:陈旭(组长)、张德荣、韩林峰、王兆轩、艾飞宇、季兆阳、许俊杰、杨佳辉、艾青、邓阳光、聂照阳、刘家诚、徐晨、陈丽华
合肥城市学院“半亩方塘校园疗愈农场”是一个创新的校园生态农园。它利用学校边角料地块和楼梯间闲置空间,打造集教学实践、园艺疗愈与劳动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农园。花园采用生态可持续种植方式,采用堆肥、酵素、厚土栽培等技术,避免了化肥农药使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和土壤肥力提升。同时,花园结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园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平台,滋养了心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教学实践、园艺疗法与劳动教育的综合平台,半亩方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提升了技能水平,并通过参与菜园的日常管理和园艺活动获得学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热情。这个项目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为社区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教育和疗愈空间。
拾光漫步疗愈花园城市特殊空间的疗愈花园共建机制探索
地点:南京指导老师:南京林业大学 杨艺红 / 罗德岛设计学院 吴东辰 / 南京林业大学 陆熹
华东-01小组:李美慧(组长)、丁梓函、周钟毓、朱程艺、高卓然、支娟、马颜可卿、姚诗琪
为创造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推动“医—校—社”的深度合作,南京林业大学的林家营造团队与南京市中心医院(南京市老年病医院)团委共同发起共建项目,在南京市首家公立三级老年病医院内打造“疗愈花园”,项目旨在通过系列疗愈活动提升人文关怀,营造更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推动社会责任感的展现和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开展参与式共建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探索植物疗愈创新方式,收集整理各地区适宜种植的疗愈植物,并形成资料库;选择花园内代表性植物,开展“共绘疗愈植物科普牌”活动,用于教育和展示植物的疗愈功能。花园共建完成后,团队也关注着花园的持续更新。通过对疗愈行动的具体总结,团队成员整理并发布了疗愈花园工具包,策划并举办多场花园运维活动。与此同时,共建活动也撬动医院中的花园使用者们自发地进行运维与更新。由此,团队逐步探索城市特殊空间的疗愈花园共建机制,形成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自发合作共治方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增强社区的整体链接与凝聚力。
感谢全国各地的小组在本次全国性社区花园活动实践与研究中的参与和贡献。通过规划、设计、营造、维护和管理,各位参与者推动了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促进了社区治理的转型,体现了基层力量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活动得到了高校的大力支持,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自主营建行动。社区花园的社会修复作用已经从单一区域中心扩展到全国的自治中心,形成了一幅社会修复的宏大图景。我们坚信,我们共同播种的希望种子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和谐与美丽,善意和温暖将取代冷漠和遗忘。
在未来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和营造中,我们期待继续携手合作,共同重建附近,修复社会,改变世界,共创美好未来。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中国园林》杂志社
共同协办:《风景园林》杂志社、安徽建筑大学、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央美术学院等(以上排序根据学校首字母拼音,欢迎更多院校参与本次活动的共创)
承办单位: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优化重点实验室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四叶草堂
联合传播:gooood(谷德设计网)、mooool(木藕设计网)、ArchiDogs (筑格传媒)、园景人等
联合共创伙伴:北京葳蕤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济南园林集团景观设计有限公司、LandscapeIn-Lab、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上海市植物学会景观植物与健康专委会、同济大学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实验室-景观空间分实验中心、乌鲁木齐乌龟营造社区发展中心、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新疆艺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织微在地(昆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上排序根据机构首字母拼音)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