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alto × Tongji 阿尔托大学与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课程成果

发布时间:2025年2月8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838

在2024年秋季学期,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以下简称“国创”)迎来了阿尔托大学与同济大学联合授课的三门研究生一年级必修课程:《概念设计》、《系统创新与设计》与《面向可持续的社会技术转型》。本年度课程依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且富有挑战的学习体验。国创的同学们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课堂环境中,凭借出色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投身于每一次课程任务,探索设计的无限可能。

“设计是探索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的旅程。”在授课期间,学生们首先通过《概念设计》课程,锻炼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维(HCD, Human-centered Design),挖掘用户需求,探索创意解决方案。随后,在《系统创新与设计》中,学生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复杂问题,尝试运用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解决跨学科挑战。最后,《面向可持续的社会技术转型》课程引导大家聚焦社会愿景,思考设计如何在可持续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每门课程的授课周期为4-6周不等,课程紧凑,部分课程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具有一定挑战,但同学们都在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之下,都产出了优秀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概念设计

 

Concept Design

 

Virpi Roto

(阿尔托老师)

刘畅

(同济老师)

《概念设计》是研究生阶段接触的第一门阿尔托与同济联合的课程。本次课程以“家庭”为主题,引导同学们探索概念设计在全流程中的角色。每个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运用“Human-centered Design (HCD)”方法,从用户研究出发,设计并开发了一款针对性APP原型。

课程为期6周,同学们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亲和图分析、用户需求定义、用户画像、故事板评估与原型测试,深入理解家庭用户的需求,并与用户协作验证设计方案。最终,产生了10组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作品。

本课程帮助同学们掌握了从概念构思到原型开发的关键流程,深化了对以人为中心设计理念的理解,为后续设计实践奠定了扎实基础。

更多课堂互动照片

# 课程成果分享

01

Neighborly

小组成员:周洁  陈志舜  龚子妍  张梓萌  任宇航  吕金汶

Neighborly通过以人为本的语境研究,提供了对独居老年人痛点的洞察,如身体退化、缺乏社会联系和家庭照顾,以及无法使用新技术等,从而提出了新的设计概念和解决方案,旨在设计一款交互式软件,用于老年人群体,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Spotfam

小组成员:洪扬  王丹  徐炜一  袁亦雯  郑宇成

该组针对有两个孩子与一对夫妻的四口之家进行调研设计,发掘出此类家庭的共同需求是希望孩子能更多地锻炼和社交。Spotfam旨在通过体育活动扩大家庭的社交圈,同时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运动能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Bondoodle

小组成员:谭禹辰  李谦谦  叶钰婷  贺然  杨自强

该组同学以三代同堂家庭为主题进行调研设计,发现此类家庭的共同特征是以孩子作为联系三代的纽带。因此希望设计一款APP能够让三代人都参与进来并且增强美好时刻带来的家庭共同记忆。Bondoodle通过拼图相册的概念,让孩子绘制解锁拼图碎片,长辈和父母上传照片,共同完成拼图相册,还能定制个性化周边,让家庭美好时刻更持久定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4

Weland

小组成员:彭月儿  张雯淇  王可航  王心怡  张湲森

Weland旨在帮助儿童进行成长规划和日常教育,同时解决家长的痛点。这款应用专为拥有两个女儿的四口之家设计,尤其是那些希望平等分配资源并鼓励孩子个性发展的家长。在 Weland 中,性格各异的姐妹可以合作创建一个幻想动物岛。家长可以在应用中输入孩子的成长目标,这些目标对应不同的蛋。每当孩子完成一个目标,她就可以孵化一个动物来丰富幻想动物岛,随着任务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动物将出现在岛上,带来一段奇妙的学习与成长之旅。对于10岁左右的女孩来说,这类陪伴养成式游戏尤其吸引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刘畅老师评价

本课程成功招募了十组基础志愿家庭,以家庭为用户原型进行设计。同学们思路开阔,善于从人本主义视角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以富有想象力且实用的方式巧妙地解决问题。尽管课程时间紧凑,同学们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紧密协作,积极寻找与原型家庭具有相似性的其他志愿家庭参与其中,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有趣的设计课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同学们主动与参与家庭深入沟通,融入其中,成功打造出极具生动性的用户画像及设计产品。

此外,本项目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所涉及的问题与思考都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价值,能够有效拓展至相应的社会群体,并具备实际的应用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与老师、团队以及目标家庭之间都进行了良好且高效的沟通交流,为那些未被广泛关注或重视的人群所面临的多重困境,提供了独具人文关怀且富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系统创新与设计

 

Systemic Innovation and Design

 

Andrés Lucero

(阿尔托老师)

范斐

(同济老师)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的设计思维已难以应对复杂问题。《系统创新与设计》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推动创新实践。

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创新的核心概念与方法,学会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识别关键要素及其关系,并通过创新设计找到突破点。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同学们在多学科协作中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习如何通过可视化工具呈现系统关系,直观表达复杂问题。完成课程后,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分析复杂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在跨学科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创造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奠定基础。

更多课堂互动照片

# 课程成果分享

01

IKKOKU

小组成员:张睿敏 张佩韦 张梓萌 马玥 李思薇 陈至舜 高熙哲 滕雨洁

该组以IKKOKU——一家以科技驱动的塑形与健康中心为系统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课上学习的模型,深入分析了IKKOKU在美容行业的市场定位、品牌价值以及运营模式。研究发现,IKKOKU凭借日本先进技术与设备,结合时尚的店铺设计和非销售导向的服务模式,成功吸引了追求高效塑形的年轻女性。同时,报告探讨了其通过直营与加盟并行的扩张策略,并提出了未来在设计、营销和品牌管理方面的创新方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the Gratis

小组成员:谭禹辰 叶钰婷 李谦谦 杨自强 贺然 刘亦闻 许璐瑶 万子菁 赵沁

The Gratis是一个致力于”不花钱过周末“的非营利性组织。该组同学通过系统创新与设计工具,分析了Gratis的组织结构、价值主张、信息传播和活动模式。研究发现,该组织面临核心成员流动性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活动影响力有限等问题。报告提出了创新方案,包括优化成员激励机制、扩大受众群体、更新活动形式,并建议通过明确用户群体、加强社区合作和提升传播效率来增强组织的韧性和影响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Free-down Space

小组成员:郭行健 孙沛然 何哲述 李兆祺 王一宁 刘一驰 王思然 龚子妍 程子航

该组聚焦于“Free Down”品牌,通过对系统、品牌与社区的整合,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商业与社会创新模式。该项目探索了社区闲置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空间的运营策略,从早期的社区试点到商场合作,逐步实现了品牌IP化和商业可持续性。在实践中,该项目以创新的“Stop-Shop”模式构建了一个促进社区联结与品牌孵化的生态系统,为社会创新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范斐老师评价

“系统创新与设计”课程为不同设计专业的同学介绍了系统性创新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从“什么是系统”的讨论开始,同学们从抽象概念到具体案例,从方法框架到实证分析,从系统之外旁观者视角到思考“我作为设计师能为系统做什么”,逐步体验“系统之美”。2024年的课程安排实现了纯线下的中芬双师制,师生互动高效完成了四周密集课程。

面向可持续的社会技术转型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Tatu Marttila

(阿尔托老师)

刘洋

(同济老师)

面向可持续的社会技术转型课程是一个为期五周的关于系统创新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过渡的课程。通过独立阅读与反思论文、课堂讲座与活动,以及开展分组案例项目,从而让同学们从设计的角度理解转型理论和可持续性转型,培养在小组中执行小规模过渡实验前端的技能。

本次课程以同济校区为实践场地,研究并分析这个地点作为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确定社会和技术干预点,并构想活动。课程以跨学科协作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分别聚焦“水资源”、“食物”、“能源”、“废弃物管理”、“公共空间”、“交通运输”、“建筑”以及“生活方式”八个方向。

在课程中,同学们从研究当前状态出发,构想2050年的可持续愿景,并通过倒推的方法制定详细的转型时间表和行动路径(back-casting)。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设计出当下即可实施的小规模“针灸疗法”(Acupuncture),以推动局部变革并验证设计策略的可行性。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课程鼓励学生从微观到宏观,从当下到未来,探索如何通过设计助力社会向可持续方向转型,为复杂的全球化挑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更多课堂互动照片

# 课程成果分享

01

Transport

小组成员:林尤翔  刘一驰  任宇航  程子航  吕金汶  程诣琛  陈奕洁

该组聚焦于校园交通系统的可持续转型。以菜鸟驿站为调研主题,团队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如共享自行车过度集中、调度效率低下以及物流站点空间利用不足等。基于系统分析和利益相关者研究,团队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未来交通愿景,包括自动驾驶共享滑板车、模块化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机配送等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工作坊和可持续性评估工具,团队制定了从2024年到2050年的转型路径,旨在实现校园交通的智能化、低碳化和高效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Water

小组成员:高祎宁  许璐瑶  曾沁月  李兆祺  李佳  孙沛然  朱星樾

该组通过对同济大学校园水系统的调研,分析了当前校园水生态、水治理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水体循环不畅、水质较差、生物多样性不足以及缺乏系统性管理等。基于实地访谈和利益相关者分析,团队提出了面向2030、2040和2050年的未来愿景,包括增加水体循环、提升水质、拓展水景观范围以及引入智能监测和自动化设备等措施,旨在实现校园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与水的互动性,并推动校园社区广泛参与水生态管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Waste

小组成员:陈妍曲  孙涵妤  郝明馨  赵沁  王可航  邓雅婧

该组展示了关于废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聚焦于如何改善和创新当前的垃圾处理系统。通过结合技术与社会变革的视角,研究团队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废物(如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分类、处理及其后续资源回收利用。它提出了多种创新方案,例如从校园内到社区、再到整个城市的资源循环系统,旨在提高废物处理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该项目尤其强调了学生和员工在垃圾分类和回收中的合作,并提出了通过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垃圾分类)和社会化活动来增强公众参与。PPT还展望了未来2050年个人和社区如何能更高效地处理湿垃圾,甚至在宿舍和家庭中实现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这一切都构建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技术体系之上,逐步推动全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刘洋老师评价

2024年度《面向可持续的社会技术转型》课程圆满结束。在为期五周的学习中,我们以设计为核心视角,系统探讨了社会技术转型的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在理解复杂系统变化的同时,掌握如何通过设计推动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涵盖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两大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能力。在理论部分,我们深入研究了多层次转型视角(MLP)、转型管理理论,以及设计促进可持续行为的策略。这些理论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和干预社会技术系统的基本框架,使他们能够理解在不同社会层面上实现转型的机制与挑战。在实践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围绕校园中的具体主题,设计并开展了小型转型实验,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也让他们感受到系统设计的力量。

课程的核心之一在于项目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了包括水、能源、废弃物、公共空间、食物、建筑、生活方式、交通等在内的主题,结合校园场景开展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从最初的校园调研到愿景设定,再到工作坊策划与干预点设计,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课堂讨论、指导与反馈贯穿始终,确保了项目的理论深度与实际可行性。小组的成果展示与反思不仅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每位学生学习收获的检验。通过报告与汇报,学生们展示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方案生成的完整思考路径,体现了系统化的设计思维与协作能力。

本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可持续转型的关注,也培养了他们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在未来,教学团队计划引入更多跨学科合作与实际案例,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并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与设计技能。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与社会、社区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的设计成果能更广泛地服务于实际需求。愿大家将本课程的学习收获融入未来的实践,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学生感想

Thinking of Students

郝明馨

服务设计

阿尔托大学的这三门课程设计得极为出色,不仅目标明确、要求具体,而且内容丰富。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用户访谈与调研的专业技能,学会了如何从宏观系统视角分析商业模式,并接触到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设计模型,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设计的意义及其对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影响。此外,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促进了不同专业背景同学间的思维碰撞,让我在合作中发现了他们的诸多闪光点,激励我在学业和个人发展上不断追求卓越。这样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来自阿尔托的三位老师各自有着鲜明的风格,但一样的是一丝不苟的教学和细致入微的指导。这三门课不但为我们打牢了创新设计实践的基础,也在一个包容、温馨的环境下为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彼此了解、共同思考、充分协作的平台。

郭行健

战略

 

徐佳

环境设计

通过阿尔托三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设计的多元性和系统性。《概念设计》让我从用户需求出发,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原型;《面向可持续的社会技术转型》则让我关注到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系统创新与设计》更是提升了我的系统思维,让我学会从整体出发解决复杂问题。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还让我在跨专业合作中收获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阿尔托的三门课程,让我很好的体验到芬兰的教学方式和风格。三位老师让我们感受到清晰的教学安排和对学生学习收获的重视。还从系统、可持续的角度重新理解了设计介入的角度。

另外,在跨专业的团队合作中,同学们各有所长,大家碰撞出很多有意思的思维火花!!

彭月儿

战略

 

李兆祺

工业设计

阿尔托的三门联办课程设置各有侧重,又有相通之处,我们在跨专业组队中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实践。我也很开心遇到了温柔有趣的老师,结识了成为好朋友的队友们,收获了丰富的体验~

阿尔托的老师们会非常认真地备课,不仅有很多理论文献的补充,也会在课堂上做很多有趣的小练习,收获很多。也很开心可以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一起上课组队,大家的思维很不一样,交到了很多朋友。

孙芷萱

环境设计

 

贺然

媒体传达

阿尔托的三门课程分别从概念、系统创新和可持续社会技术转型三个不同的方面完善了我们的设计思维体系,在学习设计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阿尔托特色的教学模式对于我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十分有趣。更高兴的是我在课程中认识了很多来自各个研究方向的朋友。

这三门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设计的核心理念,还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通过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思维来推动项目的进展。

叶钰婷

战略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