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Ⅱ期末成果丨北京市“花园街区”更新营造行动设计(下)

发布时间:2025年2月11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409

近日,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Ⅱ期末评图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垂花门进行。林箐教授主持此次评图,对校外专家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并介绍本次课程内容。在各组同学汇报和专家点评后,林箐教授再次感谢专家的支持,并祝贺同学们顺利完成课程研究内容,取得优秀的成果。

课程简介

中心城区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各类资源高度密集,城市空间相对紧张,功能亟待更新。本次课程作业以“北京‘花园街区’更新营造行动设计”为题,旨在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潜力空间提出合理的空间环境更新设计和投资运营及管理措施,为北京中心城区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课程安排共分为7组,每组7-8人,选题范围在东城区。要求各组根据研究区域特点选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并从文化传承、生态系统、社会服务、经济效益等维度对片区内现有公共开放空间进行评价。形成片区内(潜在)开放空间的总体结构,明确开放空间规模及分区特点,针对结构优化、挖潜增绿、品质提升与功能复合等各项目标,提出重点建议项目清单及相关优化策略。

评图嘉宾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竹梅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兼规划研究院院长

陈靖宁

易兰规划设计院副总经理/设计总监

指导教师及课程合影

指导教师:

林箐、刘志成、王沛永、钱云、李倞、李慧

各小组成果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法华寺区

法华寺街区核心问题:北部拆迁滞留胡同区与南部割裂、居民社交空间消极、文化记忆缺失。拟以文化旅游为引,连结南北社区居民,打造融合文旅与居住的花园式街区。在东城区,将法华寺街区与历史景观串联成特色CityWalk路线,途经天桥艺术中心、天坛、龙潭湖公园等。街区内部规划两带(花园社区共享带、街区风貌展示带)、一路径(文化探访路径)、一核(历史文化核)、两组团居民共享组团和商业开放组团)。据此,将对街区内的街旁空间、公产院落及绿地进行更新改造设计。

01

 法华寺街街旁空间更新改造设计

姓名:梁馨玥

将法华寺街街旁空间打造结合居民社交、文化宣传、娱乐休闲的“社区客厅”,使其成为沟通南北社区的社交纽带、连结居民的生活休闲绿带。

02

法华寺街西段街旁广场更新设计

姓名:陈语轲

场地位于前期规划中的商业开放组团与街区风貌展示带的融合带,目标旨在打造承载片区文化、社交、商业活动的场所;更新策略侧重于对停车空间的整治、规范消防空间与空间划分。

03

体育馆西路北段更新地块设计

姓名:高千婷

沿龙须沟旧址串联东城景点,将游客从天坛经由体育馆西路北段引流至法华寺街道。由南至北,依次打造商业露天花园、树屋花园、转角花园、社区共享花园。

04

法华寺街西段街道更新改造设计

姓名:忻雨思

块位于规划中的文化探访路径,改造重点为街旁空间风貌提升和公产院落功能置换。主要通过整理现状场地,改善步行体验,增加游憩空间等措施进行街道活力提升。

05

永生巷街区更新改造设计

姓名:靳迎春

街区以公共空间的花园化为设计方向,通过增加娱乐休憩、文旅商业等各类活动空间,构建一条“教堂打卡、漫步非遗”的文化场景体验路径,展示京韵生活场景,彰显文化街道风貌。

06

旧情新巷-花园共享慢行带更新设计

姓名:赵星星

本设计从街巷老建筑出发,植入新的功能,打造花友居,民宿,咖啡厅与博物馆等活动空间,服务更多人群,同时让社区居民进行自发管理,让老胡同焕发新生机。

07

法华南里社区空间更新设计

名:张超宇

场地选取C7儿童乐园空间、C8门户广场空间、B28宠物乐园空间、B29服务驿站空间、C17体育健身广场空间五个重点地块进行详细设计,通过风貌提升、功能重塑、设施更新进行社区门户点亮,打造宠物友好、儿童玩乐、老人活动的可观、可游、可参与的家门口温馨花园。

专家点评:

该组同学细致地考虑了与居民住宅及现状建筑的衔接,建议深入探索场地现状设施的更新手法。在“文化探访”主题下,应当加强文化在街道空间的体现,将其融入细部设计。此外,还需关注非机动车停放与居民生活便利等问题,设计自管理体系,并注意不同地块之间的联通关系,通过慢行道路体系将社区空间进行整体串联,真正实现步行生活圈的打造。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景山街道片区

景山街道片区规划围绕北京中轴线和皇城根遗址公园两大轴线,提出“两轴、两区、三游线、多节点”的“景山花园共创生长计划”。通过结合历史文化传承与参与式渐进更新理念,规划了历史、艺术、花园三条主题游线,整合潜力空间与资源,推动公共空间优化与闲置区域激活。该计划旨在实现景山街道的有机更新,塑造兼具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的花园式社区。

01

碾子胡同更新设计

姓名:滕慧佳

碾子胡同定位为景山街道花园线示范段,结合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工具包模块设计,针灸式分类处理胡同内的多维度更新问题,打造面向全龄的健身运动和服务休闲枢纽空间。

02

钟鼓胡同+腊库胡同更新设计

姓名:张诗惠

钟鼓胡同和腊库胡同更新为花园线示范段,针对线路交通、绿化、游憩、立面空间存在问题,依据花园线的线路定位,营造花园+游戏、花园+休憩、花园+园艺的主题空间,展现花园里的生活场景。

03

玉河前广场及北河胡同更新设计

姓名:陈路平

玉河前的广场位于花园线和历史线的交汇处,通过设计阶梯式广场开放滨水观景空间,用模块化的树池花箱与座椅组合围合出展示广场,场地两侧的胡同将结合围墙改造,实现休憩、临时停车和文化展示功能,打造古今文化交融的休闲空间。

04

皇城根遗址公园南侧广场更新设计

姓名:明玥

以历史展览为主功能,补足设施与装置,增加林荫下空间的设计,开展多主题微展览,并置入、漂流模块化设施,打造一处连接历史文脉记忆与花园生活的时光绿廊。

05

大取灯胡同更新设计

姓名:董凌波

大取灯胡同西接皇城根遗址公园,东接美术馆后街,胡同沿线长约205m。争对现状问题对大取灯胡同进行更新设计,在改善现状停车混乱、设施更新的基础上,营造胡同里的“聚会厅”,打造胡同展示面。

06

小细管胡同更新设计

姓名:庞忻遥

小细管胡同属“花园线”规划游线内,设计延续胡同现有“生活记忆”微更新主题,更新社区小广场,增加4处小型活动场地,沿线置入生活服务、文化展示等模块,以提升胡同的邻里交往及服务展示功能。

07

佰舍广场更新设计方案

姓名:董一瑾

佰舍商场更新设计方案,旨在利用空间现状打造文化创意引导的游客艺术体验与居民创意生活空间,打造流动市集,聚集街区人气,做街区艺术的整体规划提升。

专家点评:

在胡同区域进行设计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通过工具包体系进行设计处理的思路创新且具有可行性。模块化规划有效地确保了设计语言的一致与统一。然而,在个人设计部分的深化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与“花园城市”理念的联系,回应规划阶段提出的生长轴概念、分区定位及游线布局。此外,部分设计细节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东直门片区

针对东直门内片区存在的绿色空间利用率低和文化感知度不足的问题,提出“市井花园居,古仓新聚场”的定位。以民安小区和海运仓小区的社区公园为核心,通过功能提升和空间整治,培养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邻里互助精神,打造花园式居住环境,并将传统粮仓转变为现代精神粮仓。以北新仓东侧综合体为枢纽,结合南馆公园,通过空间营造和文化业态植入,打造生动的市井生活场景,实现从物质存储到新兴文化发生器的转变。

01

海运仓社区公园更新设计

姓名:孔涵闻

通过更新设计,消解场地内复杂的高差并去除徒有形式的文化景观,新增便于使用的文化设施与活动空间;保留场地内古树及大乔木,确保场地内所有树木高程不变;打造树仓记忆之径,耦合古树保护策略与粮仓文化策略。

02

海运仓社区庭院空间更新设计

姓名:王子悦

为胡同回迁社区提出了一套社区花园多方共建机制。针对停车、花坛、植被、废弃杂物等诸多共性问题,提出一套整体的更新策略作为工具包。将十个庭院分类选出三个作为试点按园艺、零废、休闲三大主题进行方案设计。

03

簋街北街更新设计

姓名:王佩豪

方案旨在解决底商高差过大与场地车位不足的问题,下挖1.5m,增加114个下沉式停车位,以屋顶花园的形式设计与底商标高齐平的停车场顶板空间,并使用坡道、剧场等元素构建了连续的无障碍通行体系。

04

簋街南街更新设计

姓名:施昊天

通过解决现状交通、高差、广场利用和绿化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优化街区步行体验,将簋街南街打造为集美食名片、业态聚场、古仓新居、城市客厅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生活场景。

05

东二环核心商业区北部更新设计

姓名:李浩然

通过对公园现状测绘及需求分析,发现场地种植良好但休憩活动空间及设施不足,居民日常对场地使用频率不高,针对以上优势和问题,保留乔木,划分游憩活动空间为周围居民提供更可用、可玩的空间。

06

东二环核心商业区更新设计

姓名:朱茵

通过对东二环核心商业区进行测绘,梳理对不同建筑前绿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处理,解决商业广场停车、休憩、文化展示及绿地内部交通等方面问题,打造场景丰富的绿色聚场,满足游客及工作人群的日常需求。

07

中国中医科学院绿地更新设计

姓名:张嘎尘

中国中医科学院内核心绿地定位为满足研究院师生学习生活的静思休憩场所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同时提供给部分老人、患者一处疗愈花园。策略上,西侧地块为露天博物馆场景,结合特色展墙、阳生草药园和疗愈剧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东侧地块保留了现状良好的乔木,延续了林下空间的静谧氛围,结合边界打造了特色景墙和趣味装置,服务于校内师生和周边居民。

专家点评:

该组同学在对现场进行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在提升街道品质、停车问题、古树保护与利用、延续场地文化、回应居民花园生活需求等方面有着较深入的思考和合理的设计回应。其中,通过下挖停车场结合微地形等方式解决簋街停车问题的思路有着一定的创新性,同时,该组的图纸表达也较为清晰、美观。后续建议将非机动车纳入交通体系,深化城市慢行系统,并将立体绿化融入设计,以更契合“花园式街区”的主题。同时可进一步延伸场地功能,辐射更大范围,以提升场地整体影响力。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