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Ⅱ期末成果丨北京市“花园街区”更新营造行动设计(上)

发布时间:2025年2月11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659

近日,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Ⅱ期末评图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垂花门进行。林箐教授主持此次评图,对校外专家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并介绍本次课程内容。在各组同学汇报和专家点评后,林箐教授再次感谢专家的支持,并祝贺同学们顺利完成课程研究内容,取得优秀的成果。

课程简介

中心城区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各类资源高度密集,城市空间相对紧张,功能亟待更新。本次课程作业以“北京‘花园街区’更新营造行动设计”为题,旨在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择合适的潜力空间提出合理的空间环境更新设计和投资运营及管理措施,为北京中心城区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课程安排共分为7组,每组7-8人,选题范围在东城区。要求各组根据研究区域特点选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并从文化传承、生态系统、社会服务、经济效益等维度对片区内现有公共开放空间进行评价。形成片区内(潜在)开放空间的总体结构,明确开放空间规模及分区特点,针对结构优化、挖潜增绿、品质提升与功能复合等各项目标,提出重点建议项目清单及相关优化策略。

评图嘉宾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竹梅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兼规划研究院院长

陈靖宁

易兰规划设计院副总经理/设计总监

指导教师及课程合影

指导教师:

林箐、刘志成、王沛永、钱云、李倞、李慧

各小组成果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交道口片区

交道口片区以“连通历史文脉、共享花园街区”为规划方向。整体通过疏解、提质、增加、开放、连接五个更新要点。以见缝插绿、疏解交通、功能优化的方式来建设花园街道;以风貌修复和推进开放使用来活化历史建筑;打造街巷画廊、林荫道路和花景街道串联街区游线,最后以文化为主导发展多项活动运营模式,推动片区花园城市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01

褶皱中的善友亲邻:东旺胡同东段景观提升

姓名:易行健

东旺胡同在特色风貌街巷规划中,规划定位为传统居住风貌街巷+传统胡同,属于交道口片区是花景街道主题游线,承载居民生活记忆,打造胡同生活美学。通过场地街巷风貌提升、交通疏解、绿化种植优化三方面对场地进行微小干预,形成符合“花园城市”的更新机制。打造具有自然和文化特色、具有丰富空间类型和功能、具有记忆沉淀和归属感、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02

褶皱中的艺路生花:花梗胡同景观提升

姓名:张艺菲

花梗胡同经过花针、花枝等四次与“花”有关的更名,具有悠久历史,同时这里也是民间画师的写生聚集地,有一定景观基础,因而结合场地“花”文化与艺术的特色,打造居民共创的多彩花园场景。在场地北部设立木框架和铁丝网组合的挂墙;选取胡同的卫生间拐角墙灰空间打造微小花;写生聚集处围绕乔木布置艺术化可移动家具;在胡同狭小的空间设置花架,花架上垂挂各种攀援植物;组织居民进行自发园艺活动,清理堆积杂物,打造特色门口空间;最后考虑将非保护建筑的胡同23号改造为社区活动中心“花梗客厅”增强胡同街坊凝聚力。

03

府学胡同小学周边景观提升设计

姓名:王汐灵

场地位于府学胡同西侧入口与交道口南大街交汇处的场地,长150米、面积0.2公顷,面临停车难等问题。为改善公共空间,从文化传承与儿童友好出发,打造景观、建地下停车场、拓宽等候区。

04

褶皱中的居游共存:

香饵胡同东段景观提升设计

姓名:黄思颖

作为场地中最宽的一条东西向林荫胡同,香饵胡同历史悠久,风貌独特。为解决现状居游互斥的问题,策略从“四有”出发,以求实现“凸显场地文化魅力,疏解优化现状道路,增绿添彩优化环境,保障居民日常需求”共四个方面的提升。

05

褶皱中的胡同生活:中剪子巷生活空间重塑

姓名:李振生

在进行剪子巷更新设计时,结合历史与现状,重构场所的日常生活性、地域原真性、社会体验性。既能保护其历史文化特色,又能融入现代社区需求。

06

褶皱中的北平往事:

清陆军部海军部旧址更新设计

姓名:朱艾娜

清陆军部海军部旧址定位为街道重要文化展示点位,分为文化焕活、科普聚集、活力复现三大板块。整体依托场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花园与科普博物馆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园区。

07

褶皱中的历史花园:孙中山行馆景观提升

姓名:张瑾宜

行馆作为孙中山逝世纪念地,对近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案采取历史为基、花园为底、文化引领、共建共享四大策略,打造历史与活力并存的名人主题纪念园。

08

褶皱中的绿意盎然:

志和宅(北京市文物局)景观提升

姓名:许诗雨

北京市文物局预计在2030年完成疏解,志和宅目前建筑保存良好,总体院落空间保存良好。古典园林与现代办公氛围融合较好、景观效果良好。方案参考多个北京市内保留的私家园林,进行古典园林修复,同时结合北京市文物局的历史进行展陈设计对外开放。南北两侧整理出公共绿地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

专家点评

本更新设计方案展示了对历史建筑等文化要素保护与现代需求平衡的良好理解。方案中的功能分区和游线组织清晰合理,为访客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建议进一步细化无障碍设施和夜间灯光系统等方面的设计,确保所有人群都能方便使用。总体而言,体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思维,具有较高的完成度和实际应用潜力。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北京站片区

北京站片区定位为展现首都花园城市风貌的首站,分为地标重塑、历史文化焕活、人群活力集聚三大板块。策略上,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展示与活力汇聚的多元空间;优化绿地与慢行系统,规划绿色生态网络;以明城墙遗址公园、历史胡同为核心,打造特色游线;植入创意市集、主题展览等业态,塑造活力共生的花园家园。

01

北京站前广场更新设计

姓名:胡昊纯

北京站前广场更新设计旨在提升步行体验、增加绿色空间、完善休憩设施及强化文化展示。设计方案增设功能设施等,融入绿化与文化元素,优化夜间照明,打造了花园式候车客厅。

02

北京站前街更新设计

姓名:岳松芊

北京站前街更新设计旨在打造舒适漫游空间,通过优化步行区域、改善绿化条件、统一文化元素,来综合提升街道氛围。设计包括细部的铺装、绿化、及休憩设施、文化设施等的更新设计等。

03

明城墙遗址东段北部地块更新设计

姓名:刘楚津

设计地块约2公顷,分析出更新需求为吸引力提升和城墙文化凸显,设计从明城墙焕活和绿地更新入手,对场地、设施、出入口等再设计,在激活绿地的基础上加强对明城墙遗址这个重要历史文化源的展示。

04

明城墙遗址东段南部地块更新设计

姓名:尚泽林

更新设计以新旧交织、首都形象为抓手,将场地更新打造为“穿越古今”的门户花园。设计亮点为在城墙遗址延长线上增设的钢结构框架体系,对明城墙遗址进行现代化的演绎。

05

明城墙遗址南段更新设计

姓名:常云

该设计通过分析场地的历史变迁,根据铁路的旧址重新设计路网,并以城墙为中心,其上设置城墙游览步道,并设置城墙漫游带,设施文化带,边界共享带,通过文化互动,边界开发,活动运营的策略,打造文化焕新生的城墙遗址公园。

06

古观象台遗址区绿地更新设计

姓名:罗至柔

场地位于北京站片区东北侧,串接建国门大街绿地与明城墙东段绿地,面积14722平方米。保留原有主体结构不变,通过铺装的改造、设施的更新、植物的增加,强化游览的导向性,提升总体的舒适性。

07

建国门内大街南侧更新设计

姓名:高嘉仪

建国门大街片区位于长安街东侧。位于联通古今富有历史意义的通廊,并兼具重要交通枢纽功能。设计围绕其特殊定位和周围历史遗迹与商业空间展示首都历史文化活力风貌。

08

北京站西街更新设计

姓名:卢晴宇

本设计位于北京站西街,红线面积3ha,致力于打造北京站片区吸引人群再汇聚的活力街道,全面挖掘和整合街道功能,通过“优化交通流线”“重塑道路两侧风貌”“提升绿色空间品质”三大策略,打造展示北京现代与文化风貌的街道样板。

专家点评: 

北京站前广场设计应更注重集散安全,易于实施。站前街细部的设计处理的较为全面,但缺乏宏观层面对“氛围”的整体规划。明城墙东段两处,北侧设计较完整,但廊架可以与南侧整体考量。南侧历史遗迹转译值得肯定,效果可以进一步提升。明城墙南段在城墙上设置步道较为创新,但其下路网需要考虑原本的道路体系。古观象台的方案对整体结构调整较小,改造前后对比可以更明确清晰。北京站西街的设计方案非常完整,在特色挖掘方面仍需努力。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共建老城中的“花园胡同”

依托于传统的胡同街巷空间肌理,致力在保留老北京独特历史韵味的同时,通过更新消极闭塞的公共空间,注入活力多元的运营模式,从“社区生活、文化焕活、产业激活”三个目标出发,鼓励居民参与共建花园型胡同生活体,打造一座展示北京特色风貌的胡同宜居宜游花园。

01

东四六条小花园设计

姓名:莫恩

花园内引入多样化的植物和树木,优化绿化景观,设置不同风格的休息区,并规划专门的锻炼区域,将遮挡视线的电气设备移至花园附近的位置以改善场地功能。

02

南板桥更新设计

姓名:陆滋雨

 该街道通过胡同不停车、路面更新、建筑立面改造等,打造“国风静巷”精品胡同,同时与周边传统故居ip联合,打造city walk名人文化静巷。

03

东四三条东段更新设计

姓名:刘佳琦

设计通过突出主题特色、优化功能业态、梳理慢行交通、保护古树风貌四条策略,在东四三条东段打造一处“槐树生活花园”服务中心,和一段槐荫文化示范胡同。

04

流水巷更新设计

姓名:徐湛

设计定位为强化胡同生活氛围、丰富步行游览体验和增补街巷绿色空间,打造一条步行处处见风景的精品胡同。通过胡同空间整合、胡同功能整合和花园院落改造等策略,见缝插绿,打造多处居民游客共建和体验的社区花园。

05

东四五条口袋公园更新设计

姓名:严瀚泽

设计借鉴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居住模式,通过一条横贯南北的共享长廊,在小微花园中高效划分出六大不同功能的主题院落,以功能复合化手段营建一处充满活力的共生花园。

06

车郡王府院落更新设计

姓名:田瑶

车郡王府院落更新深入挖掘其历史发展脉络中的特色亮点,在充分尊重并延续街区原有胡同肌理的前提下,采取“院落腾退清理、院落风貌重塑、院落功能重置”三大更新主题策略,意在再现王府昔日风貌,激活街区历史风采。

07

东四石板桥胡同更新改造

姓名:沈梦晗

设计总体规划是将“家”的功能打散插入到胡同合适的位置里,尽可能满足儿童及老年的共同需求,旨在通过绿色植物和自然元素的融入,为居民提供一种疗愈和放松的环境。

08

东四六条生活服务中心改造设计

姓名:余飞扬

梳理场地机理,开拓地下空间,结合现代与传统,打造集生活服务、休闲娱 乐、日常消费为一体 的胡同生活中心。

专家点评:

设计对胡同居民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调研,充分吸取社区参与的经验智慧,重点围绕居民生活需求与游客体验进行社区更新,改善了当前街巷胡同文保众多但缺乏游览亮点的现状。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设计区域有独到理解,结合了胡同文化,但设计深度还有所欠缺,有待深化。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262667 262667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安德里片区

安德里片区以特色节点做为重要触媒,结合整体用地功能布局,对城市界面进行不同定义,以三大骨架进行整体串联支撑,将场地内外的公园纳入城市绿地网络,完善场地内慢行体系,整合潜力空间,重点对公共空间、文化场景进行打造,以文化景观、共享活力重新定义城市界面,提升片区整体活力,从点线面三个角度,以“激发、链接、缝合”的思路深化策略,最大化发挥触媒效应。

01

安定门外大街更新设计

姓名:王佳璇

安定门外大街作为以焕发城市活力为主要特色的花园生活街区,分为市井生活、文创体验、旅者休憩三大板块,以城市客厅为更新概念,架起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的桥梁。

02

北二环绿道更新设计

姓名:田艾芃

北二环绿道更新设计定位为延续二环绿道的整体风貌的城市绿带,以重塑部分城市节点与北二环绿道链接处为出发点,削减滨河绿道和城市的边界,打造便于居民进入的城市慢行体系。

03

安德里北街

及青年湖公园北界面更新设计

姓名:孙薇阳

安德里北街更新,以“绿色宜人的花园式街区”“儿童友好的生活化街区”为目标,确立了界面整合,安全舒适;园街交融,共享开放;点位挖掘,激发活力三大策略。

04

青年湖公园东界面

及入口空间更新设计

姓名:李宣譞

本次更新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开放、融合、服务全龄的绿色共享空间门户,用绿色空间街接生活内容,并以文化展墙、植物景观过渡新边界。地块面积约3.2ha。地块分为激活共享区、鲜活运营区、焕活参与区三个功能分区,以休憩客厅、芳香花境、萌芽乐园、茶咖驿站触媒公园边界,通过运营湖边市集、学校共享站衔接居民的生活,进而带动整个片区。

05

地兴居二巷更新设计

姓名:赵婉吟

本次设计以“人车分流、骑行友好、文化与生态共融”为原则,将地兴居二巷划分为北部通车区与南部步行区,满足通行与休闲需求。设计融入文化展墙、科普浮雕、条石草坪、条石花境、树荫广场、阳光草坪六大节点。整体设计通过精细化改造,结合文化展示与绿色生态景观,营造安全、舒适、活力的街道环境,提升居民与游客的日常体验与归属感。

06

青年湖公园南部界面更新设计

姓名:曾子航

该片区采用了“公园溶解”概念,旨在解决公园与社区空间分割生硬,内部缺乏活力的问题。通过将公园融入城市功能、淡化公园边界,开放空间场地,实现园向城市延伸、扩展、融合。

07

安德城市森林公园更新设计

姓名:李栗宇

安德城市森林公园改造内容以提升社区功能为核心,融入宠物服务与自然科普教育功能。通过“点—线—面”多层次设计策略,解决场地现存问题,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一处集科普教育、宠物活动、社区交流、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社区休闲公园。

08

青年湖东里社区

及公园东界面更新设计

姓名:王润芝

地块更新定位为多功能融合的公园-社区-小学共享空间,针对前期分析出的停车、割裂、养老三大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同时结合上位针灸触媒理论,通过现状边界区域激活来增强区域“经络”连接,最终实现单一节点向全区域覆盖。

专家点评:

聚焦场地内现状问题加强对场地内现状公园的更新设计,对于青年湖公园全龄友好型公园的更新设计可以进行进一步深入,想法可以更加大胆,思考如何让公园更好的渗透入周围的社区空间,促进安德森林公园和环北二环绿道的融合更新,场地内学校分布较多,要更多注重学生出行需求,结合公园更新,实现资源引导。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