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23级园林班建筑设计BI评图报道与作业展示

发布时间:2025年2月13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829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23级园林班《建筑设计BI》课程终期评图于学研中心A座垂花门中庭成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4位建筑领域知名的学者与建筑师,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点评。

0d47a1 3fc357; box-sizing: border-box;">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评图嘉宾

胡映东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铁雷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唐勇

原本营造 创始合伙人

徐杰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七分院二所 所长

课程信息

课程题目

《建筑设计BI》公园小筑建筑设计

上课班级

园林23级1-6班

课程学期

二年级上

授课老师

任莅棣,马宝建,曾洪立,秦 岩

郦大方,郑小东,刘利刚,段 威

张若诗,丁立南,翟玉琨,陈晓东

 课题介绍

选择北京奥森公园内五块场地中的任一地块进行公园小筑的设计。功能可选休息站、电瓶车站或根据调研自行定义。总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左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程序和方法,了解建筑结合自然环境的各种途径及手段,能够设计简单的建筑和园林构筑物,树立起建筑的结构、构造意识,形成功能、技术、环境、文化等方面综合统一的概念。

场地位置示意图

作业展示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园林231班

1

设计名称:且徐行

作者:高亦芃

设计说明:“且徐行”的设计以行走为特色,使用者从地面直接走到一层楼顶以观湖景,一边行走一边体验。设计灵感来源于苏轼的《定风波》。我希望在北京这座快节奏的都市,有一个地方去慢下来,在一个疲惫的午后或是清晨,在穿林打叶的雨声中,你且徐行,莫怕,一路向上走进风景深处,看到山头斜照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以我的设计让使用者一边走,一边体验从隐逸到开阔的感觉,从穿林打叶到斜照相迎。同时保留湖畔原有野生植物,最大程度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下沉部分通过室外楼梯与地面相连,构成完整的行走动线。

评委点评:总体来讲是一个有自己理念的完整的设计。设计时需要认识到场地的独特性,对场地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做真正针对场地需求的实用的设计。要学会做减法,更简洁。可以加强建筑和景观的联系以增强体验感。具体设计位于景区中,小面积的建筑应起到体验环境的工具的作用,建筑本身起点景作用。

2

设计名称:且停亭

作者:吴渝涵

设计说明:“且停亭”设计灵感来源于落日时波光粼粼的湖面,是由模块单元构成庭院式布局的建筑。建筑主体采用大量玻璃和柱子,形成较为通透敞亮的空间,便于游客进行浏览赏景。楼梯、座椅、家具等也与模块相呼应。

评委点评:建筑看起来很轻盈,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丰富的空间。可以看看妹岛和世的案例,考虑如何让空间去传达湖面波光粼粼的感觉,而不是用平面形态去表现。另外,还应该思考,这个场地本身是否真的需要再去添加建筑?这样会不会破坏它本身的美感?

3

设计名称:合逸空间

作者:伦诗晴

设计说明:“合逸空间”位于课程指定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第五个场地。设计旨在融合奥森自然氛围,增加场地趣味性及美观度,以此来吸引游人休憩游赏。以“同求逸处和其韵,异存雅间容乃章”为设计理念,以奥运五环为原型,单体1为室内售货营业部分、单体2为露天剧场、单体3和4户外廊架、单体5为下沉空间,容纳不同的元素与功能,但单体1与单体2以室外楼梯嵌合、单体3与单体4和单体5以水幕嵌合,且五个单体合而为一,融于自然之中,表达心心相印的和谐氛围。

评委点评:本设计方案多从趣味性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场地本身,应自场地本身出发后增加一定趣味性;设计方案以融合自然为目标,那么首要问题就是减少硬质铺地以达到与自然更好的融合增加不同角度的;此设计中五环相合每个空间都有每个空间吸引人的点,但问题在于其中并没有主次关系,如果能保留一个让人在其中可以完全静下心来感受震撼的点位,其他空间与其形成对比就更好了。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园林232班

1

设计名称::紫藤水阁

作者:缪誉

设计说明:“紫藤水阁”坐落于奥森公园南园北侧绿道旁,依水而建,是一处与自然相融的现代休闲之所。其设计遵循可持续理念,现代简约风搭配生态友好元素,别具一格。周边环绕紫藤等绿植,既扮靓景致,又能遮荫降温,降低空调使用率。外观巧用简洁线条与几何形状,摒弃繁杂装饰,在凸显空间功能性与开放性的同时,大面积玻璃窗与天窗的运用,让室内尽享自然光,大大削减能源消耗。室内外空间布局灵动,露台、阳台与开放式室内区域相互衔接,人们可随心穿梭,惬意交流,在此放松身心,尽情饱览自然美景,畅享悠然时光。

评委点评:整体完成度不错,从场地调研到设计完成,各环节有序,展现出专业素养,这份对建筑设计的热情值得肯定。但以更高标准看,细节有待打磨。场地调研收集了数据,可像四季风速、湿度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仅浅尝辄止,难以为设计供强支撑。建筑内部装饰简陋,墙面地面材质搭配随意,缺质感与色彩协调;功能区间少过渡空间,使用感生硬。设计理念阐述也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2

设计名称:彩屿

作者:徐嘉莹

设计说明:“彩屿”旨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休憩空间。两层结构的彩屿,大面积的玻璃窗和开放式设计巧妙地将户外的自然光线和美景引入室内,使得室内外的界限变得模糊,仿佛整个建筑都在与自然进行着一场亲密无间的对话。

评委点评:部分悬臂结构(如突出的平台或上层建筑)在受力上较为复杂,需要特别注意其支撑和加固。户外平台和楼梯较多,在雨天可能会出现积水问题。需要考虑设计有效的排水系统,确保雨天时使用者的安全和便利。

3

设计名称:憩望

作者:李乐平

设计说明:“憩望”——憩倚芳林,静赏山川入画;望临秀水,闲观云影成诗。建筑整体设计为“R”形——既为“Rest”、“Relax”,又为“Run”;既是跑者的休息站,又是休憩眺望的“林中花园”。同时,建筑主体为可以向上攀爬的花架,花架顶端与售货区的楼顶相接,形成小型屋顶花园平台,平台上可继续攀登,达到二层观望平台。既可以供旅客休憩,又提供了良好的观赏价值,陶冶心情。

评委点评:异形体,空间序列与伸展性比较好,但局部连接可以更流畅一些,比如将台阶改为坡道,让旅客身临其中,可以不知不觉的进入到下一个模块当中,体验感更强。同时,建筑设计过于复杂,室内、楼层高度等可以简单一点,建议以后的设计往规则式的变化发展。

4

设计名称:叶律

作者:张颐然

设计说明:“叶律”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命律动的理念,目标是设计一处集观景、游憩与货品售卖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小筑,满足多种人群需求。采用概念化的龟背竹叶片作为单体建筑的设计入手点,嵌套了木质的亲水平台和板材的大面积铺装,底部为应对夏季(雨季)奥海水位的上升设置了支撑柱进行抬高,景观树种采用华北常见的榆叶梅和山桃,在原有植物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季相变化,在建筑主体周边形成高低错落的季节性立面景观。

评委点评:形式比较独特取巧,方案完整,但是方案中的在地分析较弱,一笔带过,不够深入。一个建筑的场所性和特异性来自于设计者对于人群需求的理解和共情,过于注重形式会导致设计失去灵魂和实际价值,希望在后续的作品中注意进行更加细致的场所调研和受众分析。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园林233班

1

设计名称:漫步者

作者:张润韬

设计说明:建筑整体参考柯布西耶的漫步空间理论,结合奥林匹克精神的运动主题,取名“漫步者”。为营造建筑 、环境、人三者相互渗透的关系,借鉴园林框景手法,在楼梯和二层休息平台设框取景,一二层运动游廊与其他作材质区分,并形成路径循环,呼应奥林匹克运动不止的主旨,参考柯布西耶的长水平方向作短竖直划分的手法。

评委点评:1.主题概念选择不错,内部构造精细;2.要注重场地分析细节化,建筑为环境而生的独一性要体现;3.应抓住一个核心一直进行下去,让建筑给环境点题;4.太强调内部构造,可以更深化外部漫游的概念。

2

设计名称:交织与徘徊

作者:李瑜

设计说明:圆形廊架与圆形露台相呼应,楼梯盘旋而上形成“交织”的概念,靠近湖区一侧,满足赏景的需求。靠近道路的东北角藏匿一个小型密闭空间,用作人群的停留聚集,形成“徘徊”的概念。主体廊架部分通过不同大小和位置的圆形切割成流线状,中间挖入一个小型室内花园,实现内外景色的交互,形成不同的游览路线。

评委点评:1.概念生成比较完善,主题比较明确;2.游览者空间的感受可以加强,初学时可以学习采用直线塑造空间形态;3.楼梯部分可以考虑改成斜坡,增强建筑的延展性;4.可以选一个最能打动人的场景或角度来展示最终设计效果。

3

设计名称:翠林·心憩——三角木屋

作者:黄晓薇

设计说明:选址位于草坪西南角口袋状树木围合处,避免了破坏大草坪上游人的户外活动场地,希望在翠林深处打造一个宁静、舒适的休息空间。以三角形作为原始的建筑语言构建三角木屋,设计中注重空间的开敞性和流动性,使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于木屋两侧掀起木板,从而形成开敞观景休息平台。木屋结构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临近路口处为三角结构的封闭室内空间,靠近湖泊处为三角结构的廊架。

评委点评:1.建筑前的木台基的设计意识好;2.选址不破坏大草坪的活动空间的切入点好,但建筑与这个切入点的联系不够紧密;3.建筑内部的三角形语言没有与外部统一,还需要细化;4.效果图需要多增加室内视点的透视图;5.需要强化场地与目标点的关系,要有打动人的瞬间,设计要有重点。

4

设计名称:轴

作者:刘皓月

设计说明:“轴”以“休息”为主要功能,放置于原点,从原点伸发xyz三轴,形成三维坐标系的空间数轴,在xyz轴三个方向延伸体块,并进行拉伸切割变形,形成建筑外形,并加上丰富的片墙引导视线与路线,增加框景的趣味性。设置休息的灰空间、二层平台以及观景台,可观仰山和奥海。一层的立方体体块与二、三层弧形体块相互交错嵌合,并非同一个轴,但紧密相连。建筑的整体形态延伸于轴,建筑的功能和流线回归于轴,传达理性、安全感、规划感。

评委点评:1.主题概念有意思,打破团状的建筑形式,向各个方向伸展;2.形式丰富,效仿美国设计师用碎片化的手法表现张力;3.应当注意内部的材质问题,在户外放置座椅的材质与种类;4.考虑无障碍设计与全体人群,如:幽闭恐惧症人群可能不会走进建筑内部。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园林234班

1

设计名称:栖林拾趣

作者:郭珈

设计说明:这座咖啡厅选址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旨在以简约优雅的设计语言融入自然,成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驿站。设计的核心理念在于“轻盈与通透”,通过半开放式的空间布局,模糊室内与室外的界限,让建筑如同树荫一般自然地生长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建筑的线条简洁有力,采用玻璃、石材及金属框架等自然质感的材料,使其在视觉上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室外灰空间的延展设计以“留白”为主,创造出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绿意空间,适合来访者小憩、社交或静心独处。室内区域则以功能性为主,提供温暖舒适的休息氛围。设计强调光与影的互动,在自然光线的渗透中营造出时而宁静、时而灵动的环境,使人们能够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回归自然本真。

评委点评:奥森咖啡厅的设计整体展现了对场地环境与人群需求的深入思考与回应。设计在空间布局上较好地考虑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通过细致的人群分析,体现了设计对使用者行为模式的关注和适配。同时,设计效果图的表现以室内视角为主,突出了基于人的实际使用感受的空间体验,增强了设计的说服力。第一张总图从整体场地关系出发,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清晰呈现,表达了建筑在自然场地中的恰当定位与融合关系。然而,设计在室内外空间的融合上仍有提升空间,可进一步强化建筑与外部自然环境的渗透与对话,使其更加贴合场地的开放特性。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在表现手法上选择了简约化的表达方式,这种克制且清晰的手法展现了设计者的自信与成熟,突破了学生阶段常见的繁复表达,呈现出独特的设计语言和思路。整体而言,设计简约而不失深度,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充分体现了对功能性与场地性的平衡把握。

2

设计名称:林影叠翠

作者:黄诗雅

设计说明:设计首先以一条向上翘起的曲线为基本型,围绕圆心中点进行旋转。接着以该曲面为基本形,对曲面进行等比例的放大,并以圆心为重点,沿该曲面的角度旋转。接着所有曲面由逆时针逐级增高。为了保持简筑的整洁与干净,设计井旋转了四片曲面,并将最后一片曲面的旋转角度增大,形成一整片廊架,满足人群的休憩娱乐功能。在最低两片曲面中,取交界部分增加木板,形成墙壁围合,形成封闭的室内空间,最后加上廊下座椅、中心花坛等。为了使空间结构更具有趣味性,我在建筑的西侧以及东侧选取了三个圆柱变成木板结构,增加了空间的变化,并在西侧增加格栅,使空间疏密有致。

评委点评:地面可以整体抬升一点,可设置楼梯抬升地形。建筑可以随顶棚的逐级增高也随之逐级增高,使顶棚高差更明显。建筑可以更临水,和水面结合更好。

3

设计名称:赴野

作者:叶巧诺

设计说明:基于场地野餐功能和“天幕”为灵感,以奥森公园三号场地为基地,计划设计一个可以供给较大休息平台的室外空间。在带着希望人们可以通过该建筑形态的自由而唤起奔赴田野休息的欲望为目的,结合功能和预想效果,形成了我的小筑设计“赴野”。

评委点评:应该再进行更加细致的场地调研,建筑设计有些脱离场地,对于建筑的结构或许应该更加深入的思考一些,建筑两侧的柱子可以中空,具有室内功能,比如厕所、换衣室。

4

设计名称:森林公园小筑建筑设计

作者:李卓凡(材料学院木材科学与工程23级)

设计说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为出发,尊重场地的原有景观要素,顺应公园周围建筑的转译传统元素的设计手法,企图为城市中劳碌的人们营造一处隐于林间的休憩驿站。建筑选址面向奥海,背靠森林,顺应湖岸曲线并避让原有松树,形体错动形成前庭,采用借景与框景的手法将自然巧妙地融入建筑。在设计中,通过屏、敞、隔、分的空间手法,利用虚实界面与景墙的巧妙布局,营造立面的对比。东侧以落地窗引水入景,并用景墙围合出私密空间,南侧通过低矮景墙围合自然与通透的室内空间形成对比,西侧则以框景、对景近借古松、远借都市,让建筑成为大自然的“取景器”。结构上采用轻质木构,模糊建筑与自然的气候边界,保护场地生态。功能组织以“直与动”和“曲与静”的流线整合,让游客在探索曲折有趣的空间时体验自然的宁静与诗意。

评委点评:关注坡屋面的自由落水与景墙后的植物的关系。同时,南侧坡屋面的挑檐多挑一点可以有机会不做玻璃窗,直接自由通风,更符合低碳设计理念,也满足避免木构因雨水等造成的腐蚀和损坏的需求。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园林235班

1

设计名称:行止间

作者:王梦晗

设计说明:本公园建筑小品设计旨在融合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荒废地充分利,创造一个为人服务、融于自然又富有艺术气息的空间。选用环保、耐候性强的自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其质朴的质感还能随时间流逝展现出独特的岁月痕迹,增添小品的历史韵味。设计上强调形态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其屋顶采用流线型设计,既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功能,又增添了空间的灵动性。

评委点评:整体更加考虑了周围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前期场地分析比较细致。设计想法具有诗意但整体设计过于简约,希望能将周边植物种植考虑进去,将设计想法与实际更好地串联。

2

设计名称:千山万水

作者:沈孙源

设计说明:驿站名为“千山万水”。这一主题一方面源于自然山水元素,另一方面源于奥运主题曲之一“千山万水”。设计目标是设计一个供人休息停留、观景放松、便于通行的休息站。 休息站包含营业室、储藏室、廊下空间(设有座椅)、观景平台。在满足以上需求的基础上,增强建筑的趣味性,因此设计了曲折形灯带连接原有主路和建筑,在狭长地带的路口处吸引人的注意。同时,使建筑屋顶呈“山”字走势,富有变化。寒来暑往,日夜更迭。万籁生山,一星在水。“千山万水”驿站于此提供水一般的温柔安抚与山一般的坚实依靠。

评委点评:行为设计的科普功能很有兴趣,同时也提出建筑应当满足多年龄段人群需求。

3

设计名称:翼间寻趣

作者:魏思媛

设计说明:本设计旨在为跑者、儿童等人群提供休憩、补充能量的场所,本设计充分考虑人群需求与观果条件。生态和谐: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和谐理念,以“鸟”为原型,将廊架部分抽象羽翼的形式。儿童友好:通过人群分析,得出来此地的儿童群体占大多数,遂结合儿童友好型理念,建立驿站与活动相统一的建筑

评委点评:在功能与结构方面,一个设计不仅需要美观,更重要的是他的实用性;同时也要警惕老少皆宜的做法,没有具体的受重点是做设计的大忌。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004fa4 004fa4 b3cd74 b3cd74; box-sizing: border-box;">

园林236班

0d47a1 0d47a1 #ffffff; 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20px 15px 0px; height: auto;">

1

设计名称:自然与光影

作者:刘沐函

设计说明:设计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背景,融合场地的自然环境,通过流线型的屋顶结构和透明材质的运用,打造一个人与自然深度互动的空间。建筑形态与周围环境契合,利用绿植和水体资源,实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屋顶的曲线形式不仅呼应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同时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传递自然与文化的共鸣。光影是设计的重要元素,通过立面透光材质和动态光线的引入,使空间在不同时间展现丰富的光影变化,增强场所的活力和趣味性。建筑内部功能多样,既可供人们休憩与交流,也可承载活动与展示,成为一个兼具自然体验与实用功能的综合性空间。

评委点评:设计在建筑结构细节上表现还可以,方案整体较为完整。建议在方案中更详细地阐述设计思路,例如为何选择内凹的拱形屋顶结构。这一设计是否出于功能性考量,亦或是为了更好地融入自然景观及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通过清晰的阐释,可以让设计理念更加立体化。建议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与其他同学交流,以吸收更多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经验。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可以更加注重实用性,思考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优的效果,从而提升方案的综合价值。

0d47a1 0d47a1; 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15px; height: auto;">

2

设计名称::观棠

作者:王子依

设计说明:本次建筑设计方案主题名为“观棠”,位于奥森三号场地海棠林,调研发现该地有一片海棠林,但却由于视线遮挡,道路缺失,难以使人驻足留观,因此,本建筑方案便以发挥场地特色,融入自然,让人们能够在建筑其中漫步欣赏海棠为目标展开设计。利用穿插、组合、切割的手法形成体块,在结构上使用了四根主要承重柱,每根承重柱伸出两根斜柱来解决悬挑角窗的结构问题,外观采用木质栅格,使建筑在视觉上更加轻盈。内部穿树,外部角窗伸入树冠,融入海棠林之中,行走其间,向内可环绕观察建筑中心的海棠树,向外可观察建筑外部的海棠林,同时,运用光影和结构引导路径,使行人可在其中体验丰富的视觉效果。

评委点评:让整个建筑升起来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结构方面很完整,但是在体块生成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精确到三个体块摆放的角度和理由,从而增强整个方案的逻辑性。同时,在进行设计时不能追求过分繁复,在解决实际运用功能的前提下,要敢于运用简洁的形式,例如楼梯的设计,考虑是否一定需要使用L形。此外,也要考虑施工操作对建筑外形的影响,例如方案中的承重柱和斜柱的连接,可能是在地下放置一块混凝土,将三根柱子插入混凝土中,而不一定采用焊接。

3

设计名称:林语书苑

作者:石泉

设计说明:以设计场地植被丰富且高大为灵感,设计了以树木为主题,可以边观景边看书的书店。采用了圆柱形结构,一方面从总平面图上看与周围树木很好融合,一方面增加视野广度,可以全方位观景。每层楼之间采用了错层设计,增加游客体验感,也增加了不同观景高度。外层结构选用了木头与玻璃相间,与树木环境相称。支撑以内层混凝土为主,外层柱子次要支撑。

评委点评:设计灵感很有趣,垂直的思路很明确,能由一个点逐渐深入完成设计的想法很好。但是空间过于均质,楼梯过多且每层体验类似,可以增加室外与室内空间的结合,让每层都有所不同,比如建筑可以深入树林深处,让人可以用手摸到树叶,也是对人行为和视线的引导。支撑结构考虑欠佳,内层混凝土结构完全可以支撑,没必要再增加木质结构作为支撑。建筑功能可以更多样,增加卫生间等,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不然很不方便。对人的行为分析不够,看书的人会多集中在外层,内层水泥筒内如果设置为阅读区不合理。

4

设计名称:林语书苑

作者:石泉

设计说明:本设计为奥森天元的重建。设计是高于水面,可供人们赏景休憩的一个长廊形临水平台。平台上层为活动空间,下层是结构的延伸。设计是从陆地延伸到奥海水面上的空中廊道。整体造型轻盈活泼。采用玻璃材质的幕墙保温透光和格栅层控光控温。为使游人更方便接触水域氛围,满足游人的亲水需求,同时要考虑游人往往愿意在水景周边逗留,所以留有适当的的休息和娱乐空间。滨水活动空间的主要用户群体如家庭、儿童、老年人、运动爱好者等。为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和偏好,例如活动、互动空间,设计中有开放,半封闭和封闭空间。

评委点评:1.与环境的协调性。水边构筑物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包括水体的形态、水质、水岸线的特点以及周边的植被和建筑。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构筑物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景观效果。2.功能性考虑。在设计时,应明确构筑物的功能定位,并根据需求进行合理布局。例如,享台可以提供休息和观景的场所,而景观小品则可以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3.安全性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避免发生倒塌或损坏等安全事故。同时,对于涉及水面的部分,如桥梁亲水平台等,应采取防滑、防溺水等安全措施。4.材质与色彩的选择。材质和色彩的选择对于水边构筑物的视觉效果至关重要。应根据环境特点和设计风格,选择适合的材质和色彩。5.景观效果的营造。水边构筑物的设计还应注重景观效果的营造。通过巧妙运用形态、比例、光影等元素,创造出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景观效果。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