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情感志趣 温情课堂 ——产品设计专业《专题设计1》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2月21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644
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明确目的,重构内容
构建“点、线、面”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教育路径,延长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范围。
点:针对专业知识点,精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的,符合学生特质的案例100多个,形成多维“点”状结构。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多维度的思维能力,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明确设计从业者的责任与义务。
线:“我的家乡”课程案例贯穿于教学始终,形成连续的“线”形结构。案例的设计源自同学们对家乡的“爱”“情”,由内而发的情感因素易触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转化成一场自觉地“爱”的反哺。
面:大案例分解为小案例,与课程知识点案例对接,构成“网”状结构。一方面实现了对知识点的双重解读;另外一方面,同学们对以家乡为灵感来源的文创作品进行相关介绍和展示,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形成“个人→小组→班级→社会”的发散状,实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课程思政效力得到延伸。
(2)综合资源,灵活教学
多样性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坚持学”“持续学”“主动学”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专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利用慕课 MOOC、学堂在线、生源所在地资源等多样性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课程基于雨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行课中增设多类型互动环节,形成“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方法”等灵活的、多形式的、组合式的教学方法,提升趣味性。
(3)注重过程,灵活考核
课程考核包括过程化考核和非标准答案考核两种形式。升级学业挑战度,激发学习动力,增强专业志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发展。过程化考核形式包括课中作业、课后考核、单元测试、中期考试等多种形式。非标准化答案考核方式采用“方案设计+作品展示”的考核方式,注重个体差异性,将课程考核按授课进度分解成“前、中、后、延伸”四个阶段。考核方式给予学生分阶段、多批次的获得感,提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知识内容在多形式的考核方式中分解、重组、反复,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对知识的理解,促成了学习的有效性。
2.主要特色与成效
(1)情感渗透,牢固核心价值认同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价值意识,培养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认同感。比如,分别在三个教学周期,对产品设计专业共280人展开调研,大多数学生基于传承场的因素,对“家乡”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课程思政的改革,通过情感归属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习能动性,让学习成为一项自觉之行动。以产品设计专业2019级的为例,行课过程中分别开展了三次“关于家乡”的问卷调查,共计86名同学参与了调研。三组数据显示,在课程教学的驱动下,同学们对家乡的了解程度增幅0.55;对家乡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了解程度增幅0.87。
(2)课程引领,提升知识技能
近三年带领班级同学开展“我的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并以家乡的地域文化为灵感来源进行设计实践,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2022 年,“专题设计 1”课程设计获第五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赛二等奖。2023 年,“专题设计 1 趣味设计方法”获第六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普通高校赛道四川赛区产品设计组三等奖。学生以课程作业参赛,获国家级比赛 11 项,省级比赛三等奖及以上 30 余项。
(3)真情融入,铸魂育人
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视,凸显了思政育人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引领作用。在《专题设计1》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把握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主基调,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榜样。立足课程,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3.“我的家乡”设计实践2022级产品设计专业部分课程作业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