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九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专项赛场】纹生·万物——“人工智能+纹饰及时尚周边设计”课赛结合邀请赛

发布时间:2025年2月20日 分类:3月截稿视觉传达大赛 浏览量:1042

 赛事简介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16至2019年期间联合发起并主办的中国高校设计创新实践大赛暨米兰作品展系列活动,赛事旨在真实反映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设计学科教学水平的现状和教学成果,为全国艺术学科师生搭建展示专业才华和创作水平的国际化交流学习平台。2020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根据相关管理原则,经自主申报,基于竞赛数据采集和专家综合评价,本赛事活动首次纳入《2019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内竞赛项目名单》。截至目前,作品展竞赛活动连续5年入选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单。作为受到政府和高校支持关注的具有突破性和建设性的重要展示交流项目,组委会将以其高规格、高品质的展览内容和交流形式带动高校设计创新实践,本着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指导思想,推动我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促进教育创新与学科发展。

01

赛项名称

纹生·万物——“人工智能+纹饰及时尚周边设计”课赛结合邀请赛

02

组织单位

承办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

协办单位:浙江省时尚产业联合会、阿里云设计中心、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服装设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浙江省数智风格与创意设计研究中心、时尚创新现代产业学院

支持单位: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信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03

赛项背景

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宽了设计的边界,还推动了纹饰与时尚周边设计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从数据分析、创意生成、个性定制等方面为纹饰与时尚周边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颠覆与突破,重新定义着全新的智慧设计法则。自然界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于此,国内多所顶尖设计类高校联合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共同发起了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人工智能+设计、助力新质生产力”专项赛场。

本次公益赛道的命题赛事以“纹生·万物”为主题,源自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和描绘,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纹饰设计及时尚场景应用的设计成果,通过“人工智能+设计”探索纹饰在多元场景下的应用未来。大赛由协办单位和支持单位提供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申请参与赛项的组织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坊教学活动,暨数智时尚设计与创新的相关课程,以学生参与课程工作坊的作品作为初赛选拔的参赛作品。我们期待设计师们从人文、历史、自然万象中汲取艺术设计创作的灵感源力,借助人工智能扩展设计的边界、突破传统的局限,探索赋予万物全新的审美意象与生命力的创新纹饰。

04

参赛对象与参赛方式

本次大赛以邀请+申请形式面向开设设计专业的高校组织参赛,不接受个人报名。由院校集体报名后组织教学工作坊形式参赛,学生可以是本科及高职高专在校及五年内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专科学生。

参赛院校要求设立不少于20人的教学班(工作坊),由一位指导老师带队并负责参赛事宜。在初赛报名期内组织相应的“人工智能+纹饰及时尚周边设计”教学,期间由赛项承办院校研发和指导教学,参赛院校自主选择授课时间和方式。

本次大赛不收取报名费,初赛及决赛期间所有参赛队伍的费用自理。

05

命题宗旨及方向

参赛作品应充分考虑设计应用的场景性特征,通过AI技术拓展设计边界,根据命题进行纹饰及时尚周边设计的创作,使设计的纹饰服务于相应场景的设计应用需求。在设计中需要有效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意辅助(包含但不限于:灵感发散、素材整理、创意生成和场景应用等),并通过工作流进行展示。

应用场景1:服装与服饰

纹以饰衣,突出纹饰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中的核心价值,结合服装设计(如T恤、卫衣、外套等)和服饰品设计(如包袋、首饰、鞋帽等)等不同品类进行纹饰设计与应用,形成独特的符号化视觉特征和改良趋新的风尚特色。要求设计过程中有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充分激发新技术、新载体、新场景和新需求的驱动性,体现多元审美,传递文化理念,展现全球化的时尚视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应用场景2:时尚纺织品

纺织品纹饰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融古汇今,兼收并蓄,在保留纹样的传承美的同时,通过新视角、新材质、新手法创作时代需求的多元场景下的时尚纺织品纹饰及应用,如室内软装设计、面料设计、汽车内饰设计等多元场景,体现设计的文化性、洞察力和原创力,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带来更加多彩、多元、多维的设计使用体验。

应用场景3:文创及其周边

以纹为饰,从传统文化、时尚概念和先锋艺术等万物中汲取纹饰灵感,用于文创“万物”的设计,如旅游纪念品、文博周边产品等,通过创新的方式将“纹生万物”的理念融入现代生活,展现文创产品的设计多样性和文化深度。还可通过创意转化将纹饰设计应用于品牌形象设计、元宇宙虚拟形象设计以及虚拟设计等多维度领域,通过纹饰的数字化设计应用,进行虚拟形象、品牌形象、展陈空间设计,增加品牌的亲和力和传播力,实现品牌的数字化传播,推动品牌形象的创新发展。

06

赛程安排

报名时间:2025年2月19日-3月15日

工作坊学习:2025年3月16日-5月15日

初赛选拔:2025年5月15日

决赛与展示:2025年7月

初赛报名:

即日起至 2025年3月15日,参赛院校确认报名并组织相应课程和设计作品。每个受邀或自主申请参赛的高校需设立一个不少于20名学生的“人工智能+纹饰及时尚周边设计”工作坊 ,学生不限年级与专业,由指定专职老师带队,工作坊教学体系共建共享。工作坊应配备必要的教学培训设施,如教室、讨论区和设计创作实践区域。每个院校由带队老师填写参赛报名表(人工智能+纹饰及时尚周边设计),并于报名截止日期前以邮件形式发送至liyin@milan-aap.org.cn。通过审核的院校进入工作坊学习。

扫码下载参赛报名表

团队组建与培训:

推动“人工智能+纹饰及时尚周边设计”工作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按计划完成工作坊学习任务,完成第一阶段学习。各参赛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线下、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作坊课程体系由赛项承办院校研发和指导教学,参赛院校自主选择授课时间和方式,并由带队老师负责推进教学。

初赛选拔:

初赛院校工作坊2025年5月15日前提交电子版设计作品,组委会将对设计成果进行选拔并公布入围决赛名单。入围作品需通过大赛系统提交作品设计者信息及指导老师信息,该信息仅可提交一次,提交后不可修改增补。每组作品作者不超过3人,指导教师限1至3人。入围选手将进一步学习完善人工智能+纹饰及时尚周边设计的综合运用能力。

决赛时间:

2025年7月,决赛期间入围选手自带电脑设备赴杭州参加决赛研学工作坊,届时将进行48-72小时指定命题创作设计、设计理念答辩、时尚科技企业参观调研等活动,组委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评委对作品进行评审、颁奖。

作品规格:

参赛者从3个应用场景方向中任选其一,以纹饰设计及其在时尚周边产品的运用为对象进行设计创作。参赛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不限制其创作作品的风格与类型,需要展示出设计创作的思路及过程表达,完成包括但不限于灵感阐释、设计构思、设计过程拓展、材料及工艺描述、设计效果及应用场景等的设计说明,并清晰呈现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应用环节及工作流,单个参赛作品以PPT进行设计表达与呈现(限12个页面内,不得出现参赛者及指导教师个人信息),并以PDF格式的电子文档进行作品上传与提交。

07

评审标准

主题创意:

对大赛主题的准确表达、合理阐释、独特视角与创意契合;

美观设计:

从作品整体的合理性,美观度,细节,呈现方式等方面考量;

创作难度:

从作品对文化性提炼、符号转译、设计实现、推广应用、人工智能设计在作品设计生成全流程的有效介入等方面考量;

作品呈现:

从设计作品最终的表现形式与呈现效果、应用场景的合理性和适配度及设计与时尚生活的关联度等方面考量;

产业认同:

将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评审并在决赛环节依据产业和市场需求设计决赛命题,同时在票选行业认同奖。组委会将为选手和企业搭建平台,促成参赛作品“作品-产品”的商业转换,实现商业价值。

08

特别声明

1、所有投稿作品的署名权归投稿者所有。

2、主办单位对所有来稿并获得等级奖的作品拥有但不限于进行复制用以宣传、信息网络传播、出版、发行、展览、改编等权利。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公告的各项条款,主办单位保留对本公告各项条款的修订及最终解释权。

09

赛项特色

1、本次“人工智能+纹饰及时尚周边设计”课赛结合邀请赛采用工作坊学习(课程)、初赛选拔、计时命题决赛三阶段赛制,旨在通过系统学习和逐级筛选,激发参赛者的创意潜能,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纹饰设计及时尚周边产品设计中的融合运用。

1)教学工作坊:各参赛院校在传统课程或现有数智设计课程基础上,组织本硕博各阶段、不同专业领域的学员参赛。面向参赛需求设立教学工作坊,学员参加由顶尖高校和企业主导的系列讲座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驱动的设计工作流,快速学习和掌握利用AI技术产生设计创意并高效迭代。课程包含32课时,五大模块:

  • AI通识模块: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其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

  • AI技术赋能模块:学习生成式AI模型操作,提升智能创意生成能力;

  • 创意设计模块:结合AI探索创新纹样设计,强化艺术表现力;

  • 产品应用模块:研究AI纹饰在时尚产品中的应用,实现落地转化;

  • 项目制模块: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设计实验与创新。

2)初赛阶段:学员基于工作坊的学习内容,在限定时间内提交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初赛重视创意的独特性和实践性,通过评审团筛选出最具潜力的设计团队和方案。

3)决赛阶段:决赛通过计时命题,结合企业真实需求命题,要求参赛团队进一步完善方案,最终提交成果并答辩。评审团将综合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市场认可度(由企业参与投票)进行最终评定。

2、突出“过程+协同+共创”理念

注重过程导向:通过完整的三阶段赛程,从创意产生到方案优化,再到成果展示,全面关注参赛者的学习与创作过程。

强调跨学科协同与共创:通过团队协作、专家指导和企业真实案例的引入,推动参赛者在跨领域知识与技能融合中完成项目。

3、深度融合企业案例与市场需求,强化从作品到产品的设计价值实现

邀请领先企业提供真实设计需求,根据命题进行创意设计与应用。 决赛阶段的评审过程融入企业专家意见,为参赛者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反馈和优化建议。

4、课程学习与比赛相结合,打造可持续的教学与实践闭环

通过课程化设计工作坊,参赛者能够系统学习和实践设计知识,比赛中产生的优秀作品也能反哺教学环节,形成“课程-实践-成果转化”的闭环模式。

引入产业合作模块,对接企业需求,支持优秀作品的孵化与商业转化和推广。

5、课程与工作坊模块详细设计

官网:https://www.milan-aap.org.cn/#/channel/aigc_fashion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