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丨视觉传达设计——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2024届本科多专业毕业设计展(下)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768


优秀毕业生及作品

何一延

作品展示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亮相·天乐园”主题活动视觉形象推广设计》

作者姓名:何一延

指导教师:王亚东

作品类型:活动形象设计

作品说明:

设计以戏曲主题活动视觉形象推广设计为切入点,通过优化“亮相·天乐园”活动的视觉形象,来提升传统中国戏曲主题活动的传播效率并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参与。设计以生旦净丑四大角色为核心,通过活动标志、宣传海报、动态交互海报和设计衍生品等方面进行活动形象提升,并结合天乐园戏院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优势,实现文化的多样性推广。

联系方式:17706125081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顾恩沐

作品展示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五毒戏》

作者姓名:顾恩沐

指导教师:黄楠

作品类型:插画

作品说明:

五毒纹是指五种有毒生物--由蜘蛛、蛇、蜈蚣、蝎子、蛤蟆五种有毒生物外形组合而成的纹样,这五种动物也被统称为“五毒”。昆剧中的“五毒戏”也是五毒纹样在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些戏曲中,演员会化身为五毒动物的形象,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其形态美和寓意。作品在昆曲五毒戏的视域下对五毒纹样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性设计,力求推动这一古老文化符号的现代传播。

联系方式:13056084677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冯子乾

作品展示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从信号到文明》

作者姓名:冯子乾

指导教师:王婷婷

作品类型:混合媒体装置

作品说明:

《从信号到文明》是一件混合媒体装置作品。其借助三维引擎技术、ai、激光雷达、与戏曲道具呈现出多种视觉体验与数字沉浸,通过戏曲演出中用到的道具“屏风”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制造了“戏曲异托邦”。数字孪生技术作为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使这么一个多元复合空间成为可能。在其中戏曲文化、设计造物与媒介技术可以在一个空间内同时诞生,通过游戏化的个人定制戏曲表演将传统戏曲表演活动定义为一件艺术设计展品,用意想不到的戏曲元素进行思辨性预演,从而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张力与文化内涵。

其实也是用全新的视角探索戏曲文化和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生成的新模式、新风格,并进一步深入论述了跨学科思维与多元媒介融合下。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代戏曲传播的形式与途径。

联系方式: 13806481552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康宁

作品展示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 《梁祝》人物形象在视错觉装置造型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康宁

指导教师:黄楠

作品类型:装置设计

作品说明:

“今生情尽空悲切,来世再续未了缘。”梁祝最后化蝶只是美好的幻想,梁祝的内核是悲剧,蝴蝶虽美却脆弱无依,有种破碎的美感,就像他们的爱情,想象的那么美,却那么容易破碎,在无法抵抗的世俗洪流里扇动着他们无力的翅膀。通过本视错觉装置,我意图传达的不仅仅是一个古老戏曲爱情故事的再现,而是通过现代艺术的手法,让这个传统故事与当代观众产生新的连接。在视错觉的艺术效果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转化为一种能够被观众亲身体验到的情感和文化传承。

总体而言,本作品不仅是想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做一次创新性表达,同时也是对戏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现代社会中价值的一次探索和致敬。通过视错觉技术的应用,我试图搭建一个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引发观众对于爱情、生命与文化传承的深层次思考。

联系方式:15266933045

2023115492@qq.com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刘蕴茹

作品展示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觅得--《长生殿》插画设计

作者姓名:刘蕴茹

指导教师:王亚东

作品简介:

“觅得”,灵感来源于整部戏都在寻找自我,这里的“自我”也是洪昇心目中想要传达的“情”,此情是生死之情,还有忠义挚情。从故事开始,不论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还是唐代的兴亡演变,“寻觅”一直贯穿其中,正呼应着戏内爱情线与政治线让“觅”更有了意义:借离别之情写出兴亡之感,最终经历苦难汇合于一线两人再次相见达到“得”的目的。本作品使用三联画:相爱、悲离与团圆,分别对应爱情线、政治线与汇合线,以丝带连接故事情节,以色彩表现情绪表达,将写意融合写实的手法与戏剧性结合,呈现悲中之喜与自我审视的主旨。最后,愿每个人都可以觅得心中所想,找到自己的夏天。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石戈萱

作品展示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他者的“误读”》

作者姓名:石弋萱

指导教师:王婷婷

作品类型:书籍设计、交互装置影像设计、纪实影像

作品说明:

作品以戏曲“砌末”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社会人类学、符号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访者对戏曲“砌末”的误读与想象,以文本、图像、AI生成技术进行转译与再设计,运用思辨设计展开对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传播等问题的理论研究。最终将对砌末的“误读”转换成更具当代性和传播性的实践——交互影像装置,书籍设计和纪实影像与相关行生品设计。此项目试图激发观看主体对文化本源的追问,为中国戏曲在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发挥广泛影力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联系方式:15910983908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王轶轩

作品展示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在记忆中》

作者姓名: 王轶轩

指导教师: 高越

作品类型: 信息承载设计(包括符号设计及延展、衍生品设计)、装置设计、摄影

作品说明:

在我的生命中,对家的记忆是每每回味起都不舍得抽离的故事,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家的味道是无尽灵感的源泉和无限情感的寄托;而牵连着我与我的家乡山西的这条线,就是刀削面。它承载着黄土高原的粗旷豪放,又蕴含着汾河水畔的温婉细腻,刀削面在山西人的记忆中留下的已是伴随着成长与情怀的永恒印记。作品《在记忆中》,提取山西刀削面极具特色的标志性元素和在我记忆中围绕着刀削面的象征性承载物,运用符号化语言进行设计绘制再加以创意延伸,将山西刀削面文化与视觉传达中的承载与创意相结合,用视觉展现记忆中“家的味道”,把记忆中“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联系方式: 13623529875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