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第三届「筑事奖」获奖名单
发布时间:2025年4月6日 分类:竞赛资讯
浏览量:1413
以“方法的现场”为主题,第三届「筑事奖」于2025年1月2日正式启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公开报名,以及「媒体共建团」共同提名,组委会收到「筑、人、事、牌」(即建筑、人物、事件、品牌)四个类别有效报名及提名共计165个。
参选者涵盖建筑师、设计师、策展人、艺术家、主理人、营造者、策划人,以及相关领域的独立机构、品牌方、策划方、主办方、运营方等。
2月底至3月下旬,初审阶段,组委会根据第三届「筑事奖」的四大维度「问题、在场、长期、社会」进行综合评价,选出「筑、人、事、牌」四个类别50个提名项目进入终审。
终审阶段,由50位深耕建筑与城市研究、媒体出版、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咨询策划、策展评论等领域的「超级观察者」进行系统评价,3月19日产生最终获奖名单。
筑事奖持续追踪建筑与生活方式领域的新实践,鼓励创作者们为生活方式带来更多创造性,以不同的“方法”为线索,抵达让建筑与城市故事变得鲜活的“现场”,聚焦“新物种”在不同场域中的实践与表达。
接下来,让我们开启最终评选结果——
聚焦具有公共精神的单体建筑或建筑集群,综合考量规划、改造/设计至商业、社区运营的全生长周期。
获奖机构:vari architects 几里建筑
主持建筑师:齐帆、杨丁亮
创立及运营:麓湖CPI团队
开启时间:2024年3月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以成都的‘平热’城市氛围为基调,「麓湖CPI」完成了从闲置的临时样板房到商业空间的转变。作为麓湖商业3.0的代表,它为一个‘十年限定’的‘临时建筑群’创造了‘慢闪’商业模式的可能。
麓湖CPI是一个位于成都“麓湖生态城”中的麓客岛东侧的商业更新项目,建筑面积7000㎡,由vari architects几里建筑担纲设计工作。基于岛上原有的别墅样板间集群,几里建筑对其中十栋建筑进行改造加建,并结合地形重新设计新建了十栋建筑,将原有场地的轴线体系和空间关系重新构筑。
设计手法上,首先是对微地形的充分利用,设计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台地和错层空间。其次是对于灰空间的使用。挑空的设计,把麓客岛的自然生态基地最大限度引入到了建筑空间,让人、建筑和自然相互融合。
获奖机构:vari architects 几里建筑
创立及运营:阿云朵仓团队
开启时间:2023年7月
地点:贵州省贵阳市
「阿云朵仓」将在地的独特地貌转译为建筑语言,让‘山洞’和‘村寨’等充满野性的地景在当代语境中再现,构造出城市中的理想‘村落’,成为更多在地内容生发的有机容器。
阿云朵仓是位于贵阳观山湖区的非标商业综合体,由几里设计团队历时18个月(2022.10-2024.4)打造。其名取自彝语“理想之地”,以台地错层设计呼应贵州喀斯特地貌,通过洞穴、梯田等自然意象重构层叠通透的建筑语言,打造融合艺术展陈、非遗工坊与社群活动的沉浸式复合空间,旨在成为文商旅融合的城市新地标。
项目运营以在地实践激活原生文明,联动艺术家发起《天真之书》艺术漂流计划,组织探洞、村寨编织等田野创作,将苗族树葬文化、侗族大歌等非遗元素植入空间叙事。吸引白日梦想家计划等创意社群入驻,形成“自由发声”的流动展厅与市集场景。2024年7月举办“山山不息贵阳第一届社群大会”,聚合全国文旅主理人与本土创作者,探讨非遗活化与公共艺术实践。
获奖机构:退化建筑、赤子空间+巴浪鱼咖啡
设计机构:退化建筑
创立及运营:赤子空间+巴浪鱼咖啡
开启时间:2024年9月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石狮祥芝渔港
「巴浪⻥咖啡祥芝渔港店」将凿冰塔改造成悬浮的港口博物馆,保留海港的真实生活痕迹与肌理,持续讲述新的‘海洋文化’,也给面临转型的小镇,撕开了一个新的切口。
祥芝渔港有近八百年历史,是全国五大一级渔港之一,亦是一处天然避风坞。巴浪鱼咖啡祥芝渔港店由原码头凿冰室(吊冰塔)改造而成,尽可能地保留和还原了这栋建筑的原貌。设计中仿照了小楼独特的尺度和空间感受——开放出大的窗口,将港口景色输入室内。原本运送冰块的升降台,则分别沉降/抬升,成为一个小的展览空间。两栋小楼的边上是公共空间“水手凉亭”,一艘船的骨骼,被拆散重组成一个棚屋的骨架,当地渔女织的渔网串联起这个骨架,改造主体与材料皆与这座码头悉悉相关。
同时依托渔业基础,巴浪鱼发起了“渔女共创共益”项目,通过发现海边女性天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开发渔网编织等系列产品,让海边女性的手艺拥有更多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可持续性。
获奖机构:行止计画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吴涵儒、杨濛
地址: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能科乡德乾村
「青海德乾村村民中心及接待村宿」以渐隐式设计让屋面低伏于高原坡地,以克制的几何形态对话传统村宅。建筑既为来客设计,也为在地者设计,让援助性建设长出可自主生长的基因。
青海德乾村村民中心及接待村宿是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牵线组织的援助性项目,计划在建成后以运营分成、劳力雇佣、设施共享、活动组织等方式泽被村邻。项目由行止计画建筑事务所设计,在一栋废弃村宅用地上建设,内容包括住宿房间、餐厅、图书、俱乐部、公共厅等。
原生态的村落和自然环境,是民宿功能被放置在此的重要契机,设计师不希望新建筑过分差异于这个整体环境。然而项目本身的使用方式、建设手段和体量规模又根本性地迥异于相邻的村宅。于是,设计通过体量、空间和材料上的一系列决策去调试建筑的姿态,建筑以层层跌落的屋面低伏于高原坡地,以缓冲两种建筑类型之间的形式冲突,调和其背后的生活方式差异。
获奖机构:裸筑更新建筑事务所
(建筑、室内、家具设计)
创立及运营:三顿半
开启时间:2024年11月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
在品牌首个线下体验空间,「三顿半空间WITH SATURNBIRD」从过往30万返航者手中接过对可持续世界观的坚持,将回收材料凝结为建筑面板,让空间成为品牌理念的立体提案。
三顿半空间WITH SATURNBIRD位于上海愚园路,由百年历史建筑改造而成。项目整合咖啡零售、现制餐饮、返航计划及循环展览功能,保留老建筑砖墙结构,融入回收咖啡罐、退役渔船木材等再生材料,构建工业与自然交织的复合场域。
利用从30万位返航的“旅行者”手中回收的3658多万颗空罐,经过切割研磨、热压成型、注塑等方式,形成多彩的ban.rPP® 再生板材。尝试将ban.rPP® 再生板材与AFTERESSO® 咖啡渣板与老船木拼贴在一起,重新组合变成建筑的一部分,成为展示桌、小椅子等家具。咖啡空罐从“返航”到再利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环再生系统,在建筑空间和材料叙事上回应可持续概念和价值。
二层楼板采用了悬挂式的结构体系,纤细的金属索附着在加固的建筑结构上,从而实现了无柱室内空间,通透的大面积窗户映入户外街道与院落中的绿意。在社区层面,愚园路的三顿半通过“港湾”一般的开放式门廊空间与沿街花园,为愚园路街区创造公共贡献。
获奖机构:月壤空间研究所
主持设计:高深
设计人员:江奇伟、陈天立
驻场设计:王晨洋
施工单位:结巴乡木匠村民等
建成时间:2023年8月
地址: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结巴乡
以黑色碳化木为笔触,「山南观蜂小屋」在藏族碉楼基因中编织生态密码——鱼鳞木构既是传统形制的现代转译,更是为蜜蜂设计的立体廊道。在50㎡方寸间,构建连接信仰与生态的圣殿。
山南观蜂小屋是西藏山南市结巴乡的蜜蜂文化体验空间,由月壤空间研究所于2023年设计建造,建筑面积50㎡。项目选址于60年历史的藏族果园采蜜区,以黑色碳化木为主体材料,通过轻量化木构模拟藏族传统砖石建筑形态。
设计以“在地性”与“生态共生”为核心:鱼鳞状层叠外围板既呼应藏族建筑倾斜立面,又为蜜蜂提供自由进出通道;红色多孔砖踏步与黑色木构形成撞色入口,屋顶裸色铝板飞檐增强高原阳光漫反射,平衡室内光线。项目采用预制构件与在地协作模式,由村民与木匠一周内完成搭建,减少对脆弱生态的扰动。其“矛盾美学”空间——外部对称性与内部非对称布局的张力,以及“蜜蜂圣殿”般的宗教感体验,探索着生态展示与文旅功能的边界。
获奖机构:时地建筑设计工作室
设计团队:李烨、张家轩、孙鹏、张寻、曾宪明、李佳
建成时间:2022年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彭公农场
「数字农场运营中心与农研工坊」突破传统农业建筑思维,以‘屋檐下的公共空间’为核心,打造了一个连接农业、社区与文化的创新平台。以其弹性、开放、包容的空间设计,为新农业与人文地景的互动关系带来当代思考。
数字农场运营中心与农研工坊位于杭州余杭区彭公乡,毗邻千亩稻田与起伏丘陵,是新农业与人文地景交织的实验场。运营中心以“云朵”为灵感,采用大屋顶设计,四个坡顶面向四方田野,形成视觉核心。建筑体量轻盈舒展,如同飘浮于稻田之上,为田间劳作的农人提供一处遮阳避雨的“庇护所”,开放的空间设计成为连接城乡、连接传统农业与数字时代的公共平台。农研工坊嵌入池塘与田埂之间,建筑形态呼应地形,外部方正简洁,内部则围绕螺旋中庭展开,引入自然光线与景观,形成内外交融的动态空间。
两座建筑以不同的方式诠释新农业与人文地景的关系:运营中心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为农业创新提供平台;农研工坊则以谦逊的姿态融入自然,为农业研究提供空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农业社区,为新农业的发展注入人文关怀,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聚焦建筑与生活方式领域的“扎根者”,不以时间长短为单一评选标准,而是看向那些带着问题意识推动行业创新或变革,在自我实践的方法凝练中发出自己声音的创作者们。
获奖机构:say architects
张岩、单嘉男
创于:2017年
常驻:杭州
以国际视野融合东方叙事,「say architects」将空间情绪转化为可触摸的诗意符号。他们以‘概念共生’重塑设计伦理,为当代建筑注入兼具批判性与人文温度的新亚洲美学范式。
nice rice阿那亚概念店顶层休闲露台©Wen Studio、巨型竹编围挡分割空间©Wen Studio
say architects成立于2017年,事务所位于杭州,由张岩与单嘉男主持设计,两位创始人在say architects之前均有多年国际事务所实践经验。作为一家获得多个国际设计奖项的创新设计事务所,say architects专注于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
在设计项目中,say architects将表达方式和设计成果放在同等位置,强调空间的情感氛围与人文连结,尝试与客户共同发掘每个项目独特的设计概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将最初概念演化发展为最终的物理空间。
代表项目:
Tagi.上海西岸塔皮屋、nice rice阿那亚概念店、囍堂、RIMOWA限时概念空间、say architects社区办公室、SHANG XIA深圳睿印店
图1-2 say architects社区办公室©Wen Studio;图3 nice rice阿那亚概念店外立面;图4 创始人照片©Wen Studio
获奖机构:不也设计工作室
姜伯源、王静雯、杨硕
创于:2020年
常驻:北京
以年轻之手重塑空间叙事,「不也设计工作室」在散点结构中植入人文温度,将中庸之道凝练为当代设计语言。他们以自上而下的克制框架,激发使用者自下而上的自由诠释。
X美术馆前厅「广池」©刘松恺、碧榕湾幼儿园室内多功能教室©ACF域图视觉、北戴河阿那亚九期海边市集外立面©在野照物所
不也设计工作室由三位90后年轻合伙人创立,涉足建筑、室内、装置等不同项目。在近年完成的一系列以改造为主的项目中,展现出独特的人文气质。他们在对原有场地条件的尊重、对空间结构的散点处理和富有当代性的视觉形象间取得微妙平衡,往往通过一个精简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核心,生发出多元自由的空间形式,为使用者提供自下而上的灵活度与主动性,令空间呈现出一种颇具中庸色彩的东方意趣。
代表项目:
北京X美术馆、深圳南山区碧榕湾幼儿园改造、上海绿瓦体育书店、北京798·751火车街区、雾灵山阿那亚见山本院
X美术馆谷中一隅©刘松恺、碧榕湾幼儿园外立面夜景©ACF域图视觉、南山区机关幼儿园围墙夜景©ACF域图视觉、北戴河阿那亚九期海边市集室内©刘松恺
获奖机构:甲马建筑(和惠银)
创于:2021年
常驻:昆明及滇西北
「和惠银」以‘小渣渣建筑师’自喻,以渐进式的方式,独立扎根于边境州市。在有限预算中雕琢实用之美,于文化断层处培育在地社群,坚持为当代乡村建造‘体面’。
和惠银是扎根滇西北的独立建筑师,从大院辞职后,2021年10月在昆明创立甲马建筑并独立执业,他专注于边远乡村的公共空间营造与文化记忆保留,直面乡村建设中“景观化改造”与真实需求的割裂,通过低技策略、在地协作与渐进式介入,探索建筑与土地、社群共生的可能。
他长期奔走于怒江、保山之类的边境州市,其作品茶腊村树生活馆原为民宿,经三次调整后转变为公共性更强的“乡村客厅”;秋那桶村民宿以三层台阶衔接篮球场,台阶成为村民长椅与游客观景台,庭院保留密林般的原生树群,空中连廊与墙体“缺口”与树木共生;在面对村道改造的预算限制时,他用当地石材打造三处景观节点,其中一处抬高为谷仓屋顶并预留经营空间,考虑村民实际需求;他长期与丙中洛当地工匠协作,坚持将干垒石墙为代表的在地技艺融入建造。
代表项目:
茶腊村树生活馆、秋那桶村民宿
获奖机构:onebite
张国麟、梅诗华
创于:2015年
常驻:中国香港
以设计思维为纽带,「onebite」在香港的混凝土丛林中编织互动网络,从空间活化到社区营造,不断激活公众的设计主动性,证明真正的场所营造,始于对每一颗社区种子的倾听。
Nam Cheong Community Living Room、St. James_ Transitional Social Housing Active Garden、The Museum of Hong Kong Literature、Ming Tak Sports Court / 图源onebite
onebite是一家以建筑为基础的多学科设计公司,总部设于香港,并设有新加坡办事处,工作内容涵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户外区域设计、产品设计等。同时,作为香港首个跨学科场所营造工作室,以旗下社区项目平台onebite social为核心,扎根香港多个社区和乡村,策划及组织一系列围绕社区营造、城市空间更新的实践,倡议社区主导、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设计及运用。还通过工作坊、参与式设计等方式,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将团队从场所营造的技巧到在城市创新中采用的设计思维,共享给更多人。
onebite还是香港第一家获得 B Corp 认证的建筑公司,承诺为至少 75% 的本地和独立客户提供服务,并从公司运营所在地的独立供应商处采购至少 50% 的核心产品。
代表项目:
香港GREEN @ COMMUNITY社区中心品牌升级及空间更新、希慎广场天台更新、明德运动场、大馆101、西贡海艺术节2022-2024、壹合社区空间
聚焦广泛推动城市文化艺术进程的城市级事件IP 、在垂直领域深耕的年度艺文事件,以及形成一定现象讨论的新型事件,节事、展览、大会等形式不限。
获奖机构:玉林颂·设计空间
举办时间:2023年至今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玉林颂·设计空间」以老社区六楼为原点,用建筑手稿、数字艺术与市井生活重构设计磁场,让街坊茶话与专业实践并置,以持续的展览和事件为成都的艺文跨界与社区生态提供了另一种生长方式。
《绘造社—就在路边》展览现场、《直向建筑—直向护樟榕》展现现场、玉林颂空间
玉林颂年度展览2023-2024以“由建筑师刘家琨创办的玉林颂·设计空间”为据点,在成都玉林老社区中构建了一个具有包容性和互通性的设计类交流场域。全年四场展览(《固态诗》《撒丁岛的矮橡树》《就在路边》《直向护樟榕》)联动国际建筑师、艺术家与本地社群,通过建筑手稿、数字艺术、城市模型等多元媒介,探索“日常空间的文化转译”,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记忆留存与空间活化提供创新范式。
在展览之外,还主办了6场演讲,支持并参与了8场建筑学术交流,以及N场非学术交流(甚至还充当了电影场景),将设计从专业领域延伸至公共生活,吸引多元群体参与,以设计实践回应玉林片区烟火气与人文性共生的在地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