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专业2025届毕业作品发布

发布时间:2025年4月16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950

图片

自2002年东华大学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携手开启合作办学以来,中日合作项目已走过二十二载光阴,两校在教育理念的互鉴与融合中,共同探索并建立起一套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深度的时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2025届103位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专业毕业生分为女装设计专攻、女装技术专攻和女装针织专攻三个方向,本次毕业展以两场动态秀和一场静态展,呈现她们四年学习的积淀与成长,也以创意与技艺交出一份属于青春与大学时代的答卷。

图片

2025年4月7日至5月7日,中日合作202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静态展在东华大学逸夫楼一楼2号展厅对公众开放。展览汇集40套代表性设计,包括梭织方向“后人类考古”与针织方向“织YOUNG绮缯”两大主题,双线并行,交织呈现出中日合作学生在材料语言与叙事结构上的多维探索,全面展现中日合作项目在设计实践层面的丰硕成果。

4月8日下午,78位赴日留学归来的中日合作毕业生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逸夫楼二楼表演厅发布了一场富有未来想象与文化回望交织的动态秀。校党委副书记李成龙出席活动。

此次毕业秀以《后人类考古》为主题,凝结了她们在东华与文化双校园学习的所思所感,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合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匠人精神"传承体系与东华大学"海派时尚"创新基因,也是"东方美学对话国际视野"的跨界人才培养成果的展示。

“后人类考古”这一主题,源自对未来视角的反思与想象:当3025年的考古者回望2025年的衣物,服装将不再只是身体的包裹,而是文化、身份、技术与情感的凝固形态,宛若时代的“文化化石”。于是,走秀不再是表演,而成为一场跨越千年的“未来考古现场”,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段被时光掩埋、又被重新发现的文明碎片,等待着观者的解读。

本次毕业秀分为三个系列,从叙事表达、材质实验、结构塑形等多维度展开探索。作品均由学生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完成,涵盖设计专攻与技术专攻两个方向,展现出中日合作育人模式下的教学成果与设计深度。其中,多位学生作品荣获文化服装学院权威奖项,在理念创新、结构工艺与艺术表现力上脱颖而出。 
图片曲笑言 《蛹梦新生》 
荣获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学院长赏” 
图片朱伽菁 《失落文明“亚特兰蒂斯”》 
荣获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学院长赏” 
图片张雨凝 《華》
荣获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优等赏” 
图片范心怡《leap up》
荣获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技术赏” 
图片刘盈杉《Dancing with the scarecrow》
获得东华大学“新锐东华”大赛一等奖

图片

4月8日晚上,23位来自中日合作针织方向的毕业生在逸夫楼二楼秀场发布了主题为“织YOUNG绮缯”的动态秀,80余套设计作品以纱线为语言,诠释传统与现代的共振。主题“织YOUNG”谐音“织造年轻力”,取自《说文解字》“绮,文缯也”的“绮缯”二字,寓意毕业生通过数码提花、立体编织等当代针织技艺,编织如丝绸般绚丽的青春答卷。

图片杨星怡《马赛克的失忆》
获得东华大学“新锐东华”大赛三等奖 
图片夏逢鑫《海之呻吟》
获得东华大学“新锐东华”大赛优秀奖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奖项均来自日本校方评审体系,评选标准严格、含金量高,从学生的专业成绩、创作态度、出勤表现等多维度综合考量,体现出严谨的教育理念与公正的评价体系。同时,不少作品亦荣获“新锐东华”奖,也是经过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方的层层筛选和晋级。这些优秀精彩的作品展现出设计师们扎实的基本功,更让我们看见了新生代的表达与概念突破的面貌。
这不仅是一场毕业秀,更是一场时间与记忆、文化与身体的深层对话。这不仅是一场毕业秀,更是一种文化的回望与前瞻。服装在这里成为语言,身体成为载体,未来的考古者终将通过这些“被穿过的结构”来阅读我们此刻的存在。服装在此成为时代表述的语言,身体则成为叙事的容器。在“未来考古者”的注视下,今天的我们正被记录、被想象,也终将被理解。这些被穿过的结构与形态,或许正是后人理解当下世界最真实的线索。
东华大学中日合作项目,依托长期的教学共建与深入的文化交流,构建起一个融合东方美学精神与国际设计标准的育人平台。此次毕业展不仅是教学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一场跨越地域与时间的文化对话。站在这一重要的节点上,毕业生们即将启程,带着在此汲取的知识与信念,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他们将以青年之名,以设计为语,书写属于中国新一代的独特篇章,在全球时尚语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图片

指导教师(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安博、安岛直美、门井绿、万芳
五十岚司、徐燕辉、翟佳、周立亚
作品/全体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