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事单元主题★
★赛事单元时间★
★组织架构★
协办单位:晋中信息学院、泰山科技学院
媒体支持:新华网、中青报客户端、中青校媒
本次大赛由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专家提供指导

★参赛要求★
指导要求:每个团队允许1位教师作为指导顾问,但不可直接参与创作。
作品形式
参赛队伍或个人提交5-8幅的系列绘画作品,形成完整叙事单元;参赛队伍或个人仅能提供一组作品;单幅作品需具备独立审美价值,同时与其他作品构成逻辑关联(如时间线推进、空间场景转换、符号隐喻叠加)。
内容规范(三选一)
1.“千年叙事”·历史再现:基于典籍、文物、传世画作中的经典故事(如《木兰从军》《兰亭雅集》),进行AI视觉还原或创意重构;(例:5幅展现“郑和下西洋”从筹备到归航的关键节点)
2.“符号新绎”·元素融合:以传统纹样、建筑、器物等文化符号为线索(如龙纹、榫卯、青花瓷),通过系列画面演绎符号背后的文化寓意;(例:5幅分别以“琴棋书画剑”诠释“文人精神”)
3.“古法新生”·技法实验:运用AI技术模拟或创新传统绘画技法(如泼墨写意、界画工笔),讲述现代中国故事。(例:从水墨农耕到赛博山水,5幅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迭代)
视觉统一性规范
系列作品需保持统一视觉风格(如色彩体系、笔触特征、构图逻辑)
技术应用
AI技术强制要求:必须使用AI技术完成核心创作环节(如线稿生成、色彩渲染、构图布局);
鼓励传统绘画+AI绘画融合:允许结合手绘(纸质/数位板)进行后期修饰或局部重绘。
文化禁忌
禁止对少数民族文化、宗教符号进行扭曲或娱乐化改编。
投稿方式
参赛选手或队伍可扫描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
投稿二维码


★提交材料及要求★
命名方式:作品名-序号(例:18787878787-《丝路》-01)
质量:单幅分辨率≥300dpi,文件大小控制在5MB-10MB
格式:JPEG
2.报名表
填写《古剑山·大学生AI艺术应用创新大赛(AI墨韵·国风新作单元)参赛报名表》。
命名方式:作品名-《参赛报名表》(例:《丝路》-《参赛报名表》)
格式:PDF
3.原创声明
签署《原创承诺书》(组委会提供模板,参赛选手手签并扫描)需承诺作品无版权争议,若使用第三方素材,需附授权证明扫描件。
命名方式:作品名-《原创承诺书》(例:《丝路》-《原创承诺书》)
格式:PDF
4.作品阐述
作品说明:200字内故事梗概、系列作品的叙事逻辑
创意阐述:创作灵感来源、文化内涵解读
创作过程(附创作过程截图):AI工具清单及使用环节、AI与手绘的协作比例、关键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命名方式:作品名-《作品阐述》(例:《丝路》-《作品阐述》)
格式:PDF
5.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视频(100MB以内)
命名方式:作品名-创作过程(例:《丝路》-创作过程)
格式:MP4
6.学生证
提供创作团队所有成员学生证
命名方式:作品名-学生证-1(例:《丝路》-学生证-1)
格式:JPEG
特别说明:以上所有材料需打包提交,文件夹命名为“省份-学校-作品名”(例:重庆市-重庆移通学院-《丝路》)。线上报名需填写正确链接,文件不完整、损坏、链接失效均视为放弃比赛。
★赛事流程★
3.评选阶段:邀请专业评委团从创意、技法、AI 融合度、艺术表现力、文化内涵等维度进行打分,评选出获奖作品。
4.公示阶段:9月中旬在官方平台公示决赛入围名单,公示时间为7天。10月底至11月,获得参赛资格的选手需要前往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参与决赛,角逐比赛名次。
5.结果公布与颁奖:在官方渠道(官网、社交媒体、线下发布会)公布获奖名单,举办线下颁奖典礼,邀请嘉宾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奖金及奖杯,增强仪式感与荣誉感。
6.展览:在重庆移通学院校内艺术展厅或当地知名美术馆举办线下展览,展示获奖作品及部分优秀参赛作品,向公众开放,提升大赛影响力。
★注意事项★
3.所有参赛作品将不予退还,请参赛者自留备份。
4.所有参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主办方不承担包括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其法律责任由参赛者本人承担。但主办方拥有媒体宣传使用权。对于入围和获奖作品,除非特别申明,组委会有权无偿在媒体上展示、展出,或用于与艺术教育相关的活动。
★赛事愿景★
技术赋能创作
探索AI在连续性叙事生成(如角色一致性控制、场景动态关联)、传统技法数字化模拟(如AI皴法渲染、工笔线条优化)中的突破性应用。
国际传播实践
通过视觉化叙事降低文化理解门槛,打造兼具东方美学与全球语境的“可传播、可衍生、可互动”的中国故事IP。
★奖项设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