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染如晤——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5传统工艺植物染课程展
发布时间:2025年4月18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619
一绳一染,皆是时光的褶皱。作为一项承载着先人智慧与对自然敬畏之心的古老技艺,植物染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岁月中传承。在课程中,2022级艺术设计学的同学们以布为纸、以线为墨,通过捆扎、浸染、氧化等精细步骤,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思维巧妙融合。历经4周的探索与创作,他们从颜色调配到作品创意,每一步都倾注心血,最终呈现出22件惊艳之作。这些作品中,每一针绞线都诉说着新生代对传统工艺的破圈诠释,展现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的焕新活力。
这顶凤冠用蓝染布面取代传统点翠工艺。通过调整布料的捆扎松紧与浸染次数,靛蓝的自然形成,再现翠色流动的生命感。扎染与掐丝两种非遗工艺的奇妙碰撞:用金属丝勾勒出凤冠骨架,将扎染软布精准固定成型。两者的碰撞,成为可承载传统的现代载体。当非遗技艺跳脱原有材料框架,便为传统文化续写出生机勃勃的当代篇章。
本系列作品以传统植物染制绳线,手工编织成桌旗、挂旗等装饰品。每根绳线历经多次浸染晾晒、缠绕,在数百小时往复中,机械动作逐渐演变为与自然对话的仪式。当工业制造追求效率,这些织物以手工的缓慢痕迹留存草木呼吸--褪色的蓝是时间的刻度,交错的紫是双手的温度。它们用最原始的“织与染”,重构快时代里稀缺的造物逻辑:美诞生于对时间的诚实丈量。
《菌生·织语》天然草木染蘑菇艺术摆件系列作者:黎江堰
以山林为灵感,这套手作蘑菇摆件采用传统苏木染色工艺,将棉麻、丝绸与植物纤维浸通过铁媒染出由浅珊瑚至深铁锈紫的微暖调色谱,定格了腐殖土中菌丝萌发的生命力。每朵蘑菇通过折叠、缠绕与拼布技法塑形,褶皱肌理暗合菌伞的天然生长纹路,苔藓绣线与种子缀饰在底座蔓延,构成微型生态剧场。当阳光穿透窗格,织物吸饱光线后泛出草木染特有的哑光质感,恍若雨后初霁时湿润的森林地表——我们用针线封存了一场缓慢的、可持续的自然叙事,让都市空间生长出属于土地的温柔诗性。
始于衣冠,立于禮儀,成于文化。及笄之礼,作为古代女子十五至二十岁的成人仪典,以簪束发为核,承载着“弃童稚、立妇德”的文化意涵。本作品以“三加”笄礼为轴,通过传统工艺再造礼器之韵: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它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色浅而素雅的襦裙,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再加发簪、曲裾深衣,这象征着花季少女的青春美丽;三加钗冠、大袖长裙,隆重的大袖礼衣也反映了汉族女子的雍容大气,典雅端庄。将传统工艺与动态礼仪融合,活化出礼乐文明的滋养下,华夏女子的生命美学。
蓝靛深邃,似湖水静谧,交织的绳条,如枝条交织,蓝色染液在布上流动,将植物的脉络与四季的呼吸永久定格于织物之上。每一针一线都浸润着大地的呼吸与时间的温度。
本展览以五行哲学为骨架,构筑传统工艺与自然染色的时空对话。金部以蓝染工艺模拟青铜器斑驳锈色,呼应青铜礼器的威严庄重;木部取自然蓝染制簪花,青白渐变的靛蓝晕染出枝条生长的生命力;水部以夫诸神兽折扇为媒介,层叠蓝染波纹如江河奔涌,诉说山海经中水的灵性;火部以苏木与栀子染出赤金交错的滚灯,明艳纹样暗含火焰跃动之姿;土部则以土布包为载体,荷叶褐与栀子黄叠染出大地肌理,沉淀农耕文明的质朴。五组作品以五行相生为序次陈列——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以染为墨,以布为纸,在植物与矿物的交染中,重绘传统工艺的当代水墨长卷,展现五行循环不息的东方生命观。
栀子与苏木在棉麻上书写季节密语,围巾凝结着晨露的灰绿渐变,发簪收束正午阳光的金黄,枕套拓印着月下苏荷的波纹。柿子在裙摆留下印记,靛蓝则用深氧化的呼吸节奏,在帆布包表面生长出银河冰裂纹。
每道不规则晕染都是手工与植物博弈的遗迹——衣领的螺旋纹记录染缸里的流体轨迹,帽檐色斑见证晾晒时的风速变化。当工业染织追求绝对精准,这些留有温度误差的色彩谱系,正以植物拓印的独特性,构筑可穿戴的自然生态。衣饰成为流动的草木标本,家居物件化作微型景观,在机械复制的时代,留存着手工染制独有的生命质感。
以黄粉色渐变晕染为背景,打造童话感的氛围。中间模拟河流的布料,经过三次植物染套色实现河流的自然效果。画框里的布料经过折叠夹染,形成对称纹样。布偶服装以靛蓝扎染棉布制成,采用平行缝绞技法塑造河流状波纹,使裙摆更具层次感。
这套茶席扎染作品以混色花纹为线索,用橙红与深蓝诠释东方美学。杯垫上红蓝如朝霞浸染夜幕,茶具包间双色似水墨撞击浪花,每个单品都藏着色彩博弈的张力。当它们在茶席展开,渐变纹理从对立走向交融,如同太极阴阳在桌案上演化。手工折叠染制的数十层花纹,既有唐宋绢画的朦胧留白,又像当代设计的几何解构。让古老扎染不再只是技艺,更成为茶桌上流动的文化对话。
这些扎染作品以传统绞缬工艺为基底,用棉麻、真丝等天然面料承载色彩的诗意。草木染提取的灰调靛蓝、柔雾紫与苍绿色,在捆扎时通过松紧变化控制浸染层次——比如蝴蝶纹长裙腰部的放射状褶皱,让染料如溪流漫过石缝般自然渗透,晾干后拆线,便浮现出蝶翼状的冰裂纹肌理。每一件作品的纹样都是“与染料的对话”:帆布包上看似随性的水墨斑驳,实则是用黄豆粉做防染剂勾勒的留白;发圈上细密的同心圆纹理,源自缝扎时针脚密度的精确把控。
手工扎染最迷人的正是这份“失控的精确性”:相同手法在不同面料、湿度、浸染次数中会生长出独一无二的图案。这些清浅如薄雾的色彩,或许藏着某次折叠时夹入的鹅卵石压痕,或是浸染时晨间气温骤降导致的微妙色差——正是这些自然痕迹,让织物带着呼吸般的温度。
拙朴的轮廓盛着零散日常,提取植物原色沾染在棉麻布料上的痕迹,在复杂耗时的流程中感受时间流缓。当工业流水线裁剪着千篇一律的完美,我用粗粝的针脚把苏木、栀子、石榴皮的斑驳暮色缝进了时光里,在一针一线中感受一份自然治愈,独具匠心。
扎染,是时间的艺术,将岁月的痕迹折叠进布料的褶皱,用色彩封存记忆的温度。这些拼贴画,将扎染的布料裁剪成记忆的碎片,拼贴出时间的褶皱。那些褪色的蓝,是远方大海的呼唤;那些明媚的红,是生命绽放的热情。每一块布料,都是一段故事,一种情绪,一份记忆。它们被小心翼翼地拼贴在一起,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旅程。它们是时间的标本,是记忆的容器,是情感的寄托。它邀请我们驻足凝视,在色彩的交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
手作发圈缠绕着青丝飞舞的花火,丝带垂坠处流淌着渐变的四季色谱,丝巾褶皱间藏匿着扎染的冰裂纹理。是我想到了从春到冬,不论四季,植物的色彩在阳光下编织成星谱,它不只是藏在植物的细胞里,而是通过这样传统的方法让色彩在阳光下、在微风中、在白雪里熠熠生辉。苏木绛红若晚霞,蓝草沉静如远山,栀子明黄似暖阳,每寸织物都浸染着大地的呼吸。这些承载着自然灵性的织物,既是古法传承的活态标本,亦是东方美学的当代注解,邀您共赏丝缕间的千年颜色。
作品以天然草木染为媒介,植物萃取色彩,加工得到了自然裂痕,通过现代工具的处理得到一幅更加具体的图像。植物色素与纤维自然渗透,形成层叠晕染的肌理——靛蓝如夜雾氤氲,赭红似泥土裂变,每一道色痕皆是草木与时间的私语。画面中有的是抽象的沙漠落日,有的是条纹交织的波澜,有的是抽象的贴布画,通过各异的布块构成了各自的和谐。
本次展览以「植物」为媒介与灵感,通过两件原创植物染服饰作品,探讨自然与人造物之间的共生关系。蓝色裙子以古法蓝染为底,通过板蓝根叶反复浸染,形成深海至天青的渐变,衣摆褶皱间密布捶打拓印的蕨类叶脉,如风拂过林间的痕迹;粉裙以苏木为染料,在粉调,新鲜绿叶的捶拓痕迹成为意外之笔:植物汁液在棉纱上氧化出苍苔绿斑,与粉色交融成褪色的春日记忆。
《根系漫游时》草木色谱里的东方襞褶与巴洛克叶脉作者:杨屿兮
物根系中沉睡的色彩基因正在完成一场横贯东西的迁徙。这组作品刻意保留蓝靛在棉麻上凝固的层云肌理,放任苏木红在塔夫绸褶皱里沉淀为修道院羊皮卷的密语,让不同文明的服饰载体成为草木灵魂的显影皿——汉服腰衿的黛蓝涟漪是《诗经》里走失的蓼蓝草,旗袍盘扣锁住的灰绿拓印纹如弄堂墙头梧桐与蕨类交织的斑驳拓片,而欧式裙摆苏木染的绛红浓烈,实则是中世纪染料缸与当代织物碰撞的圣咏和声。植物染从来不是固化的文化标本,当我们将植物视作流动的语法而非某种地域符号,那些被经纬线分割的文明史,终将在植物汁液渗透纤维的瞬间,显露出共生的叶脉。
“草木礼笺”象征着每一件草木染作品都如同一封来自自然的信笺,承载着自然的情感与故事。它强调草木染的色彩和质感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传递。这些作品以自然的植物为笔,以时间的沉淀为墨,将自然的温度、季节的更迭以及心意融入其中。每一道色彩的深浅、每一处质感的细腻,都是自然与时间共同书写的故事,是岁月赋予的痕迹。它们不仅仅是衣物或围巾,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通过不同质感,色彩与图案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韵律,触摸到时间的温度,仿佛在阅读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扎染布冰箱贴,将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家居美学巧妙结合,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采用天然棉布与环保染料,经过手工扎染、缝制而成,色彩层次丰富,纹理自然灵动。为你的冰箱增添一抹独特的艺术气息。
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家居小物,更是一份充满温度的手作礼物。无论是装饰空间,还是传递心意,扎染布冰箱贴都能为你的生活带来别样的色彩与惊喜。
本作业以传统草木染技艺为基底,通过三幅拼接画框呈现植物染色的多元美学。第一幅采用多种扎染,以粉色为主,以黄色绿色蓝色为辅,象征春天的百花齐放;第二幅运用苏木与石榴皮套染,通过几何折叠与渐变层叠,构建现代抽象色块;第三幅以蓝染为底,结合多种颜色,定格冬日的诗意瞬间。三幅作品因统一的植物染料与手工温度形成视觉对话。创作过程涵盖染料萃取、织物预处理、染色技法实验及综合材料拼贴,旨在探索自然色彩的可能性,重构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
"时间收藏"是以传统染织工艺重构时间载体的实验作品。整本台历由十二幅手工染布构成,每幅织物有对应月份的特性。冬采用蓝染布原理,盛夏以蓝染海浪纹装饰,深秋借柿染暖褐沉淀光阴质感。通过扎染的偶然性、草木染的季节性、蓝染的层积感,将自然时序凝固于经纬之间。台历既是实用器物,更是可触摸的时间标本——每月换下的布页可重组成茶席或挂画,让流逝的时光以物质形态持续生长。我希望在工业印刷时代,以传统工艺的温度重新诠释"过日子"的本真意味。
围巾边缘那道不规则的缺口,是扎染时松脱的棉绳意外留下的吻痕。深蓝色沿着褶皱流淌,在缺口处凝结成心形暗纹,如同恋人留在脖颈的齿痕,甜蜜里带着微痛的留白。当暮光穿透薄雾般的羊绒,你会看见蓝染渐变处藏着母亲晾衣绳上跳舞的床单,以及恋人毛衣第二颗纽扣脱线的轨迹。
《忍道 · 染意》以传统柿染为媒介,将《火影忍者》的人物与中国非遗美学交织重构。作品以斑驳笔触勾勒动漫角色的经典轮廓,在虚实洇透的扎染肌理间,赋予角色传统纹样的诗意表达。创作打破工艺与绘画的边界,既保留扎染的随机性,又以毛笔捕捉动漫符号,使动漫形象染痕浑然相融,形成传统技艺对现代热血叙事的独特转译。作品试图以染为“术”,以布为“卷轴”,在非遗的呼吸中唤醒跨越文化的共鸣。
这些深浅不一的色彩,是布匹与自然的私语,是22双手在布匹上书写的青春注脚。每一道褶皱都藏着偶然与必然的博弈,
每一片晕染都是时间向未来洇开的请柬。
让我们在绳结松绑的裂响中,
听见传统手艺年轻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