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作品展环境设计方向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5年4月1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643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作品展环境设计方向作品展示
作者:王舒悦作品名:一河载入梦·两岸夜游行设计说明:设计以京杭大运河枣庄段运河文化为灵感来源,融入台儿庄小季河夜游叙事主题中,以运河新生(汇流开源) —运河发展(文化汇聚)—运河的繁荣至衰落(沧桑水逝)—运河复苏(现代运河)的场景徐徐展开。夜景观设计中运用装置设计及多媒体技术手段,并结合光影变化、空间节奏和互动节点的科学布局,最终打造成一个以“一河载入梦,两岸夜游行”为主题的沉浸式夜游景观设计。指导教师:葛丹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李锐作品名:自然野趣小季河景观设计设计说明:本设计以“自然野趣”为核心,遵循“生态优先、低干预、多感官体验”三大原则,构建自然与城市共生的河道景观。保留河道原生形态与乡土植被,植入生态浮岛、弹性驳岸等生态技术;重构野趣美学,将运河古船木、石笼墙等材料与自然元素融合;采用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演替留白等动态设计手法,引导植物群落自主演替,形成四季更迭的自然野趣画卷。同时,通过林下科普、林下童趣等参与性节点,将生态过程转化为自然教育体验。设计最终以自然野趣为媒介,在城市化进程中重塑人、自然、文化的深层联系,提升城市河道景观的生态性与人文性融合。指导教师:葛丹
图片
图片
作者:杨学凯作品名:亿鑫文化中心设计说明:将扬州市亿鑫金属厂旧址改造为文化中心,在保留工业建筑的历史风貌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公共文化功能。设计通过功能置换、空间优化及技术升级,将原有厂房转化为集展览、文创、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功能空间,延续工业的记忆,又满足现代城市需求。改造策略上,保留原有结构与工业元素,结合现代材料与绿色技术,提升建筑的可持续性;通过开放性空间布局增强互动性,并植入景观节点,优化公共体验,实现建筑活化,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指导教师:李荣智
图片
图片
作者:张舒心作品名:城市更新背景下济南市天桥区制锦市小区部分片区环境改造设计研究设计说明: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居民基本民生问题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具有关键意义。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系统的全面改善,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小区环境。通过在户外设置口袋公园、滨水空间和拐角休闲空间,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场所。此外规划一处社区文化交流中心,融入铜元文化,满足居民精神需求。指导教师:李荣智
图片
图片
作者:李俊玉
作品名:师苑美术馆设计说明:本设计基于活化更新理念,将高校内废旧锅炉房改造为美术馆,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与部分特色元素,斑驳的砖墙、高耸的烟囱,以此唤起历史记忆。通过巧妙的空间重塑与功能划分,将其转化为集展览、交流、创作于一体的美术馆。采用现代设计手法,融入自然采光与通风系统,打造舒适且富有艺术氛围的空间。同时,利用周边环境,设置户外展示区与休闲区,使美术馆与校园景观相融合,成为校园文化的新地标,让艺术在旧空间中焕发光彩,促进校园艺术氛围的提升与文化传承。指导教师:李荣智
图片
图片
作者:孟鹤翔作品名:济南兴润社区阅读空间设计设计说明:本项目以“自然与人文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建筑外立面改造、空间规划与细节设计,打造开放多元的社区阅读空间。建筑东立面采用大面积开窗与铝合金材质,增强现代感与互动性;内部通过弧形元素呼应周边山体轮廓,形成流动的空间层次。首层布局动态公共区,设置社区客厅、展厅及儿童阅读区,二层规划静态功能,如专注学习区、长者阅读区、冥想空间,满足不同需求。垂直交通通过“书山”楼梯强化纵向联系,中庭弧形体量融入玉函山岩棚意象,营造沉浸式体验。设计注重材质与色彩的在地性,选用水磨石、阳极氧化铝等材料,结合暖色调营造舒适氛围。光环境兼顾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提升空间品质;无障碍设计、防火分区及导视系统确保安全性与包容性,为全龄群体提供人性化服务。项目平衡功能与美学,成为激发社区活力的文化枢纽。指导教师:李荣智
图片
图片
作者:路明磊作品名:城市更新背景下济南铜元局前街环境改造设计设计说明:本设计以济南铜元局前街为研究对象,系统解析街道景观环境的文脉特征和现存的问题,重点挖掘街道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基于空间叙事理论重构街道文化基因,重点打造特色的记忆节点,优化景观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文脉传承和当代生活需求的有机结合。街道空间中依据沿河的的道路结合南北向街道因地制宜设计出十八个空间节点。将整条街区划分出四个功能区,分别为引、玩、观、闲,空间上交叉融合,提供多层次的空间体验空间中心,分别为入口展示区、商业广场区、居民街道展示区、步道休闲区。在沿河空间中休闲与娱乐交叉分布,建立河道—历史建筑—街道的视觉通廊,通过对景手法使铜元局建筑成为滨水空间的景观焦点,打造多样的近水空间形成一个沿河景观的整体系统,承载居民与游客多样化的人群体验。指导教师:刘东峰
图片
图片
作者:孙亚文作品名:光韵琉园设计说明:设计作品选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区山头镇。近年来博山琉璃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或被边缘化的风险,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情境设计”理念,梳理博山琉璃文化体验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如何把情境设计理念融入博山琉璃文化体验空间中,从空间、媒介、展品、观众四个维度,对淄博琉璃文化体验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打造集多感官体验、交流、文化、娱乐、情境为一体的琉璃文化体验空间,促进博山琉璃文化体验空间的创新发展。
指导教师:艾翔
图片
图片
作者:韩国燕作品名:古韵泉城,乐龄水岸设计说明:本设计从适老化角度出发,对济南护城河东段公园进行环境改造设计,为周边城市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提供更加适宜且充足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无障碍需求(生理)、心理需求以及社交与休闲活动的需求,通过优化场地建设以丰富空间类型、利用植物构建老年友好型绿色空间、进行道路及无障碍设施适老化等策略,落实到济南护城河东段沿岸公共滨水空间的设计实践中去。

指导教师:葛丹

图片
图片
作者:赵谷悦作品名:绘梦·艺境——黄崖川画家村环境设计设计说明:本设计位于日照市五莲县黄崖川村,黄崖川村自然资源丰富,打造研学写生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画家村,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围绕文化性、功能性、参与性、体验性的设计原则,并从打造写生基地,营造文化氛围、创新空间布局,增强功能体验、优化村容村貌,展现共融之美、打造乡村品牌,促进产业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画家村设计策略。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黄崖川画家村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及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基于以上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落实到黄崖川画家村的设计实践上,探索艺术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方式,也希望为未来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指导教师:李荣智

图片
图片
作者:徐鹤作品名:“代际和韵”东付村村民文化中心设计说明:本设计响应乡村建设号召,针对东付村现存在代际人群的活动需求得不到满足、公共空间规划缺少代际共享区域、公共空间基础设施老化功能单一等现实问题,以代际共享理念为核心,提出村民文化中心设计策略。通过规划空间、打造特色、配置设施,打造共享空间,满足多元需求,促进老幼交流。设计注重各年龄层特性,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加强凝聚力。文化中心将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助力美丽东付村建设。指导教师:刘东峰

图片
图片